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精品课程的功能与持续建设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加强与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精品课程建设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带动主要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推动品牌专业立项与建设、开创院校办学特色等重要功能。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片面性、临时性等问题。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需要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制度与政策,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与程序,整合教学建设各项目。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上述观点的案例。
  关键词:精品课程;功能;持续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当前高校加强与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课程改革与建设历来是高校办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成败事关重大,理应引起高等教育界全局的关注。在看到全国及各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累累的同时,也应看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生事物,担负重大革新使命,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问题,也理当引起高等教育界全局的注意。本文之所以选择人文地理学课程作为案例,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地理科学一级学科所属各专业的通修主干课程,而地理科学是高校少有的兼跨文理两大领域、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和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相关的横断性学科。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关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精品课程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功能
  
  精品课程的建设,决不限于这门课程本身的发展,事关专业建设乃至学科建设、院系建设、学校建设的全局。所以要讨论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对精品课程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方能了解精品课程的以下重要功能。
  (1)带动主要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课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课程,其改革与发展会带动主要课程群体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精品课程往往是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主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经验,可以作为其他主要课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范例。另一方面,精品课程一般与其他主要课程关系密切,在改革与发展中相互之间有很强的互动性,借助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拉动主要课程群体的改革与发展。人文地理学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以区域地理学为应用空间,以环境地学为互补领域,以地球信息科学为手段,以经济地理学为互动学科。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边缘性,在国内又是后发学科。现代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要求自然地理学面向社会,要求区域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要求环境地学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求地球信息系统微观化、复杂化,要求经济地理学关注非物质经济和体验经济。所以,与其说是建设人文地理学一门课程,倒不如说是以这门综合的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由上述六门课程组成的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主要课程群体的现代化建设与创新。人文地理学课程的一些理论与方法论可以辐射其他主要课程。
  (2)推动品牌专业的立项与建设。品牌专业的建设也是当前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品牌专业之所以其成为品牌,一方面是该专业具有很好的人才培养前景,另一方面是该专业具有雄厚的优质课程基础。精品课程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可以支撑一个专业的精品化建设。现代地理科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即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人文地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区域人地关系,谋求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学科。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所属各专业通修的主要课程,正是因为其理论事关地理科学一级学科的主线,尤其是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人类社会大势所趋,也是地理科学最有用武之地的机遇。人文地理学由此推动整个地理科学专业能成为品牌专业。
  (3)开创院校办学特色。高等院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才算是名牌院校。所谓办学特色,不只是办学具有特殊性,而是具有优势特色,特色必须是优势,优势必须有特色。一批精品课程,若干品牌专业就是高等院校的特色优势之所在。精品课程赋予高等院校以优势特色,不止是其内容具有特色优势,而且实现教学内容的方法手段也具有特色优势。精品课程的内容也只有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归根到底,都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实现。人文地理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密切相关,教学内容更新很快,紧随科学的发展观和统筹协调的实践。人文地理学教学必然也必须采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乃至探究性教学等模式。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人文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人文地理研究软件及实验室建设。基于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院校承担了大量人文地理应用科研课题和理论学术建设,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及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也随之而建立。地域人文地理特征也就成为院校办学优势特色。
  
  二、精品课程功能实现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以上重要功能,但由于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条件限制,精品课程的重要功能尚有难以实现之处。精品课程自身的持续建设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1)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由课程主持人负责进行的,一般都只考虑课程内部的教学改革问题,较少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思考。缺乏对于精品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和功能的思考,缺乏精品课程如何发挥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的改革,则精品课程的建设没有高的着眼点和目标,精品课程也就难以做大做强。缺乏对于精品课程与其他主要课程之间关系的思考,缺乏精品课程建设如何带动其他主要课程建设的实践,则精品课程的建设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上。目前人文地理学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在一级学科地理科学专业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还不够突出,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主要课程之间的建设互动关系也缺乏协调。
  (2)课程建设的片面性。精品课程的建设当前主要还在于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改革等方面,较少考虑到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其相应的设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课程建设与科研实践活动的互动、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学术交流等。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和物力有限,比较难以全面考虑课程建设的配套问题。但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则课程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这里头还有个课程观的理念问题,往往简单地把课程看成是教材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十分需要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师资的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实践教学其他的建设,目前都难以做到。
  (3)课程建设的临时性。当前精品课程的建设,从立项到建成,周期很短,资金投入也是一次性的,建成之后缺乏推广,更缺乏继续建设的平台。临时性的建设容易造成急功近利、虎头蛇尾,难以经受较长周期的教学实验检验。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由于教学内容易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度大,需要比较长期的建设过程,以其推动品牌专业的建设、办学特色的形成,建设时间显得短暂。   
  三、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精品课程应有的功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当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和健全精品课程建设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主要的对策措施如下:
  (1)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制度与政策。必须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并非为了学校教学工作评估或专业建设评估等需要而作的临时性安排,应当从制度上保证和倡导长期的持续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保证其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经常性、规范化的工作。必须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院系层层建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依托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各级领导小组有责任协调精品课程建设与所有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依托教学基本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配套建设支持。应当改革一揽子财务制度,应当有计划地配置精品课程建设费用,由精品课程建设者提出投资项目,经论证评估批准立项后投资,并验收成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出台扶持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不但鼓励课程主讲教师积极申报和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而且还要鼓励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给予配套措施和投入。对于像人文地理学这样的专业主要课程,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应颁发精品课程申报指南,保证人文地理学课程列入精品课程候选名录,可以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条件的院校承担课程建设任务。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纵横向关系协调应由院校负责。精品课程建设还应建立与高校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有关工作挂钩。
  (2)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与程序。各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从审批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计划,检查精品课程建设程序与进度,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程序应如下图所示:
  


  精品课程建设目录与指南是由海选与专家投票相结合,改变目前无目标的申报格局,使得候选精品课程的确定与精品课程候选申报分开,保证课程建设的效益。立项的精品课程应当提交建设规划,起到契约的作用,检查验收将依据规划进行,规划必须包括各个建设方面。课程建设验收后必须有一个推广程序,经受实践的检验和实现精品课程的各项功能。人文地理学既然是地理科学一级学科各专业通修主要课程,应当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向全国招标。我国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建设规划必须涵盖图中所有的建设方面。人文地理学课程完成一个周期建设后,应当在全国推广,包括其教材、课程资源,可由精品课程建设院校承担全国师资培训,召开推广学术研讨会。推广有效的精品课程应当进入新一轮建设周期。
  (3)整合教学建设各项目。精品课程的建设涉及面广,如上图所示,目前各种名目的教学建设项目繁多,互不配套,综合效益不高。应当整合教材建设项目、多媒体课件开发项目、实践教学建设项目、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师资培训项目等。综合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与其他教学建设项目,可以取得较好的效益和效率。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目前缺乏适用教材,需要图像和互动较多的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尚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也相对较弱,很需要综合各种教学建设项目,甚至研究生优质学位课程建设项目,共同建设好人文地理学课程。
  项目来源:2005年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基金;福建省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福建省高校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教学实践中构建的“1+2+3”模式,并就相关的教学规划以及课程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1+2+3”模式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3个二级学科之一,涵盖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按照国内外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规划,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的相关课程主要是解决计算机硬件的描述、
期刊
摘 要: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基于一定的条件假设。案例教学在我国高校尤其是在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它无法实现与地方院校基础教育阶段的对接,无法完成本科生阶段的教学任务,地方院校教师队伍的形成机制无法实现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目前的教学案例材料尚存在一个科学性、适应性、适用性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案例教学;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材料    案例法教学(Cas
期刊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八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第四届“学会学习”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于2008年7月22-2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一、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    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理论的
期刊
摘要:本文就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岗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  关键词:专业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
期刊
《中国大学教学》(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来源期刊,CSSCI)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教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编辑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教学刊物。编委会主任由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担任,副主任由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担任。“倡导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服务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做“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教学主管的决
期刊
2008年5月17至19日,由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和汕头大学联合主办的“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广东省教育厅及汕头市有关领导,中国工程院杨叔子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国际组织创始人Edward F.Crawle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等,以及参加教育部“2007年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多年建设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应用数学与计算”的实践经验,指出应正确认识应用数学课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对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分类指导,以学生为本构建课程导学体系。多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应用体系,从而有效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更高要求”层次的课程设置要求以保证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为宗旨。“学术交流”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于一体,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陶冶学生学术文化素养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学术交流;综合能力;素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分为3个不同层
期刊
南开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大学语文”潜心研究,积极实践,卓有成效。他们成立专门机构,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利用网络改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开展母语宣传和写作竞赛活动,举办高校教师培训研讨,建立教学协作体等等。近悉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语文教育研究中心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学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美行一分誉名。《母语·文章·教育》,围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提到民生大计的第一位,向高等教育又一次提出了“提高质量”的要求。刚才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同志也讲到,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都要求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要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所以,今天我的发言是就工程教育CDIO,从文化方面谈一点看法,谈一谈我对CDIO的认识。  我从四个方面谈。第一是文化和教育的关系;第二是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文化本身的类型:第三是从文化的内涵和类型方面来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