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样”是林天苗最新个展的关键词,“金的一样”“N年的一样”“没啥不一样”……一些鱼刺、鸟骨、青蛙骨头或者牛羊骨骼被丝线缠绕包裹着,有一个瞬间,你可能会呆呆地想:“如果我的骨头也这么着”,真的,“没准都一样”。
林天苗的这些骨头跟死亡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来自于一种奇特的个人体验。小时候,画国画的父亲曾为了素描带了一个头骨回家,其他的兄弟姐妹都离得远远的,只有她摸摸捏捏,饶有兴致。后来在美国生活那些年常带儿子去自然博物馆,印象深刻的也是那些动物骨骼:“我发现自然界的动物骨骼无论多大或多小,呈现出来的差别其实很小,它们的变化那么微妙,却又极其丰富。”
一如既往,新作中的林天苗依然是一个疯狂的“手工创作者”,那些“无穷尽”的缠绕对她来说是一种自我疗愈,像反复吟诵的经书梵乐,她总是在这种最踏实简单的劳作中获得平静,“如果没人打扰,我可以缠上一整天”,而多少次的包裹之后,“你会发现物件原有的生命和使命都结束了,变位无限可能,却又附带有原来的属性。”这种材料带来的多重意味与无法预知的结果,使她的创作过程就像一场科学实验,未知总是让人心跳。
色彩的出现对熟悉林天苗的人来说有点意外,而且它们显得过于缤纷了。“我就是觉得这一次必须用色彩,没什么理由。”她曾经甚至有点讨厌粉色,迄今为止没有一件粉衣服,可是那些被粉色丝线缠绕着的骨骼,呈现出一种欢悦的光泽,有一只头骨甚至拥有了表情与眼神,一根细小到几厘米的鸟骨有种凛然的存在感,却又无端的空灵,像是随时会溶解……
自2000年,她开始在作品中使用丝线。她对丝线的理解玄妙到仿佛它们是一束束植物神经:“丝线给我的感觉是万般情种,有一种动物性和生命感,仿佛有种危险潜伏着,让人担心那种美会随时粉碎。”用这样的情种直接安放及包裹骨骼,像是通过灵媒去温暖一个魂灵,有种惊心动魄之感。
林天苗自言“从未想过要从一个女性身份的角度去描述对生活的见解”,“仅仅是从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的体验为出发点去创作”,多数时候,那些越是成功的女艺术家就越难见其性别特征,她们不过碰巧是个女的罢了,而艺术家是个社会角色,她们也是。对林天苗来说,她唯一呈现的女性特征仅仅是:对使用材料的极度敏感与呈现方式的严密入微。有评论者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林天苗是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
林天苗的这些骨头跟死亡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来自于一种奇特的个人体验。小时候,画国画的父亲曾为了素描带了一个头骨回家,其他的兄弟姐妹都离得远远的,只有她摸摸捏捏,饶有兴致。后来在美国生活那些年常带儿子去自然博物馆,印象深刻的也是那些动物骨骼:“我发现自然界的动物骨骼无论多大或多小,呈现出来的差别其实很小,它们的变化那么微妙,却又极其丰富。”
一如既往,新作中的林天苗依然是一个疯狂的“手工创作者”,那些“无穷尽”的缠绕对她来说是一种自我疗愈,像反复吟诵的经书梵乐,她总是在这种最踏实简单的劳作中获得平静,“如果没人打扰,我可以缠上一整天”,而多少次的包裹之后,“你会发现物件原有的生命和使命都结束了,变位无限可能,却又附带有原来的属性。”这种材料带来的多重意味与无法预知的结果,使她的创作过程就像一场科学实验,未知总是让人心跳。
色彩的出现对熟悉林天苗的人来说有点意外,而且它们显得过于缤纷了。“我就是觉得这一次必须用色彩,没什么理由。”她曾经甚至有点讨厌粉色,迄今为止没有一件粉衣服,可是那些被粉色丝线缠绕着的骨骼,呈现出一种欢悦的光泽,有一只头骨甚至拥有了表情与眼神,一根细小到几厘米的鸟骨有种凛然的存在感,却又无端的空灵,像是随时会溶解……
自2000年,她开始在作品中使用丝线。她对丝线的理解玄妙到仿佛它们是一束束植物神经:“丝线给我的感觉是万般情种,有一种动物性和生命感,仿佛有种危险潜伏着,让人担心那种美会随时粉碎。”用这样的情种直接安放及包裹骨骼,像是通过灵媒去温暖一个魂灵,有种惊心动魄之感。
林天苗自言“从未想过要从一个女性身份的角度去描述对生活的见解”,“仅仅是从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的体验为出发点去创作”,多数时候,那些越是成功的女艺术家就越难见其性别特征,她们不过碰巧是个女的罢了,而艺术家是个社会角色,她们也是。对林天苗来说,她唯一呈现的女性特征仅仅是:对使用材料的极度敏感与呈现方式的严密入微。有评论者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林天苗是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