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哈姆雷特无关,与哈姆雷特有关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在上海举办的“2016莎士比亚戏剧节”,哈姆雷特成了绝对的主角,这让人有些始料不及,倒不是因为这个剧目配不上这样的殊荣,而是在戏剧节上竟然同时出现了来自法国、乌克兰、伊朗、意大利、刚果、葡萄牙等国的数台各显神通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节”俨然成了“《哈姆雷特》二度创作成果汇报”,这样的巧合未免太过神奇,这也印证了《哈姆雷特》自身具备的丰厚人文思想资源。之所以今天《哈姆雷特》依然在戏剧界保持着再创作的热情,与其文本所具备的复杂意味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关系密切,弗洛伊德也不得不感慨:“《哈姆雷特》被赞赏了三百年,其意义却没有被发现,作者的动机也没有人能猜出来。”
  其实,在这诸多版本《哈姆雷特》争奇斗艳之前几天,还有一部与此有关的本土剧目,不事张扬地登台亮过相,尽管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几场演出都观众爆满,并且反响热烈。这出由上海民间剧团上艺戏剧社出品的《弄堂里的哈姆雷特》,将哈姆雷特般的命运搬进了现实生活,而且现实到近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街头巷尾。值得玩味的是,这次跨度很大的移植,却难得的没有显示出彼此抵触的迹象,而是将哈姆雷特的原型合理地完成了一次本土化的改造。
  “袁东东不是哈姆雷特,袁东东把自己当成了哈姆雷特”,这是话剧《弄堂里的哈姆雷特》的主创者们印在节目单上的简介。这句颇有几分调侃色彩的话,其实也可以看成主创者意图的下意识流露,尽管剧情的外廓来自于《哈姆雷特》,但是创作者显然更多地着力于用这个框架传达出当代内涵。《哈姆雷特》往往被人们当成永恒的话题,在于人们可以在其中发掘出更多的与自己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相契合的东西,将自己在特定氛围中的情感、观点和思想融进作品之中,表现出来并力求符合同代的口味。
  本剧从剧情来看,的确可以看成对《哈姆雷特》原版的脱胎换骨的改造,是建立在叔父、母亲、儿子这组基本三角关系之上,演绎出的另一个人生悲剧。剧中的儿子袁东东,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少东家,然而就在他赴国外参加商务活动期间,却接到了父亲猝死的噩耗。袁东东赶回国内料理后事,却发现自己一直以为的继承人身份,换成了叔父袁德明,而母亲和叔叔却保持着某种可疑的亲密关系,并且都对他隐瞒着其中的某些内情。袁东东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也就是他未来的岳父,公司经理人费德明,为了躲避纠葛,不惜放弃优厚的待遇,在这个不合时宜的时候弃职而去。
  这一切的迹象,都像极了一个篡位加掠夺的阴谋,哈姆雷特的阴魂似乎撞进了袁东东的生活。袁东东对这个阴谋也深信不疑,毫无悬念的,他展开了哈姆雷特般的复仇行动。看起来,一切不过是莎士比亚的文本,换了个人名的重演。但是,仔细思索的话,这个复仇和哈姆雷特是有区别的,袁东东的复仇,充满着急切、仇恨和狂躁,而缺少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思考和忧伤,然而,这种高贵的忧愁的消解,恰恰也使得袁东东更加接近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的,为当代生活失序而焦头烂额的同类的表现。
  关键是情节的后半部分发生的逆转,使得故事的含义,有了极大的回味空间。当真相大白时,没有袁东东煞费苦心想要揭开的黑幕,也没有谋杀和背叛,一切都像是命运安排的一个恶作剧,让人难以启齿,又让人弄假成真。父亲的确是猝死,但不是被谋杀,然而猝死的原因的确很难向做儿子的袁东东挑明,因为父亲其实没有正常的性诉求,死于与同性的纵情中。因为父亲,袁东东的母亲和叔父早年成为了事实上的恋人,但为了家族的名声,维系着与丈夫的名义,正因为这个无奈的隐瞒,使得袁东东始终不知叔父才是自己的生父。如果不是父亲的意外死亡,也许这个事实对于袁东东来说会是一生的秘密,既不会有人需要背负名誉的煎熬,也不会有人为此陷入仇杀的绝境。知道真相的袁东东,在情绪崩溃中,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最终也了结了自己。
  从对情节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弄堂里的哈姆雷特》和原版的一个极大的区别,那就是悲剧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弄堂里的袁东东从头至尾实际上并不了解实情,而莎剧中的哈姆雷特则是一开始就可以认定事件的真相。原版中的哈姆雷特,他的痛苦来自于对这惊天罪恶的精神折磨中。哈姆雷特面临的问题,根源于他理想中人性美好与现实中人性丑恶的巨大落差,由此产生的对生存意义的怀疑,当人性的阴暗与肮脏肆无忌惮地露出了龇牙咧嘴的丑陋面容时,人们是很难不对爱、坚贞、信仰等美好品格的价值产生动摇的。哈姆雷特无法接受最亲近的人的背叛,无法相信人性会罪恶到如此地步,甚至不能说服自己无情的复仇能对人性的原罪和邪恶带来什么改观。尽管剧情并不像他同时代流行的复仇剧那样快意恩仇,而充满了超前的现代性思辨色彩和对人性的拷问,但是莎翁一开始就用鬼魂这一不受自然制约的力量,确定了哈姆雷特的对手的罪责,使得哈姆雷特的形象依然停留在一个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上。
  而本剧中混迹于弄堂里的哈姆雷特——袁东东,很难用英雄来定位,他的悲剧并不来自于哈姆雷特对矛盾般的现实做出选择的痛苦,而在于他在事关自身命运的时候,却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没头苍蝇般地四处冲撞,没有人告诉他真相,而他也无法相信别人的解释,他只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怀疑,把所有人的动机都安置在自己设定的轨迹上,然而却无法确定这样做的对错。
  尽管袁东东最终死在了自己的猜疑中,而不是邪恶对手的谋害,但是他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也承受着焦虑的煎熬。只是袁东东的焦虑更加不明确,他甚至不知道让自己焦虑的情形实际上并不存在,但他依然固执地相信这种可能性。应该说,袁东东面临的精神困境,更符合当代人的精神体验,这种威胁无处不在,却又不知归咎于何的焦虑,正是现代生活的普遍现象。尽管不少西方学者都认为哈姆雷特的动人之处在于,人人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诸如“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王子,你就是我们整个悲苦宇宙中的一个人”的感叹随处可见,但是让人们从一个俯瞰苍生、高贵冷峻的王室子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难免过于费劲,其中的同构性,需要深奥的发掘才能领会。而袁东东的命运则更符合芸芸大众的实际境遇,因而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和理解。
  当代人的困境,更多的不是来自于哈姆雷特背负宏大使命的焦虑,也少有闲情在生存压力面前忧思人性的缺憾,而是像袁东东那样被剥夺了知情权,备受压力却无处释放的精神焦灼,将怨恨的情绪洒向知名和不知名的假想敌。就像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所言:“当人们不知什么是珍视的价值,却仍能感觉到威胁,那就是一种心神不安、焦虑的体验,如其具有相当的总体性,则会导致完全难以言明的心神不安。”跟处在社会中的大多数无知情权的被剥夺者一样,袁东东也只能通过虚构和想象来释放自己的怨恨,只是他最终由怨恨酿成了悲剧。
  (摄影/祖忠人 金晓杰)
其他文献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知名小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2008年莫斯科轻歌剧院将其改编为音乐剧,这部剧的官摄版本于今年上线中国视频网站。  音乐剧《基督山伯爵》对原著的情节进行了大幅删改。基督山伯爵召开了盛大的化装舞会,邀请所有重要人物出席,将20多年的恩怨集中到一天之内清算。本剧以倒叙开场,社会名流齐聚一堂,戴着面具纷纷登场。灯光忽明忽暗,众人各怀心思,究竟是谁入了谁的局?神秘莫测
期刊
周杰伦的很多歌都为我们描绘了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热血、神秘、壮烈等极富色彩的词汇和情境带入我们庸常的生活里,滋养着成长路上每个年轻人心底的武侠梦、魔幻梦、骑士梦……也正是这些歌,让从未谋面的我们与周杰伦之间产生了灵犀相通的共性。通过歌声,发现自己和自己心底里那些无以兑现的美梦与幻想。  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改编自2007年由周杰伦自编自导自演的同名电影。从母校淡江中学到单亲家庭出身,男主角叶湘
期刊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乐于助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小无助的人,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抱有同情心。在人类普世的道德框架下,这是理所当然、无可置疑的。看到一个下半身不遂的女孩而没有动恻隐之心的人,绝对是冷酷无情的。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拥有的怜悯之心以及我们所付出的帮助,它背后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的怜悯之心可以对他自己乃至一整个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最后反过来几十年如一日地煎熬着他的心灵?这次由英国
期刊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曾使瑞士戏剧保持了在国家文化中的上升地位,而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外国剧团来华演出并不多,但外国戏剧的文本介绍却风靡中国,迪伦马特和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一样受到中国剧坛的特别青睐,他的主要剧作,如《物理学家》《老妇还乡》《天使来到巴比伦》和《罗慕洛斯大帝》等为国内一线剧院和一流导演竞相搬演,甚至他的小说代表作《法官与刽子手》《隧道》也被改
期刊
看不同国家的戏,观众往往会关注不同的剧场审美,对具有现代感的舞台语汇尤其敏感。俄罗斯导演列夫·朵金的《兄弟姐妹》,这部圣彼得堡小剧院三十多年前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其舞台呈现比较传统。但这部时长六小时的经典作品,今年首次访华演出,在中国戏剧圈引起了巨大震动,而且,其影响不仅仅是审美层面的。  《兄弟姐妹》的文本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取材于俄罗斯作家费奥多尔·阿勃拉莫夫的《普利亚斯林一家》四部曲的前三部内
期刊
十年的时间,若能尽力做好一件事情,算是没虚度年华。  十年的时间,若能尽力为昆曲做点事情,也算是不枉此生。  十年前(2007年),我带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回到杭州。先由一位“老学究”张卫东先生告知,又经浙江昆剧团王世英书记引荐,在浙昆党办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了昆曲大师周传瑛先生的大公子、浙昆资深的导演、昆剧教育家——周世瑞老师。那时,年轻懵懂的我并未意识到,从此以后,我即将开始一段前所未有的学习
期刊
2015年10月,学校演训中心负责人韩婷婷老师找到我,想把我们的戏曲身段编排成戏曲操,问我是否可行?我一听就兴奋了,多好的创意啊!既弘扬了传统戏曲,又便于推广普及,全国首创,必须马上行动!  于是,我们兴奋地讨论起来,最终决定编排两套戏曲操,一套适用于少年儿童进校园,一套适用于成人进社区、广场。韩老师说:“燕儿,你是学校戏曲身训教学组的学科带头人,你来具体负责编创怎么样?”我听后一点也没有犹豫,欣
期刊
今年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2016莎士比亚戏剧节邀请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剧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为观众演绎了各具特色的莎翁经典。在众多演出剧目中,9月15日演出的中英联合制作的《仲夏夜梦南柯》独树一帜,选取了中英两国两位戏剧大师的作品,进行跨文化戏剧实践,对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和汤显祖的传奇剧《南柯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该剧以“梦”联结两部作品,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学生演出仲
期刊
一轮满月,一块墓地,一个鬼魂,高唱了一曲幽深的歌。她就是“奥菲利亚”,身穿一袭白衣,从坟墓里飘然而出。在这里,她用灵魂,相遇了其他孤单的灵魂……  《哈姆雷特丽雅》是由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优秀演员Caroline Pagani精彩呈现。她在舞台上,用生命完美地演绎了一个集多个角色于一体的形象。  毫无疑问,她就是“奥菲利亚”,一个带着对哈姆雷特深深的爱的灵魂,重新为她的生命高歌。首先开始了一
期刊
今年八月,由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出品的哥伦比亚大学原创话剧《家庭教师》作为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的展演剧目成功上演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该剧是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MFA研究生的教学成果。编剧凯特·穆雷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MFA编剧专业的研究生,其多部作品已在美国成功上演并引起热烈反响,其美方导师为哥伦比亚大学黄哲伦教授,中方导师为上海戏剧学院陆军教授。该剧在今年3月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