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19508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书能修身养性,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了阅读的概念,他们爱看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交流的能力,并逐步借助阅读滋养,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树立阅读的榜样、图书角是阅读的场所、建立阅读机制、开展阅读活动”四个方面,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榜样  图书角  阅读机制  阅读活动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读书好处的名言:高尔基认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臧克家的体会是“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这些名言告诉我们,读书对于启智明理的重要性。吕叔湘先生曾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语言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树立阅读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孩子们的第二任老师,孩子们也都有模仿成人的习惯。作为成人,我们要发挥“榜样”的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以成人为榜样。因此,老师的喜好习惯甚至个性都会影响学生。
  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向老师抱怨:“我的孩子学习任务太重了,没什么时间看课外书”。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家庭的氛围很重要。“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途径,这是因为,家长可以读给孩子听,美国吉姆·崔利斯写的《朗读手册》里就有一句话“大声为孩子朗读吧!”,非常鼓舞人心,影响了几代人。家长喜欢阅读,家长要孩子明白:家长是爱读书的。读书能修身养性,家长通过与孩子交流共同看书的过程体会,既可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增进亲子的感情。
  如此,孩子从小就有了阅读的概念,培养他们爱看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交流的能力。
  例如,我们知道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篇回忆他小学老师的文章——《我的老师》,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今天想来,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这段话让我们感觉到:老师给学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未来。作为老师的我们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们怎么能懈怠呢?老师应该以自己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因为老师的阅读是榜样,以自己的朗读吸引学生深入阅读。因为老师的朗读是有感情的,能把文章所蕴含的意义传递给学生。
  二、图书角是阅读的场所
  学校有图书馆固然是好的,因为图书馆是学生阅读的最好场所,其丰富的藏书量,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但是在农村小学,图书馆似乎是一个奢侈的地方,没有这样的条件。那怎么办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没有图书馆,我们可以在班级里搞一个图书角。平时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买过书,虽然不是很多本,但是聚集起来也能有个小小的“图书馆”了。这样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自己班中设立一节阅读课,学生把自己买到的书带到班级里来,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换看,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每个人带五本书来,一个班上的每个学生就“拥有”几百本书了。这可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学们不用买那么多的书,就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这样既省钱又有了阅读量,两全其美。因此,建立班级图书角,开辟了阅讀阵地,既促进学生的交流,又节约了资源。
  三、建立阅读机制
  开设阅读课后,教师推荐书给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推荐书。教师要指导年龄阶段、阅读能力有差异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建立一种创新的阅读机制。
  1.给年龄小的、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推荐绘本阅读
  绘本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和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因为这些书籍图文并茂,蕴含哲理,并且老少皆宜。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绘本他们最喜欢的,他们识字量不多,但通过图画即使不认识字,也能明白图中表达的意思。并且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图意,而教师这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品味人物语言,体会表达的感情,然后再进一步对绘本的精彩介绍和回顾,使阅读最终目的达成。
  2.组织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就是说把同一类的文章放到一起,这些文章体裁相同、主题相同或文章结构相同。老师可以一点带面,一节课读“一群”文章,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阅读,扩大阅读量。
  例如,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友情”这个词语,一位老师让孩子们阅读了现代诗。课上老师用她特有的温柔、优美的声音把孩子们带到了现代诗中感受友谊,感受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到了诗歌优美、含蓄的语言艺术,接着出示几首关于“友情”的现代诗歌,让孩子们自己阅读。这样的话,教师如果课堂教学现代诗歌时,学生很快就会融入到诗歌中,更快体会诗歌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开展阅读活动
  为了突出阅读效果,教师可以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以一个星期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月一个主题进行阅读。
  例如,围绕童话类的主题,让学生阅读关于童话的书,让孩子们阅读完,互相交换书阅读,互相交流看到过的童话故事。教师指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的内含,明白故事的意思。要根据学生的主题和认知水平特点逐步引导。
  班级读书会的作用是,首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然后互相交流推荐,促进后续阅读,接着是推介阅读典型,树立阅读榜样,最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借助阅读滋养,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当然,建立一张阅读“银行”是最重要的。学生把自己阅读的书籍名、字数、心得体会。然后写上各学期学生阅读量的排名情况,前十名为“阅读明星”并颁发奖状,以资鼓励。这个“阅读银行”学生还可以向同学推荐书目,并写出简单的推荐理由,形成一个交流平台。
  阅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又非常艰巨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学生的发展各显神通。阅读会使孩子们的品格逐渐得到塑造,只要把读书习惯逐渐养成,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会更加宽阔。
其他文献
一说到上作文课,老师脸色马上沉了下来,脱口而出的就是:“怕上作文课”;一说到写作文,孩子們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又要写作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谈作文立马“色变”。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不怕上作文,让孩子们喜欢写作文”,这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然是“谈作文色变”,那我们就不谈“作文”二字。下面我就根据我上的三年级习作8的教学
期刊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祖辈身上,但他们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缺乏教育、辅导孩子的能力
期刊
創编简笔画 教案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和前一课《大水牛》是一个单元,在《大水牛》的基础上,除了继续应用过去学过的泥塑基本技法,制作立体空间圆雕动物,注意基本形和特征外,更强调联想和应用夸张的手法徒手捏造恐龙,以拓展儿童用泥土造型的表现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立体造型能力。同时,为了使今天的动物,不再像昨日的恐龙遭到灭绝的下场,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该课教材共两页,提供的图例为:第1页的前两面是云南禄丰县的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下册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正确地读写小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期刊
摘要:單词学习是英语学习的敲门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感到单词难记,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掌握好的单词记忆法非常重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以下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  关键词:巧记单词  要学好英语,单词是敲门砖,它可以组成短语,然后由短语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对话或短文等,所以单词的记忆非常重要。大部分孩子们在记忆单词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都是在机械的记忆,记
期刊
一、课例背景本课例由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金红老师执教,在“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课例二等奖,授课时长为45分钟。指导教师为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唐和平院长,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英语研修员曹爱平老师和周志辉老师。二、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英语九年级(全一册)教材第六单元第16课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话题是“榜样”,本课的标题是“Yao
期刊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Unit1 It allows people to get closer to them(教學设计)
期刊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比作春蚕,吃尽树叶,吐出银丝;比作灵魂的工程师,以灵魂的高尚,塑造高尚的灵魂。更有人把教师比喻成双手托起太阳的人。这些贴切的比喻,无不赞美教师的崇高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正如古人所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证明了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传道授业,是教书育人。也就决定了教师比起其他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更高的道德修养、道德情操、道德境界。  教书育人,为
期刊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启发学生的思维,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思而疑——发现问题  要让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亦即“生疑”能力。归根结底,“疑”从“思”来,“思”而生“疑”,可见“思”又是“疑”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而生疑,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