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媒介的时代,故事会变成什么模样?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透过说故事的方法,组织发生在生活周遭的事件,赋予事件意义,理解发生之事,且藉此建构生活世界的秩序,不至于落入混沌无序的迷乱之中。透过故事的分享,人与人得以共生、交流。说故事或许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却是生而为人必须学习的技能。因此,关键就不在说故事与否,而是在于“故事怎么说?”
  麦克鲁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身体器官的延伸,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性。如今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传播媒介,会造就不同的诉说与传递故事的方法。
  1450年古腾堡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杂志期刊、小说等新媒介,识字率与阅读率也大幅提升,更多的人投入阅读与创作,甚至成了确立“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社会成因。1890年摄影机诞生,带动了电影、剧情片的发展。1925年电视诞生,出现各种各样的节目。然而,直到网络诞生之前,负责说故事的人始终是极少数一群,一般人只能消费与分享故事。
  网络媒介崛起后,一切都改变了。网络不但是过往所有传播媒介的总和(文字、图片、影像、声音),更重要的是,它天生就具备互动与参与的特性,而且每一个能够使用网络的人都能够透过网络诉说与分享故事。从此人同时是故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每个人都是说书人,每个人都能说故事,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
  Frank Rose发现,当每个人都能说故事时,世界被改变了,人们开始以全新的方式建构世界,一个与过去全然不同的世界。
  网络崛起后,最显而易见的分别,就是从此再没有任何一个封闭而完整的故事。诚如罗兰·巴特宣告的“作者已死”,当一个故事被说到这个世界来,其他听到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故事进行增补。或许过去听故事的人也这么做,但是直到网络出现后,后续替故事进行增补的人才能将其增补的内容公之于众,甚至透过网络媒介进行汇集整理,纳入原本的故事中。日本的同人志,或者电影《星际大战》、小说《哈利·波特》的粉丝们对故事的世界所进行的再创造、阐述与延伸,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于阅听人再建构故事的力量太过庞大,使得原本创造故事的人也不能忽略。例如,越来越多连载小说或连续剧的剧情开展,会根据读者的建议而修改调整。此外,故事创作者也逐渐意识到这股再创作能量的威力,当一个故事在某个媒体上被提出时,开始主动到其它媒体上发展此一故事的其它细节。例如,电影《阿凡达》不只是人们在电影院里看到的那三个小时的内容,还有导演为了阿凡达世界所写的专书、编辑的百科……简而言之,网络崛起之后,再没有一个故事是封闭性的世界,每一个故事的创造都是一个开放宇宙的诞生,宇宙诞生之后,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创作成为永远不会完成且可以不断扩充修改再创作的无限延伸。
  曾经有流行服饰学者研究发现,牛仔裤之所以可以横扫各个阶级性别种族文化,被所有人接受并且喜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牛仔裤本身有某种程度的留白,牛仔裤是透过消费者的使用完成此一商品的建构。
  Frank Rose在《你就是媒体》一书中,从“说书人”与“媒介变迁”的角度切入,探讨不同传播媒介的特性对于说书这个社会行为的变化,对文本的创造与演变,乃至社会实在的建构的影响,特别是网络崛起导致人人都能成为说书人之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崛起之后,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只是初稿或者半完成品,人们可以透过网络参与后续的创造与编修。真正畅销热卖受欢迎的故事也必然是欢迎群众一起参与创作,而不是把人挡在故事之外。一部作品可以同时在多种媒体上发表创作,彼此支持,互相连结,共同呈现一个巨大的文本。每一个故事的诞生,都是一个宇宙的创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宇宙。
  此外,真实与虚拟的界线被取消了,真实的虚构与虚构的真实越来越难分辨。例如,当一部在电视上播出的畅销偶像剧的男主角,在网络上开了一个脸书账号,在此一网络账号上与其它人互动,并且诉说偶像剧中没能播出的故事与故事背后的架空/平行世界,那究竟是虚拟还是真实?
  扩大来看,不只是创作人生产的故事如此,你我所生活的世界也正遭逢同样的景况。透过网络,越来越多人被连结起来,并且不再想离开。人们在网络上发表的各式各样的评论或创作,共构了这个世界的巨大文本。如今,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网络对世界进行创造与阐释,这是科技时代的神话学,由无数的众生一起再诠释我们所身处的世界。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或许有一天真的会出现《星舰迷航》中的全息构成房或者《黑客帝国》里的网络虚拟世界,人们或许愿意选择永远与计算机联机,入住虚拟世界,在崭新的世界中开创未知宇宙的新篇章。
其他文献
写科普文的作家当然不止李淼一人,但是套用烂俗的句式:李淼是科学家中科普文写得最好,科普作家中专业研究做得最深者。  先来看一段李淼的简介:  李淼,江苏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1996年在美国布朗大学任研
期刊
坊间有关空间设计的书籍不在少数,蔡颖卿此番推出新作《空间剧场》,是追赶时髦的跨界之举还是主动的观念表达?  她如是阐述书写《空间剧场》的目的,“这几年里,如果有人到过我完成的空间或是看过我生活的场域,都会跟我说,你为什么不出一本空间的书。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代表我的经验应该累积到一个蛮丰富的程度。我写这本书的用意可能和其他人的不太一样。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拥挤的世界,人与人接触的意识被消费的观念
期刊
炎炎夏日,不仅是度假的好时机,也是一年中的图书销售旺季,除了在零售市场上生机勃勃外,这段时间也是各大书展扎堆涌现的时候,一方面此时学校放假,作为消费主体的学生会有更多宽裕的时间去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逛书展、多读书来打发时间,并能够拓展些知识面。7月份的香港书展,连同8月份的上海书展和南国书香节(广州书展)就是个中代表。  作为三者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期刊
科普书,科学普及书的简称,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撰写文章/图书出版,向非科学领域的普罗大众介绍科学知识,用以传播科学思想、精神、方法,以达到推广科学的目的。科普书与科学论文的差别在于,科普作品主要在于引介科学知识与争议,科学论文则是向科学同侪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科普书为了引起普罗大众的兴趣,除了写作内容必须真实无伪之外,更重要的是写作手法必须带有娱乐性、趣味性,以说故事的方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简化至一
期刊
有些事情正在改变。  这天地人皆无情的一个月,台湾被“苏力”台风狠狠扫过,光是大台北就倒下五千棵行道树。“苗栗大埔事件”后,最让人心头滴血的还有“洪仲丘事件”。  屏风表演班创办人李国修,罹癌三年后于7月2日辞世,得年58岁,追思会“最后的谢幕:李国修传奇”在花博馆举行,有三千人亦哭亦笑,共同哀悼,策划多时的《李国修戏剧作品集》同时出版。26年,27个剧本,这是李国修留给台湾的礼物,永远的思念,我
期刊
亲子教养的经验分享、饮食生活的强调、空间的设计,看似毫无关系的跨界,让人以为贯穿其中的是“生活”,但对蔡颖卿来说,“教养”才是三者之间隐而不显却又坚韧持久的连接线。  空间是环境的教养  “人类世界之所以有‘教养’二字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这是目标,教养是我们脚踏实地地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养’表示无论是养育还是养成,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事,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耐心。目标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断也断不
期刊
在与张之杰联系采访的过程中,他很热心地把以前的相关采访文章一一发给我,并且认真地把采访提纲做了书面回答。在邮件里,他写道:“我简要地回答了一下你的问题,你可以根据我的回答再作准备。”这让我在感激于他的热情协助之外,也感叹于他做事的严谨态度。虽然他在学术研究和写作方面几易方向,但或许正是因为内里的这份对待工作的积极和严谨,让他终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文艺青年到科普作家  看张之杰之前的教育履历
期刊
张今亮当初学美术,只是想学一门手艺,从山东到宁夏,学了四年的设计。大学期间,跟从著名设计师胡国旺学过图书装帧设计的专业课程,但他的意向并不在此。2006年,张今亮的油画老师孙立人先生的《游移与转换》出版时,向前来宁夏举办新书发布活动的北京贝贝特总经理刘瑞琳女士,引荐了他。就这样,他进了出版社,有幸受教于蔡立国先生,成为一名书籍装帧设计师。  2006~2009年在北京贝贝特的三年间,张今亮做了上百
期刊
科普书的呈现方式,你能想到几种?也许,“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卡通、特摄(“特摄”,原义泛指为各种电影拍摄的特殊技术,现在的特摄片特指由日本拍摄的以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中的设定到底有哪些不合理处”这样的方式,只会出现在《空想科学读本》一书中。  日本作家柳田理科雄的《空想科学读本》是一本科幻科学考据书,此书的目的似乎是集中“吐槽”,被吐的对象有奥特曼、哥斯拉、阿童木等科幻
期刊
《道德动物》初版于1994年,彼时的社会进化论学科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指控期后,随着乔治·威廉姆斯、罗伯特·特里弗斯、威尔逊、道金斯等学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发表,随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不断涌现,已经显露出了这一学科在分析社会心理、判断社会行为方面强大的力量。  而这部长达18章、30余万字的著作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几乎涉及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两性关系、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