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记叙文内容充实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me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充实,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体形象地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强烈地感染读者。记叙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呢?“言之有物”是“内容充实”的前提和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突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三是要重视细节。
  一、突出过程
  所谓突出过程就是要交代清楚是谁做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也就是记叙文的几要素要交代清楚,在这里尤其要将写作的重心放在做什么事和如何做这件事上,即要突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写57年前7月的一天,“我”和几个小男孩脱险的经历。作者既交代了“我”和小伙伴们爬悬崖的缘由,又描述了“我”攀爬遇到困难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环境等,还记叙了最后如何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
  纵观全文,作者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交代得很清楚,对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记叙具体,尤其是集中笔墨记叙攀爬悬崖的过程,并由事明理,揭示其中的生活哲理,内容可谓充实。
  二、抓住特点
  抓住特点,于人而言,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等;于事而言,就是要抓住最能体现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之处的轻、重、缓、急等;于景而言,就是要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色彩、外形、功能以及该景物在不同环境下与其他景物的区别等。例如《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一片辉煌的紫色”只是紫藤萝的色泽特点;“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描绘紫藤萝开得茂盛的特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描写出紫藤萝在阳光下迸发出勃勃生机的特点。由此可见,抓住事物的特点的作文,往往能为文章增添出彩之处。
  仅仅抓住事物的特点记叙、描写,这还不够,还需要重视细节,即抓住能表现人物、事件、景致等某些主要特点的细节,进行刻画、描述。
  三、重视细节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作文中,一个细节精彩的描写固然不能保障一篇文章称为佳作,许多个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却可以提高一篇文章的质量。高明的作者,有时只用几个典型细节描写,就可以将人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就可以推动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将景物写活。例如《孔乙己》:
  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已摇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这一细节表明孔乙己的善良;“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已摇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细节,通过摇头晃脑说着“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其迂腐。鲁迅用这么几个典型细节描写,就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突出过程、抓住特点、重视细节描写等方法在记叙文中灵活运用,会让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
其他文献
一、书写使人悦  即通过书面整洁,书写的美观,字体的规范、行款正确的魅力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情感。书写是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貌若西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阅卷人就会在愉悦之情中对你的文章产生一种“偏爱”。相反,这个“脸面”龊龊丑陋,形同嫫母,阅卷人就会立即产生一种厌烦感。第一印象不好,即使你的文章内容再充分,他们也不愿细读,不忍卒读,更不愿研读,下笔误判,岂能怨人?丑陋,是“打
期刊
朗读把干涩生命的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让文字背后飘渺的世界变得逼真可感。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然而在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它却在逐渐淡化,成为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技能。  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无效地朗读指导。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朗读指导: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学到“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一句时说:这句话是写燕子很累了,所以我们在朗读的
期刊
高考真题回放:  1.(2010年湖北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2010年重庆卷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3.(2010年福建卷第15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
期刊
前不久,“中语会”在我县举办了新课改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执教者所授的课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次听完几节后总有人说这课上得有“味”道,那课上得没“味”道,这“味”道其实指的是“语文味”。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具有“语文味”?2001年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
期刊
在历年的高考中,作文的成败决定着语文科考试的成败,有很多人都说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所以,作文教学毫无疑问地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困惑,如果把作文比作一座大山,那么我们有许多一线语文老师所做的努力往往就是在愚公移山,机械地、循环地做着“布置——批改——讲评”的工作。为了优化高中作文教学,从教以来,我做过不少的尝试,总结出一条将高中作文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语文本是一门充满美感的人文学科,它可以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课堂上,老师居高临下教授知识,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学生则缺乏主动思考的体验,成了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成了课堂的旁观者。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美,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和语
期刊
差生,又称后进生或学困生,始终困扰着教育的发展,阻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扰乱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差生”的特点从形式上表现为不愿意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而学习差的学生也并不是什么都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爱劳动,热心帮助别人做好事等等。劳动积极分子,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往往出自这些学生。  一、对待“差生”,首先从老师本身不能歧视他们,不放任自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
期刊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
期刊
一、对高考写作复习有效性教学尝试的原因和动机  近年来语文界提高高考作文分值的呼声一直很高,写作在高考试卷中已有半壁江山之称,所以写作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010年高考大纲》中对作文基础等级有这样要求:感情真挚,内容充实。发展等级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然而进入高三阶段的学生奔波于各科的繁忙的复习中,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缺乏思想火花的碰撞,广泛搜集课外丰富新颖的写作素材更
期刊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开展,集体备课逐渐成各地为中小学校学科组常用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了资源和智慧的共享,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它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可是当前,笔者发现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却出现了这样一种误区,即集体备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上课的统一和高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集体备课“求同”更要“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