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轶事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bcn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说:重友者霸,重师者王。我认同,但这些不是我想说的。我不把他们当蜡烛,也不当渡船,只想速记些老师的点滴。
  A老师,刚从师范毕业就教我们,年纪不大,还有些小孩心性。正巧带他的是学校以严厉出名的B老师。常出现的经典画面是:他在二楼教室派头十足地训完我们,然后面红耳赤地去一楼办公室受B老师的训。
  B老师是镇校之宝,爱说的一句话是:当年你们的爸爸都是我教的,现在还管不了你们?果然,每次家长会,父辈们看到他都老老实实地待着,比校长和班主任还要威风。
  C老师人送外号“笑面虎”,不过有次他当着我们的面哭了。他当时病重,还撑着来上课,课后让交作业,全班商量让一二组的同学交。第二天他让没交作业的站起来,坐教室右边的三四组同学站了起来。他知道原因后站在讲台上就哭了,不过后来死不承认哭过这件事。
  D老师不教书,管些教务和行政上的事情。因为他是空降来的,所以把背景传得神乎其神。他经常上台讲话,最被广为传诵的段子是:由于诸多原因,教师食堂暂时关闭半学期。
  E老师小时候被父母遗弃,幸好养父养母对她不错,家里的孩子又多又穷,但还是供她读完书并当了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她的生身父母找了来,常站在教室外或者操场上等她,她都是避而不见。但有时在我们做题不讲课的间隙,她看向外面的眼里含着泪。
  F老师在我们那届进校的时候正好退休,但因为老师少,又把他返聘回来。他第一节上课就骂学校瞎安排,把教历史的拖来教美术。我们以为可以放羊了,结果他一出手我们就吓住了,他比美术书上的画得还好。
  G老师胖,但特爱打篮球,每次比赛只见他在跑,别说传球投球,摸到球的次数都不多。有次教师队比赛,他竟不小心投了个三分球,自此他只要比赛就必提这个战绩,跟祥林嫂一样。
  H老师因为是复姓,所以名字很特别。每次新生入学,在学校的介绍栏里看到他的名字,都要去膜拜这个人。次数一多,他被看得恼了,剪了张照片贴在介绍栏里。那之后,学校的老师介绍栏才开始全员贴照片。
  I老师有颗热爱体育的心,所以上他的体育课运动量非常大,我们都嫉妒J老师教的学生。I老师最爱干的事情是跟体育尖子们比赛,有时比得太尽兴,下课了还没结束。其他下课的学生在教学楼上起哄,他是不管的,只是风一般地在操场上继续奔跑。
  J老师的体育课在操场上待的时间不多,常用来野外拉练活动,这对封闭式管理的学生太有吸引力了。我们有幸在I老师请假让他代课时出去放过风,大家爬到山顶后便鬼哭狼嚎地吼,他坐在远处抽烟,带些宠溺地笑骂我们小屁孩。
  K老师是实习老师,个子较矮,穿了高跟鞋却又不太会走路,在楼梯上摔过好几次。这个最英勇的女老师后来竟然走了仕途,我们偶尔还能从电视上看到她。
  L老师脾气火暴,最爱扇人耳光,说话刻薄不留情面。有的学生提起他感激不尽,有的学生提起他咬牙切齿。他一直是个争议人物,不过学校荣誉校友的册子上,属他带出来的学生留名最多。现在我们聊起他,恨他的少了,后悔的倒是很多。
  M老师的丈夫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后来调走了,她也想调走,但未能如愿。我们毕业那年,她终于可以调过去,但竟没走。慢慢传出些流言,大意是她丈夫有了外遇,二人已经离了婚。
  N老师不教我们课,有调皮的男生从楼上往下倒墨水,被他在下面接了个正着,上来一层楼一层楼地找罪魁祸首。犯人他自然是没抓到,但他大花脸的形象深入人心。
  O老师一急说话就结巴,他倒是不在意学生的嘲笑,告诉大家他本来就是个结巴,接着是讲他克服困难当了老师的故事。半真半假的,励志效果也不明显。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他说的竟然是真的。
  P老师特有激情,爱笑,声音也大,有时讲着课还被隔壁班的老师敲门让他小声点儿。可惜的是他嗓子里长了东西,后来虽然治好了,但再不能长时间说话。他辞职去了哪里,过得怎么样,无从知道。
  Q老师又高又帅,加上教英语,让人觉得特洋气。他妻子是小学部的老师,两人常在操场打架,准确说是他妻子跳起来打他脸,他不还手,只是呵斥。不知道原因,但我们的同情票都投给了Q老师。
  R老师人到中年,有些唠叨,加上长相、风格、个性不明显,每次学生评分得分他都很低。元旦聚餐,他喝多了,说你们这帮白眼狼就喜欢耍花哨的,那能学到什么本事。后来学校不实行打分制了,但总觉得,为这他应该伤得很深。
  S老师极其好说话,从他那里签假条的学生特多,有老师看不惯他的做派,但也拿他没辙。他站在走廊上对不认识的学生打招呼,说那个瘦高个这么好的天上什么课啊之类的话,唬得人一愣一愣地。
  T老师家大概没什么人,上课时带孩子,小家伙在教室里乱跑,有的给糖,有的掐脸,闹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她被点名批评了好几次,有两个女老师看不过去,按课表轮流帮着她带孩子。
  U老师和F老师原是同事,一起带班,联袂创过好几次佳绩。后来U老师当了教导主任,慢慢地竟官运亨通,着实是当时的一段传奇。不过后来晚节不保,他因为贪污受贿出了事。
  V老师喜欢化妆,有时也指点班里的女学生,对她们的怪异打扮给些建议。她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总是独来独往的样子。坊间说她家的公司做得很大,我们毕业后她也没当老师了,大概是当老板娘去了吧。
  W老师是管治安的,之前是军人,国庆五十周年的阅兵式录像上,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脸,这一发现让同学们无比振奋。消息传出來也引发过围观热潮,真人的确英气逼人,但一只脚有些跛,大家都想知道背后的故事,不过没下文。
  X老师总是眯眼微醉的样子,但弹指神功一绝,极少失手。有次上面来人听课,他大概忘了这茬儿,将粉笔头弹了出去,弹了也就算了,竟弹到了听课组长的脸上。我们没忍住,都笑了,后来他也笑了,来听课的老师们也跟着笑了。
  Y老师的撒手锏是叫家长,因为长了张娃娃脸,且年纪不大,极其缺乏震慑力,甚至和班里的男同学扭打过两次。他现在应该也成长为一个有威严的老师了,不知道想起当年会作何感想。但至少我此时想起,他就是个率性且有血有肉的老师。
  Z老师是出了名的爱优生,教过我们一年就调走了。后来同学聚会聊起他,才知道班里的“差生”都收到过他写的卡片。不是那种套话,也不是成绩评判,而是针对个人的一些优点、缺点以及建议。
其他文献
離凤凰越是远了、久了,回忆就越会慢慢发酵,让人忍不住追溯。  脚步踏着凤凰古城的青石路,一路穿过石阶、小巷、吊脚楼……迷宫似的青石路在古旧的房子之间纵横交错,随意从一条小巷出来,就会看到凤凰不一样的景致。黑白相间的吊脚楼排列在江水的两边,栗色的木格窗子有股历史抚过的清秋之气,吊脚楼背后倚靠着苍翠连绵的山脉,翠绿的江水柔软地拂过路边的石阶,一波连着一波。  青石路的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卖酒的商铺摆
期刊
阿微木依萝  读嘎玛丹增的游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写游记,他的笔触总能在浮光掠影中突然深入,直到探测出风景的深度。这篇《雪地上的声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文字写得散漫而自由,时不时宕开一笔,但写到最后,所有的枝蔓都归于桑耶寺的主干之上。只有在虔诚的人心中,才会有圣地的位置。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想到西藏去一趟,想去呼吸那里被信仰净化的空气。这既是圣地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对习惯了乘坐
期刊
“收脚印”其实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传说人临死前收集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在田鑫的这篇文章里,从蚂蚁的脚印,到人的脚印,从一开始担忧身后消失的脚印,到害怕一时消失不了的脚印,最终到找不见母亲而没有留下任何脚印在人间,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里有着一条隐秘的主线,那就是神秘的、未知的那个人,那个收脚印的人,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出现或者不出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作为城市人的作者,如今已经回不去那个
期刊
,甘肃通渭人,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星星诗刊》《青年作家》《草原》等刊,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河套平原的腹地,有一种尖嘴巴的狗,眼角有点发红,耳朵小小的。与其他的狗相比,具有很明显的特點,它的身体和腿都特长,全身通黑,尾巴不长,腰却像大黄蜂一样细。刚看到这种狗的时候我就感叹,真是造
期刊
大致从上学开始,语文课文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个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固定话题,简单的几句描摹出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大意。但是读作家习习的作品,你需要放下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企图,因为习习的散文看上去根本没有中心思想。习习的散文是流水,缓缓从心田流过,仔细品味,有着五四遗风,看似无心随意,读来大有天地。比如这组作品,回溯式的写作手法,像随笔,又像散文诗,简单的白描和勾勒,如中国画的写意,意蕴尽在其中。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祝勇、张锐锋、周晓枫、蒋蓝、庞培等为代表的新散文运动轰轰烈烈展开,随后出现了如格致、马小淘、塞壬等新散文作家,这些作家主要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艺术地表达一代人的成长史,是个人成长史的心灵化书写。  这篇散文是格致新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样的文字极具魅惑力,像做梦时的呓语,又像荒诞的讲述,更像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作者通过梦这一意识流的内容进行切入,通过金黄色的谷粒,通过个性
期刊
01  今天,我想聊聊自卑,当一个人极度自卑时,他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不行”。  有一个写作功底特别好的朋友,我和他聊天时鼓励他做一次线上分享。他听罢连连摇头,然后说普通话不行,害怕大家听不懂。  我继续鼓励:“喜欢你的人很多,大家期待的是你分享的有价值的内容,你看很多教授的普通话都不好,但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知识。”他听后
期刊
病区的走廊还是一如既往的样子。廊灯白天黑夜都开着,不管外面夜色是否降临,走廊及其两侧的病房总是亮堂堂的,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病房里是没有夜晚的。  这段时间按理应该是比较清闲的,但病房里照常住满了病人,一忙起来,我也便时常不知不觉陷入了这样的错觉。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没日没夜”这个词描绘的状态,对没日没夜过活的人心存敬畏,现在我明白了,这个词描绘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错觉。比如此刻,我从办
期刊
在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的长河里,新疆作家李娟是一股清流。独特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思考和抓取能力,天然去雕饰的写作技法,成为李娟独特而不可被复制的个性。与传统的散文表达方式不同,李娟的散文是琐碎的、短句式的,甚至是口语化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的阅读体验。《擅长到来的人和擅长离别的人》以极其喜剧化的笔法、清新的文风表达母女之间隐秘的情感,母亲擅长到来,而作者擅长离别,到来与离别之间,是母亲伟大而从不缺席的爱
期刊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对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