让练笔之花永绽美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小的动手练笔,它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习写一些小片段、小段落。与读写结合相比,小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认真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训练活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凭一个学期的六七篇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一些小练笔。
  一、仿词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优美的词语,这些词语能丰富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想象。教师要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中,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非常多,于是我设计了填空题让学生模仿写词语。
  ①金黄色 ()色( )色()色
  ②紫红的 ()的( )的( )的
  ③跟颜色有关的四字词语:五彩缤纷 ( ) ( ) ( )
  学生知道多少就写多少,通过这样的练习,能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大大增多,运用词语的空间也大了,把这样优美的词语运用于写作,其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时,这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几个词语就组成了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细心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一课时,文中对小泡泡的描写可谓点睛之笔。我紧抓住“最有趣的要算是这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晶亮、饱满的小水泡了”中的“一嘟噜,一嘟噜”,赋予泡泡人性化,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这小泡泡手舞足蹈、争先恐后地一嘟噜,一嘟噜,是想干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是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我”不想和大家捉迷藏了;是想告诉人们,这里山美,泉美,人也美,游客们真是不枉此行了……这样,相对静态的、凝固的“一嘟噜,一嘟噜”一词在学生心中被激活了,赋予了其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这一练笔,丰富了学生对珍珠泉人文内涵的体验,进入了珍珠泉人性化的意象世界,达到了审美的高度。这个词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产物,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仿句段练笔
  阅读教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新课标提出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的要求。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语文园地”里的“阅读”,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小练笔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桥梁。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秋天的雨把五彩缤纷的颜料给了大地,除了课文中讲的景物,还有很多景物都发生了变化,请你选择一两种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充分激起,他们议论纷纷,同时也调动了写作兴趣,以下是他们的精彩练笔:“它把紫色给了牵牛花,牵牛花吹着紫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赶快收取各种农作物。”“葡萄公主得到的颜色最多,淡绿的、暗红的、深紫的……一串串,五光十色,晶莹透亮,看了叫人直流口水。”
  除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模仿说写外,那些典型的结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里观察到草地会变色的现象。教学完这一段后,我启发学生:“草地除了会变金色,还会变哪些颜色?请你仿照课文描写另外一种颜色的草地。”学生写出来的有红色草地,有白色草地,有紫色草地等,颜色不同,各有情趣。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地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当他们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写作上的大丰收。
  三、课文空白处练笔
  文章有些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写得简练,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要捕捉住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抓住“……”引导学生:“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请写一写。”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写道:“如果我是池中的荷花,我会看到晶莹剔透的小露珠跳到我的怀里,听见可爱的小鸟在唱动人的歌曲,想到自己快乐的过往。”我再让他们把自己写的与小伙伴分享交流,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仿篇练笔
  有些文章整篇写得很优美,很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学完后有一种表达的冲动,想写的愿望,我就试着让他们进行小习作练笔。如教学完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我就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写还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学生写出来的诗句充满了童趣:“听听,秋的声音。木瓜翻了个身,咕咚,是和树干告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青蛙抓紧挖洞,呱呱,是和荷叶告别的歌韵。听听,秋的声音。小燕子掠过田野,唧唧,是和山林里的朋友道别的话音。”
  五、课后练笔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学完后他们就会有表达的冲动,我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写下来,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如教完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这一篇文章后,贝蒂的行为使学生深受感动,我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练笔: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然后写下来。学生的思维犹如潮涌,有的写对贝蒂行为的赞赏,有的写对贝蒂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还有的写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也有的写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
  又如,教学完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课文的结尾让学生意犹未尽,他们既被更羸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准确判断而折服,也替那只被箭射伤的大雁感到可惜。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想象:到底是谁害死那只大雁的?你想对料事如神的更羸说些什么?又想对那只受伤的大雁说什么呢?学生纷纷低头沉思,随即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便举了起来。有的夸奖更羸的射箭技术百发百中,有的写要向他一样学好本领,还有的在劝那只受伤的大雁。在此练笔中,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六、欣赏古诗,发挥想象练笔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描绘细腻生动,抒情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些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三年级下册的《咏柳》对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柳树进行了描绘,歌颂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课后,我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描写郊外春天风景的文章。
  实践证明,小练笔,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勤动笔的良好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小练笔的潜在价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潜在资源的适度开发、对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的适时利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闪光点,遵循课文的情感脉络,紧扣课文最有味的情言结合处,找准课文生长点,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就能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多一份呈现心灵的空间、多一次生命的体悟。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创新和特色。特别是低年段的“文包诗”,是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角度考虑的,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直接地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受到美的熏陶。  “文包诗”的教学是应该重诗还是重文?有人认为,文包诗的教学应侧重文的学习。因为文为诗展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描绘了诗中蕴含的场景,人物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目前推进到二年级下册,小学第一学段教材的整体面貌已得到呈现。这种呈现保证了低段教学研究的完整l生,使得教师能够在这个学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可见,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融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
书写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事,做笔记、写作业,都需要书写。作为教师,大家都非常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一再强调“三个一”,即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在一次小学二年级的书法课上,我教学生写硬笔字,我发现一位学生坐姿很端正,而他的执笔方式却很奇怪:右手握拳,笔尖朝着胸口,看起来不但别扭,书写起来也费劲。我对他进行了纠正,然后看教室里正在“刷刷”书写的其他学生,发现众多学生中,执笔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形成了课时捆绑的模式,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撰写草稿、誊写。为了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多数学校都会安排两节连续的习作教学课。这样,在每周的某一天,学校里便会出现同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统一习作的现象。心理学理论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习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即兴而作的,长期这样统一进行习作课必定会挫伤学生
写话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看出,第一学段的写话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敢写、愿写、乐写、写顺、写好。然而,这一点在第一学段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识字量还不算多的中年级段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小学中年级段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近两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有效教学的探讨热潮。“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既是长久以来的呼唤,也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教学不仅要提效,还应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把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好之”、“乐之”,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科普说明文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谈谈如何把“有效”和“有趣”二者结合起来。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在悄然更新呢?“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正是因为有了“动态生成”的观念,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焕发着新的精彩。在浙江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的这三年间,我一次次用心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品读着各级大师的教学专著。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和她的“动态生成”观点特别让我感兴趣。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
统编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一个学习活动单元,对应的是“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该单元从词语的积累、词义的理解入手,最后归结于词语的选择、锤炼与运用。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所以教材建议师生选择经典作家的作品片段,体会作家是如何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语言”,是怎样运用不同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词语进行精准表达的。  本文以两位经典作家为例,结合课内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