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下的终结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u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跑跑”事件的阶段性分析
  
  都江堰市教师范美忠因为在四川大地震时跑得快而被称为“范跑跑”,一时间,“范跑跑”事件升级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百度一下“范跑跑”就可发现相关网页高达342万之多。
  “范跑跑”事件的第一阶段——“沉默的螺旋”的再次实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遭遇地震后此番洋洋洒洒的“坦白”立即引发了一片讨伐声浪。
  6月7日香港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邀请范美忠现场辩论,而同期在凤凰网进行的一项调查,似乎也暗示着多数中国人的态度。这项名为“你怎样看待范美忠率先逃跑的行为”的调查共吸引了高达245888位网友的投票。其中有58.9%的人认为范美忠“已经不适合继续做教师了”,有17.1%的人对范美忠“不管是言论还是行为都不赞成”,而赞成范美忠言行的仅占4.5%。“范跑跑”在中国式的互联网中,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形成“舆论一边倒”的社会现象,似乎暗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再次实现。我们姑且将这个阶段称之为“范跑跑”事件的第一阶段。
  “范跑跑”事件的第二阶段——“沉默的螺旋”的渐次失效。但事件的发展以及舆论的转向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2008年第18期的《南方人物周刊》显示,腾讯网的调查“你认为范美忠是什么样子的人?”中,选择“中国精英的反面教材”占49.02%,“率性不虚伪的人”占42.52%,另有8.46%的网友选择了“说不清楚”。连范美忠本人都觉得能从一片道德围剿声中逃出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从《感谢“范跑跑”讲出真话》到《“范跑跑”是职业道德的替罪羊和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再到《“范跑跑”被电视节目消费了》,对该事件的思考渐渐跳出了道德围剿的范畴,对个人的批判渐渐让位于对教育制度以及媒介素养本身的反思。客观来看,在“范跑跑”事件的第二阶段,“沉默的螺旋”已渐渐失效,“多数意见”像肥皂泡一样被打破,受众在强大的传媒面前不再选择做“沉默的羔羊”,他们用真实的声音构建了一个看起来支离破碎,其实更加接近原生态的意见自由市场。
  “沉默的螺旋”假说作为大众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至今深深影响着媒体人和新闻学子的媒介观念。但近几年来,对该学说的合理性或日有限性的争议渐渐开始抬头。部分学者甚至高呼:“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沉没”。下文将试图从本年度影响力较大的传播事件——“范跑跑”事件出发,对“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环境中是否有效做出探讨。
  
  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回溯及质疑
  
  “沉默的螺旋”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大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如果发现与自身本意相符合的观点,并且该观点拥有了较高的支持率,人们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导致这类观点越发得以大胆的发表和传播。而发觉某一观点很少有人理会甚至无人理会时,即使自己内心正高呼着赞同它,也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附和或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的强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反复循环,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的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和三个命题:(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5)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总体而言,“沉默的螺旋”由三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控制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现。(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诺依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不同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其他媒介对一个事件或一个议题的一致报道,能发展成一致性,使大部分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一样。“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评价和质疑。“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问题是:这种“恐惧”和趋同行为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传统传播学者们已经就该假说的逻辑起点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所造成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时代的终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透,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传统媒介结构的冲击,也对该假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社会孤立动机在网络传播中已基本消失。“沉默的螺旋”假说建立在对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而“从众”和“趋同”发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个人在网络上表现得比在现实中更为大胆。但这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被社会孤立起来。
  范美忠在遭遇地震后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通过博客等方式站出来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挑战了大家公认的道德标准。作为该事件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范的言行充分体现出:社会孤立动机在网络传播中已基本消失。而对该事件的评论者即使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不敢公开站出来支持范跑跑,但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却敢于以匿名的方式支持“范跑跑”,一起来对抗那 些在现实世界中畅通无阻的道德标准。而且网络传播的链式反应还足以影响和改变传统媒介的态度。在网民的态度悄然改变的同时,传统媒介的态度也随之变化。
  正如西哲所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年代,类似“范跑跑”这样非主流的声音必将此起彼伏。这是一个民智大开的年代,媒体的精英立场与启蒙意识不应过分强化,我们应该相信受众的自我选择,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网络带给受众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更易实现的话语权,可能发生在传统媒介中的偏听偏信在网络上却无处藏身。而且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就基本上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网络空间既开放又私密的特性,使许多网民选择在网络上表达更接近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且不担心自己会因此而被社会孤立。
  网络空间的从众现象明显减弱。在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下,群众的舆论压力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而从众现象则进一步启动了“沉默的螺旋”的运转。而在网络空间里,从众现象会发生吗?网络空间里,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同时,网络传播个性化以及“标新立异”的特点也会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
  另外,“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还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制约。例如,在传统、保守、封闭的社会,“多数意见”的压力通常强大;而在开放型社会以及社会秩序或社会价值的变动时期,“多数意见”未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中国目前的情况显然属于后者,一个追求开放、民主、自由的国度需要的恰恰不是观点的大一统,而是观点的辩论、思想的交锋与不同价值观的杂陈。范跑跑事件从“舆论一边倒”到“多方各持一说”的传播态势的转变,验证了网络空间的从众现象确实在明显减弱。我们看一下新华网上关于该事件的评论集。既有《“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理性批判,又有《感谢“范跑跑”讲出真话》这样的宽容评价,甚至还有《“范跑跑”是职业道德的替罪羊和社会舆论的牺牲品》这样对该事件的深度认识。网络传播真正造就了“观点与意见的自由市场”,从众心理的减弱是社会与传播发展的历史必然。
  网络空间里的“中坚分子”和舆论悖反模式。在研究群体内合意形成的过程时,不应单纯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应对少数意见“中坚分子”的作用予以充分关注。这些“中坚分子”表现出的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表明态度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推动新的合意的形成。这种情况,意味着与“沉默的螺旋”不同的另一种舆论形成过程的存在。我们姑且将其称为舆论悖反模式。即媒介上操纵舆论的动机越明显,反而越失效,操纵者往往引起受众的反向思维,被舆论悖反打入冷宫。
  实际上,“范跑跑”事件无非就是一个灾难面前先已后人的故事,但媒体显然把“范跑跑”当成了又一个芙蓉姐姐.企图将他塑造成又一朵“恶之花”。庆幸的是,我们的传播时代已经不再是“受众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我们的受众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渐渐开始有了自己清醒的判断和独特的认识。在短暂的被媒介操控、“找不着北”后,受众很快明白了媒介操纵““范跑跑”事件的动机:掩盖或干扰我们关于大地震的更多方面更深层面的思考。媒体明显的操纵动机引发了受众强烈的受骗感,同时激发了受众的反向思维:越来越多的网民从反对“范跑跑”的阵营转入了支持“范跑跑”的阵营,再加上网络空间里原有的那些坚持做思想精英而不做道德精英的“中坚分子”,受众在网络空间里用完全来自草根的力量使“沉默的螺旋”彻底“沉没”。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已经基本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显著变化,从众心理明显减弱;网络空间里的“中坚分子”和舆论悖反模式的作用明显增强。“范跑跑”事件的分析结果显示,鉴于网络传播的特质和我国现阶段网络媒体受众的历史阶段性特点,“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正悄然终结。
  
  编校 郑艳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信息早已成为国外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的对象,同样,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并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影响力重大的媒体,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多次的传媒接触统计表示,时事政治类新闻对我国各类受众最关注的新闻之首。”也正如李旭东(《大家文摘报》总编辑)所说:“国际时政类
期刊
毛凌志,这位看似随和稳重的年轻小伙,却在国内日趋平淡的白酒市场掀起了一阵势不可挡的白酒旋风。短短两年有余。历经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南征北战,由其所领军的宴酒坊酒业已深深地扎根中原大地,辐射全国市场。健康饮酒、文化饮酒的核心理念在市场浪潮的“洗礼”中不仅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更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重积累,海外归来毅从商。刚过而立之年的毛凌志,却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的丰富阅历。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毛凌志的眼界,更
期刊
传统广播网络化变革的基础    网络与广播的特性基础。传统的广播理论认为:由于线性传播的方式,决定着广播具有线性收听、可选择性弱,保留性差、过耳即逝等弱点。这一似乎难以改变的劣势在广播接触网络的时候却消失了。网络以其迅捷性、无限性、交互性及高度的向下兼容性在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广播凭借网络得以规避固有的劣势。正因如此,广播媒体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Web
期刊
莱思格尔德定义虚拟社区为“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本文所涉及的“虚拟社区”接近于莱恩格尔德的解释。即以现代信息网络科技为依托,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在线聚合、通过精神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网络共同体,具体是指以BBS、新闻讨论组、部分相对固定的聊天室、社会化网络等为代表的,为
期刊
《平顶山日报》是平顶山市委机关报,就信息发布而言,自有其权威性,但就党报自身特点而言,评论一直是其短。《平顶山日报》在新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走在时代的前沿,在宣传大政方针的同时,不忘报纸的平民化,《读者之声》就是读者的自留地,而“百姓话题”则是市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专栏成长历程    为了使党报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心倾听读者的声音,总编室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于2002年
期刊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和展示。  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对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即使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教学活动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实践上鲜有大的突破。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教育趋势的今天,高等院校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信息社会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报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行业报,由于出版周期、报道范围、稿件质量等存在差距,不可能全方位参与报业市场竞争,但又不得不接受行业市场的各种挑战,因此,处于劣势而又客观不足的行业报如何提高竞争力,增强活力,已经现实地摆在行业报的面前。它要求行业报在激烈的竞争中挖掘和创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那么,行业报的优势在哪里?作用如何发挥?  行业报处在行业
期刊
党报理论版要真正成为党的理论宣传的主阵地,首先就要在不断更新宣传理念上下工夫,使宣传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合拍,与受众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共振,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理论版囿于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理论版是权威的施教者,受众是被动的阅读者。理论编辑则囿于这样一种角色定位:我们说的是真理,受众必须去接受。正是受到这种思维定势
期刊
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呢?美国著名图片编辑、《棕榈海滩报》副总编马克·艾德尔森(Mark Edi son)认为:“好的照片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读者带到所报道事件的背后,能在情感上更深地打动读者,让读者在对照片有更强烈感应的同时.又接受了丰富的信息,能让读者感到也在现场,而不仅仅是在看照片,或者是通过照片观察事物。”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一些画面结构散乱、呆板、司空见惯等的摄影图片。新闻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