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国家培育的高素质人才,其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将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进行传播,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使大学生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心理学教育,民族精神也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索,寻找当前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为加深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引言: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资本,其必须具备民族精神,具备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我国的民族精神,从传统意义以及现代意义综合而言,便是爱国主义。大学生正处于学生社会的交叉点,他们逐渐走出校门,开始承担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今后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受制于其所受到的精神熏陶,對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加强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可以及依赖,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获得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精神教育,是一种心理活动,需要从心理角度践行探索。
一、心理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心理学一般认为是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觉,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对大学生的认知进行教育,在大学生感触的过程中,使民族精神通过一点点的渗透成为大学生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信息,也有社会或者教师所讲授的信息,甚至包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些对精神触动比较大的事件。在这种情势下,心理学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心理学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逻辑,结合当前大学生发展现状,为民族精神的传播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同时注意关怀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根本上使大学生接受民族精神。
(一)加强民族精神意识工作
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一种对本国的文化接受的意识,认可本国发展理念的意识。民族精神并非简简单单的文字继承,它是对漫长的历史所做出的总结,是我国无数人民共同努力下所形成的精华,它具体体现在我国社会中的行为处事方式上,只有借助心理学,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才可以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并将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并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根本性原则,坚持这一根本性原则,进而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创造。民族精神意识的加强,需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取信息的精华,进行总结。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的过程便是利用已经拥有的心理资源,弱化外界已经存在的信息,加深内部民族精神的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所接受的事物较少,可塑性较高,还存在无限的可能,在当前较为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纠正,可以使民族精神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二)洞悉知识表征
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洞悉民族精神知识的表征。何为知识表征?通俗而言,便是存在于现实以及虚拟中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出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形态。在心理学上认为,大学生通过对其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可以将其容纳为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会引导其今后的行为方式,对其产生的作用极大。这个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便是大学生对于信息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并不会记得非常牢靠,但是这种方法正适宜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我们传播名族精神最重要的便是希望大学生可一明悟其中的内涵,至于传播的方式以及过程细节,常常不是重点。但是纵观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的教育状况,其所接受的大多是没有灵魂的理论,以为的灌输,即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记住了理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必会遗忘这种理论。只有具备灵魂的教育,才可以在大学生的精神空间扎根,影响其整个人生。
(三)深化记忆
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记住民族精神。记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过程,是人类接收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息的过程。换一个说法,意识、知识表征是对当前已用信息的一种了解,记忆则是将已经发生的事重现在自身的精神空间。为了使民族精神尽可能扎根于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中,我们应严格按照心理学的方法,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有效帮助大学生对民族精神进行教育。首先需要对当前需要传播的民族精神进行优化,使其更容易被理解,简单的重复不仅不会加深大学生的记忆,同时也会使大学生感到厌烦,使其在心理学抵触民族精神。教师在传授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需求,尽可能营造更适宜民族精神传播的环境,同时应注意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与当前社会热点相联系,将知识蕴含在实践中,使学生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了解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学生在记忆之后,需要定期的加强记忆,否则已经处于精神空间的意识形态便会受到淡忘。在心理学上,记忆主要是由于遗忘消退或者遗忘干扰。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变浅,最终只剩下模糊的回忆,这是一个必然性结果,大学生以及社会需要复习民族精神,使其长久存在于社会的精神意识形态当中。而加深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无外乎加强精神实践。民族精神教育者应发掘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含义,寻找当前一些较为典型的理论、案例向学生讲解,并引导大学生自发讨论,形成其独特的内在精神体系。在寻找外界的教辅材料时,民族精神教育者应选择一些与大学生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吸引大学生的材料,枯燥的材料或者不容易引起大学生兴趣的材料,会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民族精神的兴趣,不利于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此外,心理学要求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须定期回顾,将处于大学生精神空间的意识形态不断重现,分析其脉络,并引导大学生借助这种精神形态来处理面对的问题,考察民族精神是否真正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二、当前民族精神教育困境
由于民族精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并非真正的实物,是一种精神,所以我们不能用物质的眼光看待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借助心理学的方法,再起视角下,对民族精神的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了解。认知是进行教育的第一步,在认知的过程中,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发展过程不能按照预期进行,产生认知失调,使民族精神教育面临困境。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当前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逻辑困境
心理学对于逻辑非常重视。但是在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大学生对于逻辑的认识不清,却为了追求对于民族精神的了解,过分使用逻辑,滥用逻辑理论,导致最终不能自圆其说,自己陷入自身的逻辑漩涡当中,无法自拔。如,我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大学生热爱祖国,但是并非希望大学生敌视其他国家,兴起战争,大学生错误的逻辑导致其不能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文化冲突
由于大学生个人之间的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異,不同学生对于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其文化不能很好的相同,一味要求所有大学生对于某一件事抱有同样的看法,智慧引起大学生的反弹,不利于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无法保证民族精神可以发挥出真正有效的作用。
(三)观念冲突
当前社会上一些理论甚嚣尘上,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以使他们应对复杂环境,其自身的观念与社会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所受到的民族精神教育受到大学生的质疑,大学生盲目而无法适从。
(四)经验冲突
通过长达十数年的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一般会对民族精神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其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案例案例。逐渐帮助他们形成了自身对于民族精神所特有的经验。但是一些思想的出现,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便使大学生的内心开始动摇。比较典型的相反思想的出现,如无为以及自强不息,二者的行为处事方法截然不同,而大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灵活切换,导致自身的经验与社会发生冲突。
三、从心理学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一)转换认知
当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认知与社会认知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应转换自身的认知,这样才能使民族精神切合大学生的发展,适应大学生的需求。转换认知是大学生灵活运用民族精神的表现。转换认知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使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下具备新的内涵。
(二)增强与平衡认知
心理学的重要方面便是认知,增强认知可以平衡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正如上述所出现的观念不一致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下,会适用不同的观念,甚至两个时期所适用的观念截然不同,但是这两种观念都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精神教育者需要平衡二者,增强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
(三)改善行为
民族精神的教育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上。当发现自身的行为与民族精神不能很好的契合时,需要改善自身的行为。因为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理论之后,其行为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得不到显现。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态度,但是行为的改善是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使行为与精神相一致,达到预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四、总结
综合而言,为使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广泛传播,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导,从历史经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其掌握民族精神的根本纲领,其次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将民族精神真正应用于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晓晔,杨冬梅.认知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5(07):37-39.
【2】刘瑜.宣传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6):88-90+93.
【3】贺金龙,乔妮.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机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04):100-102.
【4】万明钢.实现国家认同,先从民族认同开始[J].中国民族教育,2017(06):15.
【5】蔡晶.对“民族教育”概念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9):110-111.
【关键词】:心理学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引言: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资本,其必须具备民族精神,具备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我国的民族精神,从传统意义以及现代意义综合而言,便是爱国主义。大学生正处于学生社会的交叉点,他们逐渐走出校门,开始承担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今后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受制于其所受到的精神熏陶,對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加强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可以及依赖,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获得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精神教育,是一种心理活动,需要从心理角度践行探索。
一、心理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心理学一般认为是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觉,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对大学生的认知进行教育,在大学生感触的过程中,使民族精神通过一点点的渗透成为大学生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信息,也有社会或者教师所讲授的信息,甚至包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些对精神触动比较大的事件。在这种情势下,心理学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心理学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逻辑,结合当前大学生发展现状,为民族精神的传播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同时注意关怀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根本上使大学生接受民族精神。
(一)加强民族精神意识工作
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一种对本国的文化接受的意识,认可本国发展理念的意识。民族精神并非简简单单的文字继承,它是对漫长的历史所做出的总结,是我国无数人民共同努力下所形成的精华,它具体体现在我国社会中的行为处事方式上,只有借助心理学,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才可以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并将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并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根本性原则,坚持这一根本性原则,进而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创造。民族精神意识的加强,需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取信息的精华,进行总结。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的过程便是利用已经拥有的心理资源,弱化外界已经存在的信息,加深内部民族精神的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所接受的事物较少,可塑性较高,还存在无限的可能,在当前较为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纠正,可以使民族精神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二)洞悉知识表征
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洞悉民族精神知识的表征。何为知识表征?通俗而言,便是存在于现实以及虚拟中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出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形态。在心理学上认为,大学生通过对其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可以将其容纳为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会引导其今后的行为方式,对其产生的作用极大。这个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便是大学生对于信息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并不会记得非常牢靠,但是这种方法正适宜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我们传播名族精神最重要的便是希望大学生可一明悟其中的内涵,至于传播的方式以及过程细节,常常不是重点。但是纵观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的教育状况,其所接受的大多是没有灵魂的理论,以为的灌输,即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记住了理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必会遗忘这种理论。只有具备灵魂的教育,才可以在大学生的精神空间扎根,影响其整个人生。
(三)深化记忆
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记住民族精神。记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过程,是人类接收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息的过程。换一个说法,意识、知识表征是对当前已用信息的一种了解,记忆则是将已经发生的事重现在自身的精神空间。为了使民族精神尽可能扎根于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中,我们应严格按照心理学的方法,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有效帮助大学生对民族精神进行教育。首先需要对当前需要传播的民族精神进行优化,使其更容易被理解,简单的重复不仅不会加深大学生的记忆,同时也会使大学生感到厌烦,使其在心理学抵触民族精神。教师在传授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需求,尽可能营造更适宜民族精神传播的环境,同时应注意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与当前社会热点相联系,将知识蕴含在实践中,使学生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了解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学生在记忆之后,需要定期的加强记忆,否则已经处于精神空间的意识形态便会受到淡忘。在心理学上,记忆主要是由于遗忘消退或者遗忘干扰。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变浅,最终只剩下模糊的回忆,这是一个必然性结果,大学生以及社会需要复习民族精神,使其长久存在于社会的精神意识形态当中。而加深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无外乎加强精神实践。民族精神教育者应发掘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含义,寻找当前一些较为典型的理论、案例向学生讲解,并引导大学生自发讨论,形成其独特的内在精神体系。在寻找外界的教辅材料时,民族精神教育者应选择一些与大学生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吸引大学生的材料,枯燥的材料或者不容易引起大学生兴趣的材料,会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民族精神的兴趣,不利于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此外,心理学要求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须定期回顾,将处于大学生精神空间的意识形态不断重现,分析其脉络,并引导大学生借助这种精神形态来处理面对的问题,考察民族精神是否真正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二、当前民族精神教育困境
由于民族精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并非真正的实物,是一种精神,所以我们不能用物质的眼光看待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借助心理学的方法,再起视角下,对民族精神的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了解。认知是进行教育的第一步,在认知的过程中,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发展过程不能按照预期进行,产生认知失调,使民族精神教育面临困境。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当前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逻辑困境
心理学对于逻辑非常重视。但是在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大学生对于逻辑的认识不清,却为了追求对于民族精神的了解,过分使用逻辑,滥用逻辑理论,导致最终不能自圆其说,自己陷入自身的逻辑漩涡当中,无法自拔。如,我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大学生热爱祖国,但是并非希望大学生敌视其他国家,兴起战争,大学生错误的逻辑导致其不能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文化冲突
由于大学生个人之间的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異,不同学生对于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其文化不能很好的相同,一味要求所有大学生对于某一件事抱有同样的看法,智慧引起大学生的反弹,不利于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无法保证民族精神可以发挥出真正有效的作用。
(三)观念冲突
当前社会上一些理论甚嚣尘上,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以使他们应对复杂环境,其自身的观念与社会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所受到的民族精神教育受到大学生的质疑,大学生盲目而无法适从。
(四)经验冲突
通过长达十数年的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一般会对民族精神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其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案例案例。逐渐帮助他们形成了自身对于民族精神所特有的经验。但是一些思想的出现,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便使大学生的内心开始动摇。比较典型的相反思想的出现,如无为以及自强不息,二者的行为处事方法截然不同,而大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灵活切换,导致自身的经验与社会发生冲突。
三、从心理学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一)转换认知
当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认知与社会认知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应转换自身的认知,这样才能使民族精神切合大学生的发展,适应大学生的需求。转换认知是大学生灵活运用民族精神的表现。转换认知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使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下具备新的内涵。
(二)增强与平衡认知
心理学的重要方面便是认知,增强认知可以平衡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正如上述所出现的观念不一致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下,会适用不同的观念,甚至两个时期所适用的观念截然不同,但是这两种观念都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精神教育者需要平衡二者,增强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
(三)改善行为
民族精神的教育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上。当发现自身的行为与民族精神不能很好的契合时,需要改善自身的行为。因为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理论之后,其行为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得不到显现。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态度,但是行为的改善是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使行为与精神相一致,达到预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四、总结
综合而言,为使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之间广泛传播,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导,从历史经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其掌握民族精神的根本纲领,其次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将民族精神真正应用于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晓晔,杨冬梅.认知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5(07):37-39.
【2】刘瑜.宣传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6):88-90+93.
【3】贺金龙,乔妮.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机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04):100-102.
【4】万明钢.实现国家认同,先从民族认同开始[J].中国民族教育,2017(06):15.
【5】蔡晶.对“民族教育”概念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9):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