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有1万8千多所,在校生超过950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受教育群体,长期以来,各地各校的体育教育情况杂乱不一,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难以反映职中特点、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现实问题很容易使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成为一句空话,使21世纪全民健身效果的期望值大打折扣。现就个人的肤浅认识,对现行职中学校体育现状进行改革作初步探讨。
1人事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师负担过重,体育与健康课程开不开的问题
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法:一是让非体育专业教师专上或兼上体育课;二是让体育老师超负荷地上其它文化课;三是让体育老师超负荷上体育课;四是体育课没有按国家要求开设,有的地区甚至不开,这样做的弊端是:其一由于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没有掌握必要、正确的运动技能,导致体育课不规范;二是由于体育老师超负荷地上体育课或其它所谓非主科的文化课,使得体育老师精力不足,结果是数学效果差;三是不按国家要求开足体育课时,导致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能正常实施,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2因重视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消极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工作的问题
当前,各级政府、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高度重视安全问题,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学校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后,不论谁是谁非,责任大小,家长总是兴师问罪,这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还要承担大额经济责任,任课老师除受到批评外,有的还要负一定的经济责任,作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学科,于是为数不少的体育教师因噎废食,因害怕出安全事故而消极对待体育工作的开展。
主要表现在:①教学内容选择上,取消了有一定危险和难度运动技能项目,如体操项目中的单杠、双杠、跳马、跳箱(山羊),最多是选择一两个单个技巧项目进行教学,而且是蜻蜓点水。再加上田径项目中的俯卧式及背越跳高、三级跳远,跨栏,铅球,铁饼等运动项目也很少选择作为教学内容,耐久跑项目也极少超过1000米;②学校运动会做形式、课外活动难于展开,运动会走行式,项目仅设100米、200米、300米、400米、800米、铅球、接力跑,如跨栏、铁饼、标枪、三级跳远、长跑等,危险程度较高的项目均不设,课外活动难于开展的原因:①怕耽误了学生学习文化科目的时间。②课外体育活动容易出学生伤害事故,两者均对学校不利,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只是走走过场,学校课程和体育组课外活动安排上有,实际上上文化科目,即使开展也就是组织班级点球比赛、或者,让大部分学生当众,几个体育爱好者在场上表演表演。
3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导致了体育课本质特征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确实存在“纯生物体育观”和“单纯的运动技能教学”及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一刀切的问题,于是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几个领域目标。然而为数不少的体育工作者就认为新课标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主观上出现了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再加上前面所述的安全问题的隐患更是不敢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过去的体育教学内容,确实存在“繁、难、偏、杂”及“竞技化”的现象,有些运动技能教学无效无味,应该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运动技能教学,正如北师大毛明教授所说:“新课程上提出的新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失去了本质的特征,体育课课程教学是以教学为主,那么教什么?学什么?当然是学运动技能,这是基础,其他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都是依托运动技能教学这个载体上,试想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生物刺激,又怎么去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呢?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和伴随其中的成功感,又怎么去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教育性因素,又依托什么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相互交流和集体融入,又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可以说不学习运动技能,就不算学习了体育,没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会变成实质内涵为“圈羊式放羊”的活动课,休闲课,娱乐课,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4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的满足而削弱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确实存在“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现象,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从属地位。新课标理念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体育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然而在新课标实施中,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却变成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误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材选择以学生为中心,上课组织纪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其实质是不负责的放任自流,忽视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和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使体育教学变成虚张声势,导致课程领域目标不能实现。
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具有其质的特性:一是学生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的主体,说明他们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教学中如果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能力”那还需要教师吗?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外界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外界教育所施加的影响,因此,让学生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教育的职能。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的经验。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生某一年龄运动兴趣是有限的,不稳定的,也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应高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其体育需要,尊重其主题地位,但更要强调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关键取决教师主导性发挥得如何。
综上所述,在职业中专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目前阶段的关键时期,以上问题已经阻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对此提出以下建议:①教师课时量过重以及体育课时开设不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以督察与纠正。②应制定出相应的学校体育工作目标考核制度与奖惩措施,体育教师把更多的激情投入学校体育工作。③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图形式地积极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努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发展。④加强体育师资培训,便之具有正确的教学方向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总之,职业中专体育新课改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面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怀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冷静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职业中专体育新课改落到实处。
1人事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师负担过重,体育与健康课程开不开的问题
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法:一是让非体育专业教师专上或兼上体育课;二是让体育老师超负荷地上其它文化课;三是让体育老师超负荷上体育课;四是体育课没有按国家要求开设,有的地区甚至不开,这样做的弊端是:其一由于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没有掌握必要、正确的运动技能,导致体育课不规范;二是由于体育老师超负荷地上体育课或其它所谓非主科的文化课,使得体育老师精力不足,结果是数学效果差;三是不按国家要求开足体育课时,导致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能正常实施,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2因重视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消极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工作的问题
当前,各级政府、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高度重视安全问题,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学校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后,不论谁是谁非,责任大小,家长总是兴师问罪,这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还要承担大额经济责任,任课老师除受到批评外,有的还要负一定的经济责任,作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学科,于是为数不少的体育教师因噎废食,因害怕出安全事故而消极对待体育工作的开展。
主要表现在:①教学内容选择上,取消了有一定危险和难度运动技能项目,如体操项目中的单杠、双杠、跳马、跳箱(山羊),最多是选择一两个单个技巧项目进行教学,而且是蜻蜓点水。再加上田径项目中的俯卧式及背越跳高、三级跳远,跨栏,铅球,铁饼等运动项目也很少选择作为教学内容,耐久跑项目也极少超过1000米;②学校运动会做形式、课外活动难于展开,运动会走行式,项目仅设100米、200米、300米、400米、800米、铅球、接力跑,如跨栏、铁饼、标枪、三级跳远、长跑等,危险程度较高的项目均不设,课外活动难于开展的原因:①怕耽误了学生学习文化科目的时间。②课外体育活动容易出学生伤害事故,两者均对学校不利,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只是走走过场,学校课程和体育组课外活动安排上有,实际上上文化科目,即使开展也就是组织班级点球比赛、或者,让大部分学生当众,几个体育爱好者在场上表演表演。
3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导致了体育课本质特征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确实存在“纯生物体育观”和“单纯的运动技能教学”及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一刀切的问题,于是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几个领域目标。然而为数不少的体育工作者就认为新课标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主观上出现了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再加上前面所述的安全问题的隐患更是不敢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过去的体育教学内容,确实存在“繁、难、偏、杂”及“竞技化”的现象,有些运动技能教学无效无味,应该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运动技能教学,正如北师大毛明教授所说:“新课程上提出的新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失去了本质的特征,体育课课程教学是以教学为主,那么教什么?学什么?当然是学运动技能,这是基础,其他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都是依托运动技能教学这个载体上,试想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生物刺激,又怎么去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呢?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和伴随其中的成功感,又怎么去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教育性因素,又依托什么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相互交流和集体融入,又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可以说不学习运动技能,就不算学习了体育,没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会变成实质内涵为“圈羊式放羊”的活动课,休闲课,娱乐课,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4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的满足而削弱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确实存在“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现象,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从属地位。新课标理念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体育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然而在新课标实施中,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却变成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误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材选择以学生为中心,上课组织纪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其实质是不负责的放任自流,忽视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和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使体育教学变成虚张声势,导致课程领域目标不能实现。
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具有其质的特性:一是学生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的主体,说明他们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教学中如果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能力”那还需要教师吗?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外界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外界教育所施加的影响,因此,让学生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教育的职能。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的经验。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生某一年龄运动兴趣是有限的,不稳定的,也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应高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其体育需要,尊重其主题地位,但更要强调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关键取决教师主导性发挥得如何。
综上所述,在职业中专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目前阶段的关键时期,以上问题已经阻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对此提出以下建议:①教师课时量过重以及体育课时开设不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以督察与纠正。②应制定出相应的学校体育工作目标考核制度与奖惩措施,体育教师把更多的激情投入学校体育工作。③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图形式地积极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努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发展。④加强体育师资培训,便之具有正确的教学方向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总之,职业中专体育新课改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面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怀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冷静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职业中专体育新课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