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方法在老年人低位手术中的比较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在老年人低位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Ⅱ~Ⅲ级老年手术患者接受低位手术,年龄65 ~80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同时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效果更确切。结论: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不失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隙麻醉;老年
   由于自身并存的疾病,衰老过程发生器官生理构造、功能改变的影响,老年人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青壮年,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机体生理扰乱轻、安全性最有保障的麻醉方法。本实验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2011年5月对收治的30例低位手术的老年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30例ASAⅡ~Ⅲ级手术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3.67±6.34岁,行择期手术。手术种类:前列腺电切术9例、疝囊高位结扎术8例、全髋置换术6例、膝关节镜探查术7例。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每组各15例,记录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镇痛效果差异的比较。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麻醉前肌注阿托品0.5毫克,鲁米那0.1.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Ⅰ组: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间隙做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术中间断在硬膜外腔注入1.5%的利多卡因。Ⅱ组行腰3,4穿刺,见清亮的脑脊液流出缓慢注入10%葡萄糖和0.75%布比卡因混合液(1:2)1.5~2毫升,病人平卧后调整麻醉平面胸10以下。
  1.3 观察指标: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HR)、血压(blood pressure,B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 ,记录麻醉前(T1)、注入局麻药后3分钟(T2)、5分钟(T3) 、15分钟(T4)、30分钟(T5)、45分钟(T6)各时点患者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值。并记录术中镇痛效果,根据口述评分法来对病人疼痛评估。
  2 结果
  2.1 麻醉前(T1)、注入局麻药后3分钟(T2)、5分钟(T3) 、15分钟(T4)、30分钟(T5)、45分钟(T6)时点HR、SBP、DBP值比较,见表1-3,两组间镇痛效果统计见表4。
   表1 硬膜外阻滞组和蛛网膜下隙阻滞组不同时间点HR的动态变化(x±s)
   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比較*P<0.01,▲P<0.05
  表2 硬膜外阻滞组和蛛网膜下隙阻滞组不同时间点SBP的动态变化(x±s)
   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比较*P<0.01,▲P<0.05
  表3 硬膜外阻滞组和蛛网膜下隙阻滞组不同时间点DBP的动态变化(x±s)
   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比较*P<0.01,▲P<0.05
  表4 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镇痛效果的比较
   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
  2.2 蛛网膜下隙阻滞后,在T3时点,患者HR、SBP、DBP高于硬膜外隙阻滞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T5时点,明显高于后者,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镇痛效果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病人行下腹部﹑下肢﹑肛门﹑会阴部手术以往采用硬膜外麻醉,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且常出现镇痛不全,加用辅助药后易导致呼吸抑制,主要由于老年人硬膜外间隙变窄,药液易向头侧扩散,阻滞每一阶段所需的 药液容量在中年以后随年龄而减小此外,老年病人的蛛网膜绒毛显著增大,使硬脊膜通透性增高,硬膜外间隙局麻药有可能弥散到蛛网膜下隙,以致5毫升的试验剂量有可能出现硬膜外阻滞所需要的效应[1]。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蛛网膜下隙阻滞后,患者HR、SBP、DBP变化更平稳。因此,对于ASAⅡ~Ⅲ级老年患者用蛛网膜下隙阻滞代替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比较平稳,并且镇痛完善,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人低位手术。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53—1454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白塞氏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通过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结果 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取得疗效。结论 在白塞氏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对其康复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白塞氏病 护理措施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081-02     白塞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多系统多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与曲美他嗪在ACS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0月—2009年3月期间我院住院的ACS患者100例,ACS的诊断标准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ACC/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用丽珠HA型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行血液灌流(HP)加补充血浆治疗肝性高胆红素(TBil≥171umol/L)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30例,观察血液灌流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 血液灌流术加血浆后TBil较术前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血液灌流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主要是血压下降10.2%,恶心/呕吐5.2%)。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医院肺炎病原菌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气管切开处深部的分泌物或晨痰进行细菌培养,明确病原菌种类,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出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阳性需氧球菌3株,占5.36%;15株酵母样真菌,占26.79%;38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86%。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榴莲壳药材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显色法测定榴莲壳药材中多糖的含量。结果:样品经苯酚-硫酸显色后于490 nm 处测定吸收度,在此波长处溶液的吸收度与葡萄糖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40.48-141.68μg/mL,加样回收率98.78%, RSD=1.32%;榴莲壳中多糖含量15.84%。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客观、准确。  【关键词】榴莲壳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HBeAg与HBV-DNA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对450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用HBV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复制水平。结果 在HBeAg阳性标本和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含量的HBV-DNA组,HBsAg和HBeAg均有显著性差异(P<0.0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分析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了解本地区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为预防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结果 41490例检出抗-HBs阳性20460例,阳性率49.31%;男性阳性率48.97%,女性阳性率49.68%,男女之比 P>0.05无显著性差异;0~9岁组阳性率为73.76%,与其余各年龄组之比,P0.05).The positive rate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两种应用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使用甲氨蝶呤0.4 mg/(kg·d) 肌内注射5天,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结论:本着安全、有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本文从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这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总结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结果:他汀类药物具有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总死亡率等。结论:他汀类药物药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注意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应用    Statins a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在产科早孕诊断、异位妊娠、产前检查、流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科B超检查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為研究对象,对B超检查在早孕诊断、异位妊娠、产前检查、流产中的应用分别进行分析,将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诊断和检查的准确率。结果 B超检查在早孕诊断中的准确率为88.57%;在异位妊娠中的准确率为90.48%。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