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质量控制探讨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x_com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血液流变学是力学和血液学渗透而形成的、以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如心脏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中风预告以及高血压、肺心病、血液系统疾病。但其检测过程涉及多种因素,不仅受血液内在因素影响,还与采血方式、血样运输、储存等非致病因素有关,故它的质量控制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介绍我在血液流变学检测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质量控制 探讨
  1 标本的采集
  对于病人,嘱其抽血前一天晚上素食,忌烟酒,女性病人宜在两次月经之间抽血。检测血流变学诸指标用血为空腹血液,以早晨6至8点采血最为适宜.过晚则由于机体的代谢消耗水份,使血细胞压积及全血粘度增高.反之则血液稀释,各项指标降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采用7号以上针头,压脉带压迫时间应尽量缩短,针头刺入血管后尽快松压脉带,采血过程不宜过快,以免针头产生大的应力,从而破坏红细胞流变特性。选用肝素为抗凝剂,血液采入试管后,将试管轻轻颠倒,使其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要注意不能剧烈摇晃,以防溶血,溶血标本不能测定。如果当时不能立即测定,样本密封保存室温不能超过4h,不宜放入冰箱,否则将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及流变性。
  2 人员要求
  由于血流变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实验操作人员有严格的要求。人员必须经过正规检 验专业学习,上岗前经过岗位培训,了解所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原理、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 掌握仪器的保养、简单维修、故障排除以及校准方法,测试后根据各项参数的关系,能准确发 出报告。而且需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3 仪器要求
  应先开机预热,测试温度应为37℃,仪器本身的温度应控制在37~C±0.5℃范围内[1],尽量选择量程宽的仪器,如切变率1—200s;一般认为OV值在3%以下,精密度好,若在5%以上,则此仪器不宜在临床应用。
  4 仪器质控
  每周至少做质控一次,使用与仪器配套的质控液作全血粘度的室内质控。在实验条件下,测定其高中低切变率下的粘度值,当其测定值在给出的均值±3%以内,表明粘度测定合格,可以进行病人标本的测定。而血浆粘度的质控,则以37℃的蒸馏水为质控物,在2005年以前,由于未生产出专门的血流变质控物,国家也未出台血流变国家行业标准,全国大多数实验室采用标准油校准粘度仪来代替室内质控,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只能说明仪器当时的优劣,不能完全代表仪器日常工作状态的好坏,更不能反映出由于标本采集、抗凝、保存、加样的因素造成的误差。它是溯源于工业上的做法,现已淘汰。部分实验室采用聚乙二醇6000作为质控物进行全血粘度的室内质控[2]。而血流变质控液具有稳定性、均匀性、准确性;且是水溶性试剂,易于存放、维护及清洗,对温度不敏感。它还解决了各种血液粘度仪对非牛顿流体检测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是卫生部规定的质控方法。每个月至少定标一次。
  5 检测要求
  血液标本应按照仪器厂家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在要求的离心力和时间下进行离心;实验人员打开仪器开关后,预热10~15min,使仪器温度上升至37℃,室内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3~25℃之间,方可开始测试,仪器本身的温度应控制在37~C±0.1℃范围内,波动范围在0.5℃以上的控制器不宜使用,若在冬天血样不能立即进行测定,则应将其放入37℃水浴箱内保存,以免温度过低导致其测定的粘度值偏高;在检测的同时,要密切观察仪器的工作情况,尤其要观察标本是否有微凝块存在,从而影响结果或者是阻塞管道。
  6 檢测结果
  血液流变学结果与临床诊断之间有相关性,分析后应做好跟踪回访.作为操作人员,绝不只是限于正确操作仪器,还应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熟知血流变的阳性意义所在,要了解哪些病变首先表现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或者说血流变明显异常,可能是哪些疾病的萌芽状态,比如,临床常见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往往会发生改变,虽然特异性较小,但在协助分析病情,配合治疗,预防疾病及预后估计等方面仍然有特殊意义。有报道,高胆固醇和高血脂与血流变异常成正相关,恶性肿瘤的患者血液粘度大多升高,所以若发现结果与临床不符或矛盾,应及时复查。对于明显异常的结果必须与临床医生及时联系,给出合理化建议,对引起异常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避免以后类似问题发生,总之应与临床加强沟通,通过临床的反馈促进检验工作者更好地提高检测质量,并根据临床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测技术,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7 仪器维护与保养
  为保证仪器精密度,每日均作日常维护,内容包括关机前,先清洗三次,均用去离子水(禁用自来水,用其使用后产生水垢,冲洗时易堵塞管道,影响仪器正常使用)再洗液灌注一次;登记仪器使用记录;观察吸样针有无堵塞,测试的锥板内有无凝块及杂质,自动清洗装置管有无老化、断裂等。定期保养由厂家的工程师来维护,粘度计测量的准确度及重复值至少每季度复检一次。
  8 参考值
  由于地区差异、生物个体差异及仪器差异等原因,各实验室都应设立自已的参考值,参考值按性别,年龄等合理分组。
  参考文献:
  [1]佟海侠,陆春伟.温度和标本存放时间对血粘度检测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141.
  [2]张宁,崔娴维,王俭秋,等.血液粘度室内质控物研究与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1):41-4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Mg)脂蛋白(LP)对TNF-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从生殖支原体分离膜蛋白,随后将不同浓度的LP作用于HeLa细胞,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用PBS、LP、TNF-α和LP + TNF-α处理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TNF-α诱导凋亡组的HeLa细胞凋亡率(15.55±7.83%)明显高于Mg LP+TNF-α组、Mg LP组、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厄贝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50例高血压患者,將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贝那普利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差异显著(P10mmHg,降至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理疗佐治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大便进行检查,在镜检中可见红细胞或白细胞的患者不做腹部理疗,根据患者大便颜色、白细胞等不同分为理疗和未做理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大便次数及变化情况。结果:腹部理疗对于大便检查中白细胞比较少的患者和大便为黄色水样的患儿疗效比较好,对大便检查白细胞2+~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平片、CT、MRI诊断。结果:分析颈椎病的原因,MRI对对钩突增生、颈椎曲度异常和椎间隙狭窄的诊断率要比X线平片、CT的诊断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T则对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的诊断率要比X线平片高P<0.05,差异具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T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慢性肾脏病患者186例,检测血清cTnT、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T的水平随肾功能降低而升高。结论: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T的表达与肾功能指标相关。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肾功能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X线钡餐与胃镜用于早期诊断食管癌的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我院共经病理确诊食管癌病例80例,分别行X线钡餐和胃镜诊断,评价诊断结果及患者舒适度、接受度。结果:X线钡餐的检出率为75%,显著低于胃镜检出率95%,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X线钡餐的患者舒适度和接受度分别为97.5%和100%,显著高于胃镜15%和52.5%,两组
期刊
摘 要: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肺癌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探讨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组(26例)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日的疼痛、肺功能及术后3个月的FACT-L(肺癌患者癌症治疗功能性量表)评分,对患
期刊
摘要:目的:為患者提供一种用于噻嗪类利尿药用药指导的多重SNP检测方案。方法:采用多重PCR和毛细管电泳片段分离技术,同步检测15个SNP位点的30个基因型。结果: 30个基因型、1个人基因组DNA内参及1个PCR反应内参可以在同一个反应管中扩增,在毛细电泳时清晰分离。  关键词:噻嗪类利尿药;SNP;个体化用药  自1957 年氯噻嗪问世以来, 以氢氯噻嗪为主的噻嗪类利尿药一直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诊救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1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就诊救治过程,总结急诊救治要点。结果:本组21例患者经积极建立静脉通道并予以输液输血,对于抗休克治疗无明显好转者,实施动脉栓塞术,然后施行骨盆以及肢体外固定后,15例获得治愈,4例发生局部皮肤以及肌肉感染或者坏死,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延期好转,2例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总成功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β链V区亚家族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5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ITP组,分离健康对照组和ITP组常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采用流式方法检测TCR Vβ24个亚家族的表达情况,。结果: 和健康对照组24个亚家族几乎全部表达比较,ITP患者治疗前平均表达(10.82±4.56,Range:6-16)个V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