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恩·古纳瑞森:我不会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bao774313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挪威的郊外出现过多次神秘事件:板凳在竹林里跳舞,忘乎所以;台灯拖家带口地在野外赶路;电话机排好队下水游泳;成百本书汇聚成一条河冲下山坡……没有人亲眼看到这些发生,除了如恩·古纳瑞森(Rune Guneriussen)。身为装置艺术家与摄影师的如恩是这些事件的记录者,也是创造者。他变戏法一般展现出如梦似幻的神奇场面,快门一按,就挥手让它消失得无迹可寻。魔术师从不解释奇迹时刻的玄机,你也休想追问这些画面背后的故事。
  教育无法成就艺术
  遇到如恩·古纳瑞森是在 “Lady Dior我之所见” 艺术展上,从手法各异的展览作品中不难发现如恩的魔法时刻。他那些拥抱大自然的物品永远栩栩如生,一群Lady Dior手袋被赋予人格化的姿态,它们交头接耳、互相依靠,面对深秋迷雾笼罩下的湖面,仿佛在期待什么。所有走过这幅作品的人看后都若有所思,对眼前的这个故事展开猜想。如恩安静地站在不远处谦逊地微笑着,但不向任何人作解释。他的作品中从来没有直接的象征或隐喻,所有意象都微妙、难以捉摸。他说,“我的意图对观者来说并不重要。我不想教别人怎样理解我的作品。”
  如恩·古纳瑞森生于挪威,他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期待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十几岁时,如恩开始接触摄影,16岁起从事了各种新闻摄影工作,陆陆续续做了5年。“我开始明白,我想做的是艺术家,”如恩说,“想要成为出色的艺术家,我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认为对学艺术而言,英国是个显而易见的选择。于是,他为了彻底转型到艺术领域,前往英国萨里艺术设计学院(Surrey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求学。
  “教育本身对个人发展是必要的,但至今我关于摄影和艺术的了解都是自学的,”如恩说,“我感觉在英国求学的那些年,我自己的节奏被打乱了。我必须考虑我能做出什么作品。”如恩没有下功夫做那些令教授们交口称赞的作业,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图书馆,读艺术理论、学习艺术史,同时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一种独立和个性化的艺术手法。“我试验了很多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有些可以在我现在的作品中找到,这些是基于我自己的视角,经过多年探索出来的,”如恩说。那些依偎私语的电话话筒、嬉闹的折叠椅,以及那些童话般的华丽场景就是属于他自己的表达。
  完美主义 “洁癖”
  “有些摄影作品是剪贴处理的结果,但我的照片就是我在拍摄时的实景,”如恩说,“是现实的一部分。”为了拍下这些画面,他的足迹遍及挪威的平原、山坡、溪流和沙滩,寻找这些美丽故事的发生地。他孑然一身地在空旷的郊外布置工程浩大的装置,然后又独自一人架好三脚架,配合大自然的呼吸,拍下奇妙的一幕。拍摄过后,他就把装置从野外撤走,不留一丝痕迹。“我一个人做所有的工作,在装置上不断地作调整,调整好了我就拍下来,有时候用几个小时完成,也有时要几天,”如恩说。四季更替,自然界赠予他不同的布景和光线,他也从中获取能量。如恩迷恋万物复苏的春天,他说:“挪威的冬天雪很厚,天气干燥,当积雪融化,自然界苏醒的这种状态也会转换到自己身上,头脑越发清醒,那种感觉很棒,非常适合创作。”
  灯具是如恩许多作品中的主角,大大小小的落地灯、台灯、阅读灯,它们会像新芽一样从笔直的树干上长出来,在宽广的草原上游行,也会待在河边围坐或者独处。这些灯外形可人、色彩缤纷,在自然的黑夜里发出温暖的光,带着工业文明的表情在挪威的大自然中静静地微笑。如恩说:“阅读灯可以弯曲或者扭转,很多姿态使之很容易人格化;客厅的灯看起来就很像蘑菇,但它们不会从原地生长出来,于是你能感到它们是从别处赶来,聚集在这里,于是很多故事也随之发生。”如恩的灯具装置也曾经公开展示过,取名叫 “别忘了关灯 (Don’t leave the lights on)”,暗示这些有生命的精灵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上演着一幕幕奇妙的寓言。
  在野外布置装置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如恩始终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独自完成,不愿意请任何助手帮忙。他说:“我曾经试过找助手。但是有了助手以后,我就控制不了局面了。我必须控制所有的细节。而我的助手一旦改变那些灯的角度,作品本身的节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不如我亲自来做得好。”这显然是完美主义者的所为。他毫不否认地笑了起来,“好吧,不总是完美主义,但大多数时候是。”如恩对装置展出方式并不热衷,其实也源于此。“对观者来说,装置不如照片看起来那么有趣,”如恩说,“我会在拍摄时选取最佳的视角。而装置如果对外开放,人们随意走动,这种体验就不同了。”
  自然界的冥想
  人们常常会把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对立起来,如恩以温情的视角拉近了二者的距离,讲述了文明与自然之间全新的故事,人造的物品在自然界充分表现出情感和灵性,映照出自然拥抱下的人类社会。“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开始将自己与自然隔离开了。我们生活在楼房里、在街道上,很安全,但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逐渐消失了,”如恩说,“当你抬头看天空,你脑中不会划过‘自然’这个概念,所谓‘自然’应该是你伸手可及的、摸得到的东西。”如恩与自然界的亲近是不言而喻的。他会在业余时间到郊外散散步、钓钓鱼。他说这是他个人寻求的冥想方式,而且许多作品拍摄的地点都是他去钓鱼的时候发现的。
  如恩认为, “艺术本身应该是启发性的,提出问题,令人深思,而不是傲慢的,局限人们的思考。”因此他不会告诉你台灯们赶路去哪里,地球仪在河边做什么。如恩说:“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过于具象,像是某种指示,我不愿意这么做,也不会讲我的作品想表达什么。”他说:“你从我作品里会感受到自然,会看到这些物品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除了这些以外,你看到的,多多少少都是你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如果你从如恩的画面里读出了躁动、孤独或是温暖,那都是来自你内心深处的悸动,也是属于你的秘密,不必说出来。
其他文献
这是四个埃因霍恩设计学院的妙龄女孩组成的设计工作室,四个女孩在创作上的兴趣和见解各不相同。混血女孩安巴(Amba Molly)对多样的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最大的愿望是去非洲寻根;卡罗琳娜 (Carolina Wilcke)是个美学家,常常设计精美的配饰和餐具;伊菲尼 (Eefiene Bolhuis)偏爱抽象的美学形式和材质工艺;伊娃(Eva Gevaert)则是个热衷于手工艺的材料分析师。来
期刊
治理水源、美化生活、躲避灾难,你或许不知道材料可以如此三头六臂。本期《surface》邀请MC新材料博物馆北京部的张伟博士介绍四种有神奇本领的新材料。  01 新居卫士  众所周知,新房不宜立刻入住。家具、木地板会向室内空气释放如甲醛和苯等污染物,而且沙石、水泥及陶瓷等建材会释放氡——一种会引起肺癌、白血病和神经系统障碍等疾病的放射性气体。德国生产的一种墙面材料可以从墙壁吸附有害的化学物质,恰好可
期刊
“一样”是林天苗最新个展的关键词,“金的一样”“N年的一样”“没啥不一样”……一些鱼刺、鸟骨、青蛙骨头或者牛羊骨骼被丝线缠绕包裹着,有一个瞬间,你可能会呆呆地想:“如果我的骨头也这么着”,真的,“没准都一样”。  林天苗的这些骨头跟死亡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来自于一种奇特的个人体验。小时候,画国画的父亲曾为了素描带了一个头骨回家,其他的兄弟姐妹都离得远远的,只有她摸摸捏捏,饶有兴致。后来在美国生活那
期刊
“世界上已经长期存在各种事物、各种产品的解决方案。哪些物品能给人舒适感,哪些能引起人欲求的共鸣,这其实是有一个参考范围的,”设计师皮娅·乌兹登伯 (Pia Wüstenberg)说,“因此人与物品有自然和情感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存在于物品与使用者之间,还存在于物品与制造者之间。”皮娅曾经想做个艺术家,但天性务实的她觉得艺术家难于生存,于是选择了工业与艺术之间的设计领域。她仿佛有种 “马语者”般的天
期刊
“甜点吃多了会让我有点内疚,不过下午茶是种非常放松的社交方式,”伦敦的设计师蒂娜·曾(Tina Tsang)醉心于各种社交活动。她希望下午茶变得更好玩、更刺激,也更性感。 她设计的“Blaue Blume”休闲餐具极尽性感挑逗之能事,两条踩着鲜红高跟鞋的丰满玉腿从餐盘里伸出来,让系紧了领结的绅士们也忍俊不禁。  蒂娜·曾在新加坡长大,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现居伦敦。多样文化浸染中的她敏锐、开放
期刊
艾琳·格蕾  Eileen Gray  1878-1976  设计师、建筑师,摈弃女性束缚的开拓者。当人们谈及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时,艾琳·格蕾常与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一起出现。但她不是其中任何一位男设计师的左右手,却始终坚持凭借一己之力独闯于当时以男性为“主宰”的设计界。她的设计生涯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  莉莉·瑞希  Lily Reich  1885-1947  产品、室
期刊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江黎教授认为,女性的设计行为目的是现实而单纯的。  作为女性,我始终排斥把女性作为点缀、当成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话题来讨论,当今的大部分职业可以不考虑性别问题,设计职业也是如此。它可以针对女性或男性的需求做设计,以强调或加大性别差异。因此男性设计师可以为女性设计出艳丽柔美的作品,像时装界的顶级设计师基本为男性垄断,他们似乎对女性美的表征更有激情。而被称为“男人行业”的建筑领域也偶有
期刊
宋琨是个有意思的人。与她对话,时常会发现她的回答有很多矛盾。这种矛盾不是思辨不是挣扎,也不是因为过于敏感或纠结,而是一种真实。“这个世界是对立的吗?是统一的吗?都不是,它是真实的。”回想她说的话语总让人忍不住微笑。因为我们都知道,这里面藏着一个过程,就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禅宗故事,是一种了悟的结果。  凡是过于强调艺术严肃性的,都不免带给人一丝可疑的迹象。在宋琨看来,艺术是用来
期刊
一座废旧大楼的天台上,地面映出妖异的红色,孤独的木椅上绑坐着一个裸身女人,手里紧紧抓着Lady Dior手袋不放。这幅平静中蕴藏杀机、杀机中又富含幽默的作品由夏永康创作,出现在 “Lady Dior我之所见”艺术展上。在此次由六十位全球著名摄影师、视觉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共同呈现的作品展上,夏永康的作品突显出了他令人难以捉摸的个人风格。十几年来,他的镜头讲了太多的故事,那么他自己的故事呢?  用iP
期刊
《金融时报》曾对精品产业里的家族传承如此评价: “当现代工业正不断调和金融市场给传统运作模式带来的冲击和矛盾时,家族的传宗接代成为历史遗产和现代化之间最好的衔接桥梁。”在并购风潮已成趋势的今天,家族式的时装屋已经所剩无几,Etro却于夹缝中求生。他们似乎并不太喜好将精品 “传奇化”、用疯狂打广告的方式赚取销售额,而是通过家族所有成员一点一滴的创造,自由地通过产品传达想法,这似乎才是奢侈品起源时的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