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更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涵,素质教育又把创新教育作为核心,课堂教学恰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能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创新; 兴趣; 思维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也指出:“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应从基础教育开始。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我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就会引起他们积极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时可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遇新问题,引发创新欲望,点燃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则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可以产生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趣”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巧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热爱、尊重、期待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幸福、愉悦的感情,使他们不仅乐于接受教育,而且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及奋发向上的动力,这种强大的内驱力会使受教育者对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从而在各方面不断进取,走向成功。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一门思维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每学一条定理,一个公式,都要立竿见影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自己探索,独立思考,应说是创造思维的开始,能做出超越于同辈人的非常规思维的处理就是创造,虽然结论是再发现,但是,此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人类文明史中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表扬、鼓励,即使是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也要从学生的思维中找出合理的因素,加于表扬,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诱发学生奇思妙想,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它支配着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练习,使学生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使学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探讨、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2.1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仍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它脱离不了观察。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深入观察,去伪存真,找到隐藏的东西。
2.2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切忌满堂灌,注重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具有创造性。
2.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在教学中汇总同类型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归纳,再抽象,寻找规律。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在学习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思维更活跃。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项富有变革、进步和超越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应用,是每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质疑,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丰富的创造之果。
【关键词】创新; 兴趣; 思维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也指出:“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应从基础教育开始。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我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就会引起他们积极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时可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遇新问题,引发创新欲望,点燃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则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可以产生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趣”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巧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热爱、尊重、期待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幸福、愉悦的感情,使他们不仅乐于接受教育,而且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及奋发向上的动力,这种强大的内驱力会使受教育者对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从而在各方面不断进取,走向成功。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一门思维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每学一条定理,一个公式,都要立竿见影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自己探索,独立思考,应说是创造思维的开始,能做出超越于同辈人的非常规思维的处理就是创造,虽然结论是再发现,但是,此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人类文明史中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表扬、鼓励,即使是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也要从学生的思维中找出合理的因素,加于表扬,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诱发学生奇思妙想,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它支配着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练习,使学生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使学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探讨、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2.1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仍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它脱离不了观察。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深入观察,去伪存真,找到隐藏的东西。
2.2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切忌满堂灌,注重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具有创造性。
2.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在教学中汇总同类型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归纳,再抽象,寻找规律。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在学习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思维更活跃。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项富有变革、进步和超越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应用,是每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质疑,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丰富的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