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琨是个有意思的人。与她对话,时常会发现她的回答有很多矛盾。这种矛盾不是思辨不是挣扎,也不是因为过于敏感或纠结,而是一种真实。“这个世界是对立的吗?是统一的吗?都不是,它是真实的。”回想她说的话语总让人忍不住微笑。因为我们都知道,这里面藏着一个过程,就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禅宗故事,是一种了悟的结果。
凡是过于强调艺术严肃性的,都不免带给人一丝可疑的迹象。在宋琨看来,艺术是用来令人生活更好的一种精神表达,是应该被人们享受的一个方式。生于内蒙,十四岁考入美院附中,再到央美毕业,成为职业艺术家……从三岁起至今为止,除了生病或意外,几乎从未有过一天停止画画。如此长久保持习惯性创作的宋琨,她说创作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就是 “呼吸”,不可或缺、如影随形。
“我理解的艺术家一直是在解决如何面对时间与个体存在这些基本问题的。从这个角度看,艺术与人类的精神史一样,其本质并无创新可言,艺术家做的工作只是不断建立新的诠释方式而已。”
S=surface SK=宋琨
S:你创作的依据主要来自什么?
SK:生活;改革开放,东西方、农工商、城乡结合……超级混搭,杂交的时代;加上点想象力。
S:你的创作有一个主题性预设呢?还是随性的?
SK:从大的方面来说,没什么风格流派,没有固定计划,只是顺着自己的心理状态走。
但从小处来说,每个阶段的作品又是有主题的,但每个主题几乎都是沉了好几年或好几个月的,在条件和时机都合适的情况下随机去做。有的时候会同时进行几个主题,最后纳入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是一个宇宙观的东西,有自己的秩序,它应该是超出我们的固定思维局限的,这也是最有意思的东西。
S:这也说明为什么总能在你作品里看到很多情绪的同时出现?
SK:对,首先我的性格就比较情绪化,有点幻想狂,但后来慢慢认清我就这样也就不那么拧巴了,顺着它本来的样子反倒轻松了。就像我们说海是平静的、疯狂的、宽容的、狰狞的,这些都是它,但它又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所有加在一起才成为它。我想这有道理,没必要较劲,也就感觉自由多了。
另外我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干净漂亮、肮脏丑陋,任何单一的样子都不对,尊重这个就是我的逻辑。而且毁灭和重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来都是捆绑不单卖的,再没有什么比认清这个更让人平静自由的了,这样你就可以无我,无区别心,纷争冲突反而平息了。
S:你说你的作品带有相对“统一”的气质,是否是某种潜意识的克制在起作用?
SK:我不克制,只想真实。对于某些人,比如我这类,其实比较独的,独是恢复自觉的方法,每天我都一个人待会儿,静思默想,不这样就会比较狂躁,信息太多,有些东西是垃圾就得过滤掉,要说潜意识,潜意识就是干这个的。自然而然成了你说的“统一”气质。
S:从早期到现在,你作品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没变的是什么?
SK:我一直在变,也一直没变。我不是那种研究某个观念或坚持某个符号类型的,生命轨迹变了,我就变,我附着在它身上。你要说不变的东西,我就是忠实于这个轨迹不变,做到最大化的本真吧。
S:请谈谈你作品的创作线索。
SK:两条线。一,内容来自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它究竟是怎样的?我用自己的方式讲这些故事;二,就是作品为什么而作,我不想只为自己,我爱这个世界,无论贫贱贵富、爱恨情仇,种种差别,我想用同理心普视这些,超越一些界限,我期望我的作品能有一定的 “治愈” 作用。有时我会把自己当实验品,但这不是目的,我想找到一个能够释放或治愈的方法,不管它是什么形式。
S: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是?是否是最能代表 “艺术家宋琨”的作品?
SK:应该是“It’s my life”和 “昔珈·忘川”,每个都超过一年,是两部大作品,单个来说每张是具象的,但整体是一个抽象的时间容器。“It’s my life”画了366天,366幅作品,每天一张,画了整整一年,但内容是整个青年时代。“昔珈·忘川”作了将近两年,分 “肖像”、“碎片”、“旅行”、“{ }”4部分。整体是一部收集碎片、好几层时空同时出现的作品,有生活里经历的很有爱的人的肖像,我给他们每个都起了名字;“碎片”是2005—2008年收集的垃圾,有自己用过的也有生命里重要的人用过的,我觉得像是纪念品作为暗号藏在画里。剪、燃烧、拼贴、手绘结合,这些所有你能看到却经常容易忽视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我的生活,或者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样子。
S:你曾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带给你什么样的收获?
SK:印象最深的是纽约、洛杉矶、芬兰和柏林。因为喜欢摇滚、电子和实验音乐,去了就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做成这样,对背后的东西会了解更多,也可以对照东西方,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S:生活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的经历?它对于你的创作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SK:要说最大的转折应该是十四岁从内蒙考入美院附中。我十四岁以前在内蒙古包头待着,那是个工业文明和游牧文化并存的地方,城市边缘是巨型钢铁厂,也有重型武器的加工基地,工厂里每天都像E.N的音乐一样又黑又躁,其它大面积的地方是草原和阴山山脉,常年有积雪在山顶,天很蓝风很劲,小时候街上是有骑着马和骆驼的人的,人比较野又有自己深沉的方式。后来,来北京上美院附中,和其它地方的人一起住宿舍过群居生活,很不适应,感觉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现在看不算什么,但那时算是一段艰难的时光。如果它对我有影响,就是开始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坚持不被同化吧。
S:外部冲突对创作形成压力最大的是哪种状况?
SK:归根结底还是这个世界的各种冲突,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区别心、阶级无处不在,这些太让人难受了。
S:除了绘画之外,其余的艺术形式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SK:音乐和哲学、心灵类的书。我一般都是边听歌边工作,音乐很直接,带来灵感和对新秩序的理解。我听各种东西,只要是我认为特别的、有创造性的。哲学类的书这几年看得比较多的是印度先哲克里希那穆提的,有两句话在这几年对我帮助很大:“一: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欲望,愤怒、暴力、自私,痛苦和绝望,不用再抗争、纠正什么,面对之时,自由平静和真实的大爱才出现。另外一句是:所有时间都是当下的,没有扭曲、没有偏见……那么你专注的观照和知觉将烧尽时间的阴影和思想的痕迹。”很有启发。
S:你的个性是怎样的?它决定你的创作吗?
SK:我相信“你是什么样的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要知道你自己首先就是不可复制的怪胎,所以认识、接受你自己,才能对世界各种纷争和人性等等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S:在诸多展览中,哪个展览对你相对来说最重要?它为你带来了什么?
SK: N12,一个无组织的 “组织”,全部DIY,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支持,所有东西大家一起行动、分享,2003年到2006年,一共做了4次,比较乌托邦。在个人主义的年代这种集体主义显得珍贵,我想当时我们实现了真正的独立精神,这很宝贵。
S:目前的创作以什么载体为重?是否有多元化多材质的发展方向?
SK:绘画是主要的 (油画,素描,拼贴);装置和声音作品也做一些,怎么发展,我总是走一步看一步。
S:还有什么是你最想突破的?
SK:阶级,思维定势,人的距离。
S:作为职业艺术家,怎么看待学术批评?
SK:非常重要。艺术的大众传播和研究,需要学术工作者深入细化的研究,但现在独立的学术批评其实很少。但艺术家也别受批评家的牵制,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创造性才是真正的敬业精神。
凡是过于强调艺术严肃性的,都不免带给人一丝可疑的迹象。在宋琨看来,艺术是用来令人生活更好的一种精神表达,是应该被人们享受的一个方式。生于内蒙,十四岁考入美院附中,再到央美毕业,成为职业艺术家……从三岁起至今为止,除了生病或意外,几乎从未有过一天停止画画。如此长久保持习惯性创作的宋琨,她说创作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就是 “呼吸”,不可或缺、如影随形。
“我理解的艺术家一直是在解决如何面对时间与个体存在这些基本问题的。从这个角度看,艺术与人类的精神史一样,其本质并无创新可言,艺术家做的工作只是不断建立新的诠释方式而已。”
S=surface SK=宋琨
S:你创作的依据主要来自什么?
SK:生活;改革开放,东西方、农工商、城乡结合……超级混搭,杂交的时代;加上点想象力。
S:你的创作有一个主题性预设呢?还是随性的?
SK:从大的方面来说,没什么风格流派,没有固定计划,只是顺着自己的心理状态走。
但从小处来说,每个阶段的作品又是有主题的,但每个主题几乎都是沉了好几年或好几个月的,在条件和时机都合适的情况下随机去做。有的时候会同时进行几个主题,最后纳入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是一个宇宙观的东西,有自己的秩序,它应该是超出我们的固定思维局限的,这也是最有意思的东西。
S:这也说明为什么总能在你作品里看到很多情绪的同时出现?
SK:对,首先我的性格就比较情绪化,有点幻想狂,但后来慢慢认清我就这样也就不那么拧巴了,顺着它本来的样子反倒轻松了。就像我们说海是平静的、疯狂的、宽容的、狰狞的,这些都是它,但它又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所有加在一起才成为它。我想这有道理,没必要较劲,也就感觉自由多了。
另外我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干净漂亮、肮脏丑陋,任何单一的样子都不对,尊重这个就是我的逻辑。而且毁灭和重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来都是捆绑不单卖的,再没有什么比认清这个更让人平静自由的了,这样你就可以无我,无区别心,纷争冲突反而平息了。
S:你说你的作品带有相对“统一”的气质,是否是某种潜意识的克制在起作用?
SK:我不克制,只想真实。对于某些人,比如我这类,其实比较独的,独是恢复自觉的方法,每天我都一个人待会儿,静思默想,不这样就会比较狂躁,信息太多,有些东西是垃圾就得过滤掉,要说潜意识,潜意识就是干这个的。自然而然成了你说的“统一”气质。
S:从早期到现在,你作品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没变的是什么?
SK:我一直在变,也一直没变。我不是那种研究某个观念或坚持某个符号类型的,生命轨迹变了,我就变,我附着在它身上。你要说不变的东西,我就是忠实于这个轨迹不变,做到最大化的本真吧。
S:请谈谈你作品的创作线索。
SK:两条线。一,内容来自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它究竟是怎样的?我用自己的方式讲这些故事;二,就是作品为什么而作,我不想只为自己,我爱这个世界,无论贫贱贵富、爱恨情仇,种种差别,我想用同理心普视这些,超越一些界限,我期望我的作品能有一定的 “治愈” 作用。有时我会把自己当实验品,但这不是目的,我想找到一个能够释放或治愈的方法,不管它是什么形式。
S: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是?是否是最能代表 “艺术家宋琨”的作品?
SK:应该是“It’s my life”和 “昔珈·忘川”,每个都超过一年,是两部大作品,单个来说每张是具象的,但整体是一个抽象的时间容器。“It’s my life”画了366天,366幅作品,每天一张,画了整整一年,但内容是整个青年时代。“昔珈·忘川”作了将近两年,分 “肖像”、“碎片”、“旅行”、“{ }”4部分。整体是一部收集碎片、好几层时空同时出现的作品,有生活里经历的很有爱的人的肖像,我给他们每个都起了名字;“碎片”是2005—2008年收集的垃圾,有自己用过的也有生命里重要的人用过的,我觉得像是纪念品作为暗号藏在画里。剪、燃烧、拼贴、手绘结合,这些所有你能看到却经常容易忽视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我的生活,或者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样子。
S:你曾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带给你什么样的收获?
SK:印象最深的是纽约、洛杉矶、芬兰和柏林。因为喜欢摇滚、电子和实验音乐,去了就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做成这样,对背后的东西会了解更多,也可以对照东西方,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S:生活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的经历?它对于你的创作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SK:要说最大的转折应该是十四岁从内蒙考入美院附中。我十四岁以前在内蒙古包头待着,那是个工业文明和游牧文化并存的地方,城市边缘是巨型钢铁厂,也有重型武器的加工基地,工厂里每天都像E.N的音乐一样又黑又躁,其它大面积的地方是草原和阴山山脉,常年有积雪在山顶,天很蓝风很劲,小时候街上是有骑着马和骆驼的人的,人比较野又有自己深沉的方式。后来,来北京上美院附中,和其它地方的人一起住宿舍过群居生活,很不适应,感觉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现在看不算什么,但那时算是一段艰难的时光。如果它对我有影响,就是开始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坚持不被同化吧。
S:外部冲突对创作形成压力最大的是哪种状况?
SK:归根结底还是这个世界的各种冲突,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区别心、阶级无处不在,这些太让人难受了。
S:除了绘画之外,其余的艺术形式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SK:音乐和哲学、心灵类的书。我一般都是边听歌边工作,音乐很直接,带来灵感和对新秩序的理解。我听各种东西,只要是我认为特别的、有创造性的。哲学类的书这几年看得比较多的是印度先哲克里希那穆提的,有两句话在这几年对我帮助很大:“一: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欲望,愤怒、暴力、自私,痛苦和绝望,不用再抗争、纠正什么,面对之时,自由平静和真实的大爱才出现。另外一句是:所有时间都是当下的,没有扭曲、没有偏见……那么你专注的观照和知觉将烧尽时间的阴影和思想的痕迹。”很有启发。
S:你的个性是怎样的?它决定你的创作吗?
SK:我相信“你是什么样的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要知道你自己首先就是不可复制的怪胎,所以认识、接受你自己,才能对世界各种纷争和人性等等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S:在诸多展览中,哪个展览对你相对来说最重要?它为你带来了什么?
SK: N12,一个无组织的 “组织”,全部DIY,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支持,所有东西大家一起行动、分享,2003年到2006年,一共做了4次,比较乌托邦。在个人主义的年代这种集体主义显得珍贵,我想当时我们实现了真正的独立精神,这很宝贵。
S:目前的创作以什么载体为重?是否有多元化多材质的发展方向?
SK:绘画是主要的 (油画,素描,拼贴);装置和声音作品也做一些,怎么发展,我总是走一步看一步。
S:还有什么是你最想突破的?
SK:阶级,思维定势,人的距离。
S:作为职业艺术家,怎么看待学术批评?
SK:非常重要。艺术的大众传播和研究,需要学术工作者深入细化的研究,但现在独立的学术批评其实很少。但艺术家也别受批评家的牵制,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创造性才是真正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