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清泉 品味醇香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x78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课内阅读:诗歌类专题探究(诗人生平经历专题、诗歌题材专题、诗、词、曲比较专题),小说类专题(赏析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及作用专题、赏析小说语言的动人韵味、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之比较、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之比较);2.课外阅读:紧扣一本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诗人、词人,辑录一本《读后感》,推荐一篇好文章,做一系列专题阅读训练。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好文章,犹如一口深邃的泉井。阅读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去挖掘一泓清泉,从中品味到如醇香老酒般的滋味,从中感受到如喝一口美酒后满嘴的芬芳,品一口佳酿后满腹的温馨,感受到丰富的智慧、人生的精要。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深深感知“一熟三分巧”的道理,写起文章来素材如地下涌泉,源源不断,笔者对阅读课进行了专题性探究。
  一、课内阅读
  语文教材主要是课本和语文读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必修的阅读内容后,再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从专题角度去解决一些难点和疑点,让学生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老师共同研究。
  (一)诗歌类专题探究。
  中国诗歌浩如烟海,诗人如空中星辰之多。如何从这块中华瑰宝中去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虽然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仅仅让学生去读一读、背一背三百首或千家诗,记得牢充其量只会附和地读上几句,再者写文章时用上几句增加其文采性,但对古诗的精要真正地领悟,还应引导学生向深度发展。
  (二)小说类专题。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小说是最受读者喜爱的。就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广阔性、深刻性来说,小说胜过任何其他文艺作品。从再现社会生活方面来看,小说很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纵横捭阖,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描写。小说的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阅读小说就要紧紧抓住这三个要素来条分缕析,从而揭示出作品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家的艺术特色。
  二、课外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炼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如何引导学生去撷取中华民族这一巨大文化宝库的精要呢?如何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多读、广博”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是走进课外阅读。
  笔者曾尝试用如下方法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紧扣一本杂志。
  由于阅览课的开设,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总结了阅览室的书籍:分为文学类、知识类、科学类、新闻类、中学生类、社会类,由学生任选一类,或者再细点,任选一类中的任何一本杂志。由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摘抄、自我点评、自我演讲,并把演讲稿装订成册。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知识量达到了一定程度,且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展,且通过数量众多的文章阅读,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使真、善、美广植他们心中。如,《读者》这本杂志是众多学生喜欢的一本,这也是一本以人性、人道、善良为基本标尺的杂志。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它:“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是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正是因为学生从中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恒久的迷人的人文魅力。
  (二)欣赏一个作家、诗人、词人。
  买或借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了解自己喜爱的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对作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作家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对朱自清进行专题研究,如,《我看朱自清》把相关的诗、文、杂文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揣摩,去品味其中诗人的内心波动、创作经历,写成报告。打印出来,大家相互交流。对于诗词的作者,可以规定时间,一个月限定一位诗人或词人,人物自选,研究课题自选,一个月后进行公开交流,在班上宣读,或相互传阅。有许多学生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话题:《话说盛唐边塞诗》、《旷世奇才——李白》、《生活的智者——苏轼》等。
  (三)辑录一本《读后感》。
  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或者摘抄自己喜欢的警句、名言、美句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字数300-600字。辑成一本读后感。还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读后感专辑写序言。
  (四)推荐一篇好文章。
  每周由8名同学推荐8篇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推荐的文章体裁不限:散文、小说、杂文、新闻都可以。每篇1000字左右,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量。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都要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生命运和地球家园的报刊书籍,使学生能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尤其要在课本内容的结合下,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他们的人文底蕴。
  笔者通过阅读专题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对人类丰富的文化宝库不断去挖掘,不断去探究,用文学教育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真正感受到一泓清泉的甘甜。■
其他文献
作文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出得失,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写作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教学的延伸,而不是终结点。现在教师抱怨批语写的多多,实际作用了了。我觉得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全能式批语:在这种批语中教师扮演“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费劲心思写的几百字,教师三眼两眼即已看完,随意写上几句格式化的批语,就给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学生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效果?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写作,学生总说没的写,没论据。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挖教材,积累素材,充分利用课本,发挥课本的重要作用。    一、挖掘课文,提炼写作素材    (一)认真分析课文  1、搜集整理课文的典型语言。例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收集整理课文的典型人物及事件。例如:《地坛》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一
期刊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掌握它的工具性,就不该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连贯严密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它是学生情感的再体验。  在平时讲课当中,听说训练基本都穿插进行了,我
期刊
高考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考生写作要在一定限制下发挥,因此准确审题成了佳作产生的前提。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材料+提示+话题+要求”,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种意图和思想倾向,例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等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把隐含
期刊
话题作文的出现,为我们解除了作文教学中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融合了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话题作文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作空间。这是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教育的一次理性超越,另人拍手称快。欣喜之余,认真看看中考考场作文,精品佳作竟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有不少老师对如何指导话题作文也是知之甚少,认为无章法可依,无头绪可理,无东西可抓,干脆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诗
期刊
对于作文,一些中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没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应付方式,抄袭作文、俗套作文、模板作文在一些学生中屡见不鲜。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培养作文兴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因素。写出好文章需要有综合的写作能力,作文兴趣也需要全面培养。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了探索,从写作前、写作中到写作后进行全程的兴趣激励和培养,取得了理想的
期刊
关于“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国阅读鉴赏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的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和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备小组,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受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
期刊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著名的七言律师,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作者时在州。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历史上有登高的习俗,此诗便是诗人重阳登高之作。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
期刊
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百遍书就真的其义自见了?我看未必,这里还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如果方法不当,即使书读百遍,其义也可能不会“见”出来。作为语文老师,最烦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不容易提高。每每遇到学生在理解上出现的具体问题,我们和学生说得最多的,恐怕不是“你未认真读”,就是“你再仔细读读”等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缺乏底气的话;在做一些具体的阅读分析题之前,
期刊
景泰蓝的美丽是夺人心魄的,流转的光韵,炫目的色彩,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悠悠往事。她虽然没有玉石的晶莹剔透,也没有青花瓷的温润细腻,但那静静地泛出的金属光泽,透着富丽典雅,透着浑厚凝重。这非凡的气韵如何凝成,我们的好奇在叶圣陶先生通俗朴实的文字中得解。读《景泰蓝的制作》,眼前总会飘过那一个个华美的精灵,心神会始终追随着一个个铜坯瓷体,看着她们在简单的文字中慢慢地华丽转变。  从原来的人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