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伦理的产生与特性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haizi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伦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应用伦理理论,这种新兴应用伦理理论直面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作为应用伦理的一个新的分支,发展伦理具有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所不同的特质和对发展问题独到的反思视角,这种特质和反思视角是在对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的伦理反思中形成的,是在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的对比中彰显出来的。
  关键词:发展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3-0030-05
  
  发展伦理是近年来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实践进行价值分析和伦理反思的积极尝试。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发展伦理直面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和伦理危机,具有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所不同的特质,也具有对发展问题全面的、独到的反思视角。这一特质和反思视角是在对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和伦理危机的反思中形成的,是在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学的对比中彰显出来的。
  
  一、发展伦理的提出
  
  在发展伦理出现之前,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将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并试图通过经济增长来说明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过去人们研究发展问题的最主要目标。然而,人类历史进程表明,尽管过去几十年人类的经济总体取得了较快增长,但随之而来的世界性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的不和谐、人自身的异化等全球性困境和危机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这些困境和危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发展伦理的提出,正是要对当代人类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面临的上述困境和危机做一些伦理上的思考,从伦理学的角度补充传统发展理论在发展问题研究上的不足,为在实践中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提供伦理上的依据。传统发展理论仅仅被看成是研究“如何发展”的理论,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这样一个现实性、经验性问题,而对于“为了什么而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等目的论、价值论的问题却避而不谈。针对传统发展理论的上述缺陷,发展伦理要求人类对发展问题给以伦理关怀,从目的论、价值论的角度思发展、谋发展、评发展,运用一套超越“常规伦理”的价值体系规范发展的主体、本质和目标等多方面问题,力图通过人类的价值自觉和行动约束化解人类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从伦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面对人类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相继分化出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应用伦理学理论,这些应用伦理分别从经济、生态、政治等角度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伦理分析,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某些问题给人类造成的危机。然而,世界性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的不和谐、人自身的异化等全球性困境和危机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类的发展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从某一角度进行伦理反思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兴应用伦理理论对上述困境和危机进行整体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伦理反思,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和危机提供价值指导和伦理依据。
  
  二、从经济伦理到发展伦理:贫富差距扩大的伦理反思
  
  经济伦理是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应用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伦理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学与伦理学长期分离的状况,使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融入了伦理的规范和引导。有的学者对这一新理论进行了概括,认为“经济伦理是关于经济活动在伦理上的合理性、正当性、目的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伦理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经济活动总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大领域进行,经济伦理以上述四大领域中的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
  贫富差距扩大是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分配领域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分配领域,经济伦理重点研究分配的公正性,即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才是合乎道德的,才是公平合理的。贫富差距扩大实质是分配领域中的不公。贫富差距不只是一种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加以审视和反思的道德现象。经济伦理着眼于经济活动在伦理上的合理性、正当性,然而其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似乎更侧重于经济学,而不是伦理学。经济伦理对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更多是从经济公正的角度进行的,更多的是追求经济与效率意义上的公平,其结果自然是效率多于公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愈来愈穷,社会成员与阶层越来越分化。
  在发展伦理看来,贫富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贫富差距扩大背后的实质是社会的严重不公,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侵犯了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的生存与发展权。发展伦理对贫富差距问题的审视更多是从人道的角度进行的,更多的是追求社会与人道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即谋求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的普遍满足,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基本实现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伦理的根本宗旨,就是要立足于人道的尺度,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评价,对人类的发展实践进行相应的约束和规范,它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了什么而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等目的论和价值论的问题。发展伦理所追求的“合理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发展要使最大多数人普遍受益,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发展不能损害甚至牺牲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即要实现普遍公正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严重背离了发展的普遍公正原则,折射出的是人类过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发展”。要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就必须对人类的发展实践进行有效的伦理约束,确保发展的目的、过程、手段、结果等体现公正性,符合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利益。
  经济伦理的本质在于规范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微观和中观层面。从微观层面来看,经济伦理规范的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四个环节的合理性;从中观层面来看,经济伦理规范的是一定时期特定经济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发展伦理的本质在于追求发展行为的合理性,不仅体现在微观和中观层面,还体现在宏观层面。经济活动是发展行为的主要体现,但不是发展行为的全部体现,发展还包括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统筹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伦理到发展伦理,表明的是人类对自身的全部活动的反思、整合和规范,而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相比于经济伦理,发展伦理关注的视野和调整的 范围更为宽广。
  
  三、从生态伦理到发展伦理:自然环境恶化的伦理反思
  
  生态伦理是生态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应用伦理学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伦理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伦理学的研究视野,使伦理学从单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同时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它是“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学说,亦即是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人的价值学说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伦理学科,是如何对待生态价值、如何调节人们与生物群落之间、如何调节人们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说。”换言之,生态伦理以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有一些自然环境恶化的问题完全是由人类的发展引起的。生态伦理正是立足于这一现实,站在为自然界辩护的角度提出来的。但是,自然环境恶化既然是由人类造成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核心还是人的问题,是人如何对待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自然不过是作为人的问题的中介而发挥着“他者”的作用。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生态伦理并不这么认为,而是主张将人与自然同等看待,要求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履行对自然的伦理义务、与自然和谐相处。由于这种主张实质上是要求人为了关心自然而关心自然,脱离了人的实际利益,在发展实践中人类很难遵照和执行,因此,尽管生态伦理的理论主张是好的,但却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也难以遏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发展伦理同样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生态伦理所不同的是,它从人类发展的实践困境出发,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纳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范畴加以考察。发展伦理认为,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人关心自然,是因为人自身要生存和发展;不仅是古人今人要生存和发展,后人甚至后人的后人也要生存和发展。自然界即使能够成为一个伦理对象,也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中介而存在。发展伦理并非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将自然纳入其中,形成“人—自然—人”的多重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逻辑地包含着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伦理关系,把生态伦理的良好愿望与传统人际伦理的有效约束内在地有机结合起来。自然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是人,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发展实践中没有看到自然背后的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的生存与发展权益,而不仅仅是没有看到什么自然的权利。因此,解决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引导人、规范人、约束人,使人的发展实践接受必要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约束,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伦理到发展伦理的根本旨趣在于,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回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发展问题相比较,看起来是一种“回归”,但它经过一个中间逻辑环节的跃升,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基础上的高级“跃迁”。因而,发展伦理是对生态伦理批判继承基础上的超越,发展伦理所处理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内在包含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从政治伦理到发展伦理:社会不和谐的伦理反思
  
  政治伦理是政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应用伦理学的又一分支学科。政治伦理的提出,改变了政治与伦理长期对立的状况,使政治学开始关心价值、规范、是非等道德和伦理问题。戴木才教授认为,“政治伦理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一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政治活动合理的、适宜的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从政者道德品质的总和。”由此可见,政治伦理以政治活动中的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目的就是要实现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
  实现社会和谐应该是政治伦理所要追求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社会理想和目标,是对矛盾问题的协调化解基础上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需要处理和解决很多现实中的复杂问题,需要化解各种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发现不和谐、化解不和谐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理念、制度和秩序,并达到新的和谐。和谐使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价值核心和追求方向。当前人类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种种不和谐,表明人类过去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等偏离了发展的价值核心,也表明政治伦理在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并没有实现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
  与政治伦理所不同的是,面对各种社会不和谐现象,发展伦理主张以和谐的方式促发展。和谐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发展的崇高境界。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就是非此即彼,讲究的是一种“斗争哲学”,运用到发展实践中就是顾此失彼。为了当代人需要的满足,可以不顾一切地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丝毫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和子孙后代人的需要;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所谓“先富”,可以容忍甚至纵容他们不择手段地侵害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由此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人们心理的失衡;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发展伦理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讲和谐,而不是讲斗争;就是主张要和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发展。在发展伦理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关系不是朋友或敌人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从政治伦理到发展伦理,其本质在于政治伦理意在构建一种理性的、道德的政治秩序,调节的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行为关系,发展伦理当然包括这一点,因为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协调有序,无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协调有序,都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秩序;但是,与政治伦理所不同的是,发展伦理所面临的矛盾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全局的、根本的矛盾,因此,发展伦理在把政治伦理作为自身的一个逻辑环节的基础上,还要使之与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构建一种更为宏远的伦理视野。
  
  五、发展伦理的人学意蕴:人的异化的伦理反思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人的主体性的彰显、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人的自由度的提高等。然而,在发展进程中,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所做的各种努力、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宗旨,出现了被学术界称之为“人的异化”的现象。
  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人的异化现象,是因为人类没有很好地认识自身。无论是经济增长发展观还是生态伦理,都没有正确认识人,没有认识到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和伦理关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 发展。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为创造物质财富而创造物质财富,人成为利益的工具、商品的附庸和金钱的奴隶,成为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经济动物”。生态伦理认为,人只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人不是唯一的主体,不是唯一的权利拥有者和道德顾客,并由此打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旗号,从根本上消解人、贬低人。
  发展在人的问题上所造成的最大困境是使人“单面化”,即使人陷入在物质化的趋利活动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主体性,使人被物质奴役,淹没了人的目的性存在。发展伦理就是要拯救人自身,恢复人的本然、真实的存在。发展伦理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来理解和审视人。发展是人的发展,“发展”概念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只有人和人类社会才谈得上“发展”。自然界的变化是一种演化、演变和进化。发展与进化是两个具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发展是与人和人类社会相联系的,进化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困境和危机,自觉地反思人、反思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发展伦理的神圣使命。反思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既不能像经济增长发展观那样片面地理解人,也不能像生态伦理那样消解人、贬低人。
  在发展伦理看来,要正确地理解人,就必须深刻把握人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是人自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人的关系的复杂性。人自身的复杂性表现在:人既是统治者、征服者、破坏者,又是依赖者、建设者、维护者;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人的关系的复杂性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群体与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等。
  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发展伦理认为,我们要反思的不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是要将自然界与人同等看待,而是要反思人类作为主体是否正确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是否自觉地履行了对自然应尽的义务。人既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权利,同时又要履行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义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离开作为对象性客体的自然,也就没有作为主体的人之区分。作为主体的人危害作为对象性客体的自然,掠夺自然,破坏自然,反过来必然会危害作为主体的人自身。
  总之,人是主体与客体、改造与被改造的辩证统一体。仅仅把人理解为统治者、征服者、掠夺者而忽视人自身被改造与受动性的一面,人就不是本真的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因此,“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等到社会发展了之后才去考虑的问题,而是社会的发展要依照人的发展来确定其方向。”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步进行的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社会的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因此,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更大进步,使二者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其他文献
陈金全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将原创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法史学研究,并深入民间探索原创法文化,开拓出法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想通过这次访谈,将他有关原创文化和法文化的基本观点展示给读者和学界同仁,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以学术为终身旨趣的学者开阔的眼界和独特的学术视角,并时如何从原创文化中开掘出法资源、为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原创智慧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关键词:原创文化;法文化;法史学  中图分类号:D92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科学发展观赋予了“以人为本”独特的涵义和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点。  关键词:以人为本;市场经济条件;核心价值观;根本基点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3-0005-0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期刊
摘要:宗教哲学与政治哲学是当今学术界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关注社会的发展,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性,这就使得各自在看待一些有关人的精神层面的社会问题时.无法得出全面的观点。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宗教政治哲学这一全新的哲学分支,兼容政治哲学的现实关注以及宗教哲学的终极关怀,将会对二者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当代哲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宗教政治哲学;蒂里希;宗教社会
期刊
摘要:在国家本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的执政制度与执政方略的建立与完善,是建立与完善现代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执政方略的建立与完善,是每个执政党都要面对的相当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其存亡的重大问题,而其成功与否,则关系到所治理的国家之兴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执政治国的新战略思想,它们是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的
期刊
摘要:国内学者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由于对“重建”和“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必要的澄明,对哈贝马斯的思想分析不免偏颇。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澄明。实际上,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而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而“重建”不仅仅只是“重建”还含有“替代”的成分。  关键词:重建;替代;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绝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需要全党全民为之奋斗不息。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区和谐等方方面面。因此,当我看到赵士辉、董维玲主编的《和谐家庭建设读本》以及《和谐社会丛书》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分外喜悦。这是社会科学工
期刊
摘要:剩余价值率不能转化为等量利润率,价值转形不涉及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则利润已替代剩余价值,转形的整个过程是通过利润率rid(c+v)意义上的途径(并非剩余价值率m/v意义上的途径)来完成的。价值转形的计量单位表明,价值只能用时间来度量,不可能用交换比来度量。用交换比来度量,就是价格,即价值已经转化为价格。转形问题特别指向资本独占总要素利润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的某个特定时代,它具有重
期刊
摘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任务。本文对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架和形成路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国现阶段的资本市场体系,大体上应由三个基本层次或市场板块组成: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产权板市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形成,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国情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对现有证券市场与产权市场的有计划
期刊
摘要:由于附带民事诉讼以及全面审查原则的存在,部分被害人享有了通过民事上诉引发刑事二审之权利,这种上诉权引发了理论与实践中若干困惑。赋予被害人独立的、直接的上诉权是解决此问题之最佳途径。  关键词:被害人;间接上诉权;附带民事诉讼;全面审查;上诉不加刑  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3-0048-04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公诉案件
期刊
摘要:从“法自然”之“道”和行“无为”之“教”来重新把握老子之“言”,可以发现老子以“玄”为性态。以言“不言”为发用,以“强为之容”为方法。按老子理境,从对“名”或概念性语词无所执着的“形而下”使用中所获得的诸多意义上,可以去体味它们曲折道出的“形而上”的“道”的意义,而对“名”或概念性语词无所执着的使用除了需要对“道”有着真切的生命践履,还需对言说方式本身富有深刻的洞见。  关键词:名;道;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