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课堂表演的界定存在多种认识。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浙江东阳实验小学,小学教师卢雁红,张莎合作研究的课题——《小学语文表演——体验教学法》中认为,表演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文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我认为课堂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表演某一词语,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揣摩、探测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情变化或心理活动,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以此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一、课堂表演的形式多样,特点突出
(一)按表演内容多少来分
单相表演,即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少个角色,只是对课文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能展示学生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综合表演,即课文适合表演的部分,内容往往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情节,有个性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段或整篇课文。如《幸福是什么》教学时,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很喜欢这个故事,课后有的同学愿意采用这种形式来表演。
(二)按表演的创造程度分
再造性表演,即完全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的过程,遵循原文来表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描述小女孩的处境后,去感受小女孩悲惨的生活。
创造性表演,即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的增加一些细节所展开的表演。如《坐井观天》中教师可以引导:青蛙跳出井口后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教学中安排学生对全文进行配音、配曲、配画的创造性表演。
(三)按参与人数分
个体表演,就是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表演课文片段,请全班同学作评议指导。
群体表演,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如《我是什么》第二段中对文中三个动词“落”“打”“飘”的理解,可以组织全班进行表演。
(四)按生活情境分
模拟表演,指不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进行表演。例如一些写景游记的文章,大多数能让学生当导游的角色,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来展现课文内容,真正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教学反馈,利用表演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说明表演,对于一些说明性文章,可以将说明对象变成自述表演,让学生采用拟人化的口吻来自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表演需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课堂表演还存在着运用不当,过于追求形式的等问题。作为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
(一)对文本不加选择,滥用表演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好的可表演性。可是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表演能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所以不管什么样的课文内容,只要里面有几个角色、人物动作、对话就使用课堂表演,也不想表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而滥用表演。
(二)缺乏指导,目的不明确
有些教师课堂中采用表演,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只是当旁观者,这样表演没有意义。一些教师在课堂表演中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只是在一旁看学生表演,缺乏师生间的配合。有效的课堂表演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
(三)只关注部分学生,忽视学生全体
课堂表演中,不是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表演中,常常会有表演旁观者。因为教师当时的关注点都放在表演者身上,忽视了其他学生,没有组织其他学生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有引导的意识,组织好学生观看他人表演,并让其评价。
(五)没有创设课堂表演情境,表演作用不大
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但有的教师“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注重情境的创设。有位教师在教学《猫》这篇课文中,为了让理解“屏息凝视”这个词时,割裂了与前文“尽职”一词的联系。表演者只知表演屏息凝视的神态动作,而没有体会到猫在当时环境下的潜伏,一心一意抓住老鼠的尽职的内在含义。如果在表演前,教师有意安排场景、道具、动作、独白等几个元素,创设情境,通过他们的表演,来感受猫当时的活动环境,体会猫的尽职。
三、课堂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及作用
(一)低段教学中,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
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与写字。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表现欲极强。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表演,学生认识汉字,理解汉字。如《乌鸦喝水》中“渴”和”喝”的区分,教师可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表演乌鸦找水喝。小朋友伸出舌头舔舔嘴唇,嘴里轻声说“水,水,我要喝水”,找到水之后,大口大口地喝起来。教师引导:“喝水用嘴,所以用口字旁;渴了要喝水,所以用三点水”。
(二)中段教学中,重在理解课文,复述课文,体悟情感
阅读教学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感情。教师应选取适当的课文,特别是那些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的课文。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给予学生足够的表演时间。
(三)高段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理解文本,创造性地解读课文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表演能力。在《晏子使楚》中,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表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增加一些细节和体会进行表演,创造性地解读课文,对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走出对课堂表演理解的误区,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深层含义,让课堂表演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更喜欢的,更愿意学的。
一、课堂表演的形式多样,特点突出
(一)按表演内容多少来分
单相表演,即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少个角色,只是对课文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能展示学生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综合表演,即课文适合表演的部分,内容往往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情节,有个性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段或整篇课文。如《幸福是什么》教学时,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很喜欢这个故事,课后有的同学愿意采用这种形式来表演。
(二)按表演的创造程度分
再造性表演,即完全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的过程,遵循原文来表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描述小女孩的处境后,去感受小女孩悲惨的生活。
创造性表演,即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的增加一些细节所展开的表演。如《坐井观天》中教师可以引导:青蛙跳出井口后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教学中安排学生对全文进行配音、配曲、配画的创造性表演。
(三)按参与人数分
个体表演,就是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表演课文片段,请全班同学作评议指导。
群体表演,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如《我是什么》第二段中对文中三个动词“落”“打”“飘”的理解,可以组织全班进行表演。
(四)按生活情境分
模拟表演,指不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进行表演。例如一些写景游记的文章,大多数能让学生当导游的角色,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来展现课文内容,真正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教学反馈,利用表演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说明表演,对于一些说明性文章,可以将说明对象变成自述表演,让学生采用拟人化的口吻来自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表演需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课堂表演还存在着运用不当,过于追求形式的等问题。作为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
(一)对文本不加选择,滥用表演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好的可表演性。可是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表演能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所以不管什么样的课文内容,只要里面有几个角色、人物动作、对话就使用课堂表演,也不想表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而滥用表演。
(二)缺乏指导,目的不明确
有些教师课堂中采用表演,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只是当旁观者,这样表演没有意义。一些教师在课堂表演中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只是在一旁看学生表演,缺乏师生间的配合。有效的课堂表演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
(三)只关注部分学生,忽视学生全体
课堂表演中,不是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表演中,常常会有表演旁观者。因为教师当时的关注点都放在表演者身上,忽视了其他学生,没有组织其他学生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有引导的意识,组织好学生观看他人表演,并让其评价。
(五)没有创设课堂表演情境,表演作用不大
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但有的教师“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注重情境的创设。有位教师在教学《猫》这篇课文中,为了让理解“屏息凝视”这个词时,割裂了与前文“尽职”一词的联系。表演者只知表演屏息凝视的神态动作,而没有体会到猫在当时环境下的潜伏,一心一意抓住老鼠的尽职的内在含义。如果在表演前,教师有意安排场景、道具、动作、独白等几个元素,创设情境,通过他们的表演,来感受猫当时的活动环境,体会猫的尽职。
三、课堂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及作用
(一)低段教学中,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
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与写字。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表现欲极强。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表演,学生认识汉字,理解汉字。如《乌鸦喝水》中“渴”和”喝”的区分,教师可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表演乌鸦找水喝。小朋友伸出舌头舔舔嘴唇,嘴里轻声说“水,水,我要喝水”,找到水之后,大口大口地喝起来。教师引导:“喝水用嘴,所以用口字旁;渴了要喝水,所以用三点水”。
(二)中段教学中,重在理解课文,复述课文,体悟情感
阅读教学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感情。教师应选取适当的课文,特别是那些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的课文。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给予学生足够的表演时间。
(三)高段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理解文本,创造性地解读课文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表演能力。在《晏子使楚》中,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表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增加一些细节和体会进行表演,创造性地解读课文,对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走出对课堂表演理解的误区,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深层含义,让课堂表演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更喜欢的,更愿意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