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一、为什么要加强体验性阅读
  
  1、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获得情感愉悦。
  2、体验性阅读可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其优良的人格品质。
  3、体验性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如何加强体验性阅读
  
  1、以课文为基点,多角度地去开发体验性阅读。
  语文教学势必以教材为文本,师生通过对教材(课文)的学习获得知识享受到精神愉悦。脱离了对文本的认真仔细的研读,高谈体验性阅读的实施与意义。无异于空中楼阁。现今教材的编排,已有意识地将同类同题的文章列作一个单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集中材料的基础上能较广泛地接触,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多方面地去调动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激起更多、更大的情感去体会多个文本的涵义。例如关于“生命”这个主题,九年级教材就有《敬畏生命》《地下森林断想》《那树》等篇目,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去开发和调动自身的生活阅历,实现最佳的体验性阅读。
  2、切合学生实际,夯实体验性阅读的基础。
  初中甚至高中学生,其生活积累、人生阅历和知识经验相对来说还是狭窄和肤浅的。体验性阅读教学,突出“体验”二字的含量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想想哪些事件是学生有可能经历或听闻的,最大限度实现“就地取材”“就近取材”,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实现“事在身上,情动于衷”。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小说《万卡》,9岁的学徒万卡的苦难人生,对在幸福甜蜜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难以体会的。这时,教师就应以现实生活中一些因残疾、天灾、人祸等导致困难的家庭为例,讲讲其子女就学和生活的艰难。也可借助影视中催人泪下的例子,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从而对万卡凄苦的内心世界有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
  3、重在启发,情景交融,营造体验性阅读的浓厚氛围。
  张抗抗的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奔放而沉郁的。作家在文章中阐发的人生思考,积极而有现实意义。但对学生而言,“地下森林”、“鱼化石”一类的物象,不免遥远且生疏,要实现体验性阅读有很大的难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借助一些图片,启发学生去理解其成因和形状,就景赋情,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在强大的外力下生命的倔强。正如上述,学生因为人生阅历所囿,不可能对很多物事有更多更广的认识和了解,此时,教师应通过启发酝酿氛围,调动和增加体验性阅读。
  
  三、体验性阅读要解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1、依靠生活体验,切忌凭空捏造和无端想像。体验性阅读的关键,就在“体验”二字上: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感同身受,情随景生,意由脉想,都是“体验”的内涵。它拒绝无来由的捏造,也舍弃无端的想像。“空中楼阁”只是天才的臆想家的海市蜃楼,与体验性阅读相距甚远。
  2、全身心投入,重在情感激发。体验性阅读需要一个“场”,这个场就是景物之场,情绪之场。如果抱着隔岸观火的姿态,是永远不能理解和参悟《万卡》的气氛和意绪的。一个具有艺术性教学的教师,会因时造景,因事生情,诱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他营造的氛围中,使学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进入与文本主人公同欣喜同忧戚的“情绪场”中。不注重情感激发,不进入忘我之境,体验性阅读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穿鞋洗脚。
  3、出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妙在拓展与延伸。体验性阅读首先要理解“此”,即当下的文本,而它的高妙之处,是由“此”及“彼”,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当下的文本生发开去,联系到与之相关或相近的物与事,形成环环相扣的“场”,突破阅读的单一性。例如由《万卡》,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的农民工、童工,可以联想到一个集体、一个单位,在我们的知识集装里形成一个场。如此,体验性阅读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就基本实现了。
其他文献
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及进行的各种活动。     1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意义。①探究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用实验来检验人们已知的东西,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成果告诉他人。   ②探究是能动的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中学生经常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造成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旧思想意识的影响,不良的家庭影响,以及家庭、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学生的主观要求与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学生在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上的矛盾,以及学生内部心理结构的矛盾等。正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矛盾,因而当客观外界没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亲密的学习伙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改变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象,如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如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我认为,首先必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出境游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并成为全球旅游业增长的新机遇。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出境旅游继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为世界第四大出境国,然而,在200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就超过了日本,2007年超德国,2010年便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大国。  面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及对各行业的影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突出的,学生的错位性认识便是其中之一。  现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盛行“唯分数论”,学校把考试成绩看成是评判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满堂灌”、“填鸭式”,师生互动少,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常听一些学生说“历史课枯燥无味”、“历史都是过去的事,学习有什么用”等让人很痛心的话。《国
只有教师善于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提问艺术,而避免“满堂问”呢?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扣住一个“疑”字做文章。  1.设疑,就是教师精心地设计问题。钱梦龙老师认为: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问题要有启发性,不能太大了,学生无法下手,无从回答;问题太碎,光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既啰嗦、无意义又烦人,耽误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  一般地说设计的问题要达到两
多次参加公开课及评课活动,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我自己的体会是:  一、要摸清学生的底子,根据需要备好课  我们上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内部,真正的熟知他们的个性差异,对有个性差异的特殊群体(尖子生和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备课,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受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上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在燕趙大地上,又一个新“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  1.河北雄安新区概况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畅通、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
摘 要:纵观多年选考(高考)地理试卷,以教材的文字、插图为载体进行命题,已成为新高考试卷的重要特征。文章分析了试题回归教材的表现、聚焦教材的三大特征,并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聚焦教材的四大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材;高考试题;聚焦;农业  自2014年9月浙江省启动新高考以来,已经组织了十次选考科目考试。纵观所有浙江省地理选考试卷,命题已凸显出新时代的特征,地理试题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的文字、插图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