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如何将作业发挥其最大的有效性,都将直接影响数学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花样类型,满足需求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感觉单调乏味,对学习失去兴趣.数学作业不应当仅限于简单的数字计算和解题训练,可以赋予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课程,灵活多样的作业类型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促进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着力从数学本身蕴含的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入手,让学生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大胆超越.
1. 趣味性作业——体验快乐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教学《认识比例尺》后,我要求学生将家中的摆设,按自己规定的比例尺放大或缩小,用橡皮泥或纸板制作成模型.别看这是一道小小的手工题,里面的知识含量不容忽视,在学生做完手工题之后的数学日记中揭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在选择被放大或缩小的物体时要考虑到操作的复杂性,尽量选长方体或圆柱体之类较有规则的物体,在确定比例尺的时候至少从几个角度量物体的原有尺寸……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充满情趣,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
2. 实践性作业——形成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学习“比例分配”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三种不同的饮料,按不同的比例配制三次,观察、品尝配置后的饮品,记下每次配制比例与结果,并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同样的材料按不同的比例进行调制后结果各异.学生在实验体会中写道:放入哪一种饮料的比例大,口味就偏向哪种饮料,无论我怎么配置,都没有原来饮料的好吃,看来按比例分配有很大学问.
3. 探索性作业——大胆超越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例如上完“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学生猜测机械表内应是三个齿轮互相带动.于是,我布置学生去研究“机械表里的齿轮问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网络资料,拆开家里废弃机械表……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作业,学生通过计算就可以轻易地得到验证,获得创新成果.虽然有些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得出结论,但他们由此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正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开放作业,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其发挥自主参与意识,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们从让其选择,自创,合作入手,尊重差异,成就自我,取长补短.
1. 选择性作业——尊重差异
为学生提供“自助餐”,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实行“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最好体现.
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对学生练习的弹性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有所获,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成功的体验.
2. 自创性作业——自我成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业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导演”,自己参与作业的设计.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如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画组合图形计算面积,可自己做,也可和别人交换做.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始动笔画起来,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图形就出来了,并给自己的图形起了些名字:“勇往无前”“至高无上”“至尊一号”等等.此时,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
3. 一题多解——各显神通
开放题、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
[例1] 如果4X = 5Y,则X ∶ Y = ( ).
方法一:(倒数法)设4X = 5Y = 1,则X ∶ Y = ( ∶ ).
方法二:(最小公倍数法)设4X = 5Y = 20,则X:Y = (5 ∶ 4 ).
方法三:(X归一法)则X ∶ Y = ( 1 ∶ ).
方法四:(Y归一法)则X ∶ Y = ( ∶ 1 ).
方法五:(成反比例)则X ∶ Y = ( 5 ∶ 4 ).
方法六:(比例基本性质)外项积等于内项积,X处于比例外项4随之成为另一个外项,Y处于比例内项5随之成为比例的内项,则X ∶ Y = (5 ∶ 4 ).
……
三、注重整合,提升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与其他学科就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顾及整合性,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益智、长知和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如写数学日记,创编数学手抄报,整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对习题挖掘、调整、重组或改编,努力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灵性,发挥习题的最大教育功能.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与反思,不断的“优化作业设计,创实创效”,才能让作业真正跟上课改的步伐.
一、花样类型,满足需求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感觉单调乏味,对学习失去兴趣.数学作业不应当仅限于简单的数字计算和解题训练,可以赋予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课程,灵活多样的作业类型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促进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着力从数学本身蕴含的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入手,让学生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大胆超越.
1. 趣味性作业——体验快乐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教学《认识比例尺》后,我要求学生将家中的摆设,按自己规定的比例尺放大或缩小,用橡皮泥或纸板制作成模型.别看这是一道小小的手工题,里面的知识含量不容忽视,在学生做完手工题之后的数学日记中揭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在选择被放大或缩小的物体时要考虑到操作的复杂性,尽量选长方体或圆柱体之类较有规则的物体,在确定比例尺的时候至少从几个角度量物体的原有尺寸……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充满情趣,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
2. 实践性作业——形成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学习“比例分配”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三种不同的饮料,按不同的比例配制三次,观察、品尝配置后的饮品,记下每次配制比例与结果,并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同样的材料按不同的比例进行调制后结果各异.学生在实验体会中写道:放入哪一种饮料的比例大,口味就偏向哪种饮料,无论我怎么配置,都没有原来饮料的好吃,看来按比例分配有很大学问.
3. 探索性作业——大胆超越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例如上完“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学生猜测机械表内应是三个齿轮互相带动.于是,我布置学生去研究“机械表里的齿轮问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网络资料,拆开家里废弃机械表……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作业,学生通过计算就可以轻易地得到验证,获得创新成果.虽然有些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得出结论,但他们由此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正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开放作业,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其发挥自主参与意识,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们从让其选择,自创,合作入手,尊重差异,成就自我,取长补短.
1. 选择性作业——尊重差异
为学生提供“自助餐”,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实行“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最好体现.
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对学生练习的弹性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有所获,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成功的体验.
2. 自创性作业——自我成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业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导演”,自己参与作业的设计.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如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画组合图形计算面积,可自己做,也可和别人交换做.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始动笔画起来,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图形就出来了,并给自己的图形起了些名字:“勇往无前”“至高无上”“至尊一号”等等.此时,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
3. 一题多解——各显神通
开放题、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
[例1] 如果4X = 5Y,则X ∶ Y = ( ).
方法一:(倒数法)设4X = 5Y = 1,则X ∶ Y = ( ∶ ).
方法二:(最小公倍数法)设4X = 5Y = 20,则X:Y = (5 ∶ 4 ).
方法三:(X归一法)则X ∶ Y = ( 1 ∶ ).
方法四:(Y归一法)则X ∶ Y = ( ∶ 1 ).
方法五:(成反比例)则X ∶ Y = ( 5 ∶ 4 ).
方法六:(比例基本性质)外项积等于内项积,X处于比例外项4随之成为另一个外项,Y处于比例内项5随之成为比例的内项,则X ∶ Y = (5 ∶ 4 ).
……
三、注重整合,提升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与其他学科就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顾及整合性,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益智、长知和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如写数学日记,创编数学手抄报,整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对习题挖掘、调整、重组或改编,努力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灵性,发挥习题的最大教育功能.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与反思,不断的“优化作业设计,创实创效”,才能让作业真正跟上课改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