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诗学文,诵写结合:文包诗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将古诗融于其中,从而形成一篇课文。笔者以《黄鹤楼送别》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包诗”类课文“扣诗学文,诵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入题,引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
  师: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得动人吗?
  生:应该先了解诗的意思,把诗读懂,才能读出感情。
  生:要把自己当成诗人,这样才能读好。
  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体会了诗中蕴藏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之后,再来读这首诗,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反思: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这成为了本节课学生朗读的起点。在学生已有发展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得动人”这一更高的要求。这样既奠定了扣诗学文的基点,又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兴趣,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二、读文,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与古诗相对应的语句,小组内试着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
  …………
  师:语句的选取很恰当,准确地解释了这首诗的意思。诗中有“西辞”,你怎么理解“西辞”?
  生:孟浩然是从黄鹤楼离开,顺江东下,前往扬州,那黄鹤楼就是在西边,所以是“西辞”。
  师:说得好,你很会思考。诗题的意思你也应该能说出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就是说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这个地方为他送行。
  反思:理解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感情朗读古诗的前提。在“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中,文是学习诗的桥梁,诗文对照阅读,无疑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最佳途径。学生先自主浏览课文,画出对应语句。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读文,思考,圈画,手脑齐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他们既是发言者,也是倾听者,使得听、说能力得到锻炼。先自学,再合作,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层层推进,学生很轻松地就能实现本环节的学习目标。

三、演读,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默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作者与朋友间怎样的感情?把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圈出来,用心读读,写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后,全班交流)
  生:我从“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句话感受到了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为何要把惜别之情“藏”在心底?
  生:我觉得他们是都不忍心看到对方难过,才把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的。
  师:他们怎样把别情藏在心底的?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仰望”“远眺”,却独独不敢近看身边即将分别的朋友,内心的惜别之情浓郁又不敢触碰。谁愿意再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高学年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离不开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实践。学生因为诵读过李白的很多诗篇,对李白这位唐代的“诗仙”更为了解,从而会产生疑问:“‘诗仙’李白为何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笔者从学生的疑惑入手,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筛选、整合,学生享有资料解惑的同时,还在实践中掌握了方法,对文中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
  师:大家想用我们的表演再现感人的话别场面吗?
  (学生先自行练习表演,教师再请一组到前面表演)
  生:“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孟浩然乘坐的小船都看不见了,李白还伫立在江边,凝视着孟浩然离开的方向,不愿意离开,这也是依依惜别之情的体现。
  师:抓住了李白的两个动作,读进了李白的内心,你也一定能读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思: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情的表演,再现李白与孟浩然的话别场面,这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本和人物的再创造。表演是一个内化语言、把握情感然后形诸外的过程。表演之前,学生需要熟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揣摩人物的动作。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与文本、人物的对话,这样的环节设计,使接下来的走进诗人、品诵古诗水到渠成。

四、品诵,走进诗人


  师:大家用自己的心靠近诗人的心灵,做到了和诗人对话,了不起!离别之痛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你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吗?
  生:今年过完年之后,爸爸妈妈又要出去打工了。我和奶奶到车站送他们,我心里很难受。
  师: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生:我们都哭了,隔着车窗,我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妈妈脸上的眼泪……
  师:很对不起勾起你痛苦的回憶,把眼泪擦干,要知道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相聚。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感情朗读,朗诵,齐诵)
  反思: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诸如“读出难过的心情”“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之类的朗读指导。想把诗读得有感情,靠教师这样生硬的语言引导,学生就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吗?显然不能。只有当学生走进诗的字里行间,自己品味、思考,揣摩诗人内心的感受,勾连起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将自己化身为诗人,这时候的朗读才是有灵魂的、有感情的,也才最能打动人。

五、得法,迁移扩写


  师:李白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传诵了千年,而作者却能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恍如亲眼所见,奥妙到底在哪里?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师:改写古诗之前,作者除了要弄明白古诗的意思,还要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的想象。
  生:我认为还需要细致的描写。
  师:那么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描写的呢?
  生: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都很重要。
  师:《别董大》这首诗,把它改写成“文包诗”的形式,你打算怎么做?
  生:先弄懂整首诗的意思,然后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诗中人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生:我也认为要先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了解清楚古诗和古诗相关的人物、事情以后,再开始想象。
  生:写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描写,要写具体。
  师:今天放学后请同学们自学《别董大》,收集相关资料。明天的语文课上,我们改写这首诗。
  反思:“文包诗”类的课文,往往兼具想象合理、描写细致、情感动人的特质,是改写古诗的典范。本着先得法、后迁移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总结出“文包诗”的特点,找到作者写作的方法。明法之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古诗,收集资料,完成习作。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总结写作方法,自行学习古诗,收集资料,自由写作,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和发挥,他们就会乐于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可谓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各种教学流派、教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纵观各位名家大师的课堂,我们发现,名师们在课堂上各施所长,都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资源,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尽情徜徉。这样的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堪称匠心独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
期刊
【人物名片】吴琦,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宜兴市小学语文兼职研训员。曾获宜兴市首届“教书育人奖”,并先后荣获“宜兴市新长征突击手”“宜兴市优秀青年教师”“宜兴市优秀女人才”等称号。多年来,坚持儿童立场,尊重童年文化,积极倡导并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创建。确立了课内“自主读悟,情智共生”,课外“优质阅读,自由表达”的教学追求。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十多项省市级课题,目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样把教材中的课文转化为可教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表达是什么?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表达分为两种,即“显性”和“隐性”。所谓的“显性”表达包括说、写、读,是直接的、普遍的、经常性的表达训练方式。而另一种“隐性”表达,则是通过阅读某些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达是把作者的情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有“情”之物,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品读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啜饮一杯香醇的美酒,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设置每一节课,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下面我将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语文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
期刊
古人有经验之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行万里路”,知事要“躬行”,指的就是要亲身实践。而观察是认识的源头。视觉生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因此在孩子练习写话的起步階段,学会观察尤其重要。一、“静”物观察,“形”态各异  1.观察要注意深度。指导学生观察须从孩子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如观察小动物、水果、
期刊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应该“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名著导读教学中,必须以兴趣为先导”。本文就以八年级学生的《契诃夫小说集》阅读成果汇报为例,谈谈名著阅读成果汇报的几种形式,以期待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帮助学生深入作品,理解内涵,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一、幻灯片汇报  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使用是很感兴趣的。阅读汇报课上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主题要求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两度提到“对话”一词,其一是“教学建议”里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二是在“关于阅读”里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课堂教学也更是热闹非凡,似乎大家都开始“对话”了,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对“对话”的误读与误操作。一、概念的厘清——对话与教学对话  1.对话。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了对话的概念
期刊
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是我们组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发生在一瞬间,具有随机性,所以它往往因匆忙而流于形式,从而减弱了其应有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功能。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效果?一、帮助学生明晰自我评价参照  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采用什么参照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评价结果,进而影响他本次评价的最终效果。
期刊
《普罗米修斯盗火》改编于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无火的困苦触犯天规,义无反顾为人类盗取天火,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人类文明从此迈进了一大步,而自己却受到了残酷的惩罚。本文赞颂了普罗米修斯聪明机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结构清晰而明朗,语言准确而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富有语言美、结构美。为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期刊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依然不能完全取代“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活跃学生思维,形成语文素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免有这样的情况:问得太难,学生无从下手;问得太勤,学生疲于思考;问得脱离文本和课堂,学生肆意回答。以及问得不注意时机,问得没有梯度,执着于设计好的问题不会追问、不知变通等现象也时常出现。这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