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文性,初中政治学科中人文教育体现的非常充分。主要表现在: 学科教材中的人文性; 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 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人文性,使得政治学科的人文教育渗透人心。
【关键词】初中政治; 人文教育; 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人文性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
初中政治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对人的思想的熏陶,心灵的感化,哲理的辨析,在这样的学科中人文教育体现的非常充分。
1学科教材中的人文性
1.1单元编排符合认知规律。
生命是生活的基础,拥有健康的生命彩绘拥有美好的生活,教材一开始就和学生探讨生命存在的话题,让学生对生命世界有一个全新而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好的迎接新的生活。在这样的认知规律中,教材先后安排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走进新的学习生活” “相逢是首歌” “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五个单元,这样的安排的确恰当的反映了人的健康成长所需的每一步,符合了认知的规律,更有利于学习和接受。
1.2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1)“想一想”的实际性。
教材安排了许多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比较实际的话题。例:在“预防违法犯罪”这一课中,有这样三个题目:“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同学身上存在哪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议一议: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做一做:自己打算怎样帮助她(他)?” 这些题目绝不是空穴来风,既结合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又联系了自身实际,由浅入深,在思考探索中强化了理论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会贯通。
(2)“读一读”的趣味性。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小故事,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小男孩挽救水塘中的小鱼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的道理;爱岗敬业的李素丽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平凡的工作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坚持要专家医生取出纱布的年轻护士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责任的重要。这些小故事体现了人性的闪光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2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
2.1抓住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升华点,及时点化。
政治教学内容中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积极主动的了解,把握教材,抓住切入点,及时点化和升华,做到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人生价值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岗位,塌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在为社会,为人民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讲授责任一课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2.2在教学中渗透文史哲各门学科内容,熏陶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史哲各门学科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熏陶。例如,在教学“情绪”这一单元中“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列举李白的事例: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景色,在不同的情境下写出的诗句的感情色彩却大相径庭。公元759年,他在流放途中写过《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几年后,李白流放至白帝城时突然得到大赦,当他兴高采烈地发挥江陵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对比,很快就会领会:不同情境会有不同情绪这一道理。
2.3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相统一,真理感化。
政治与与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内容的选材应扣紧国家,社会,突出人文性,重视社会责任,激发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台湾问题”是当今时事的热点。近期国家以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通过这一社会现象更有利于学生明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性,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利于培养维护祖国的统一的责任意识。
在“环境问题”这一课题探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指导学生查阅了许多资料,考证了有关本地区环城河的历史情况,调查了市民对环城河治理后的评价及保护意识等等。学生根据搜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展开激烈的组内交流和讨论,形成了共识,提出并设计了一份保护和改善环城河面貌的具体方案,积极为本地区的建设出谋划策。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和责任意识。
2.4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课堂人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可以相对转化的。只有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应该平行地交流,构筑互通的传播渠道。教师致力于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师生双边交流,不仅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同时也是学习思维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观点的评判者,提出者以及传播者,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的,相互平等的,相互倾听的。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人文性,使得政治学科的人文教育渗透人心。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实现》,《教育科学》.1999年第2期
[2]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李大敏等:《知识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对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4日
[4]唐斌、尹艷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关键词】初中政治; 人文教育; 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人文性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
初中政治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对人的思想的熏陶,心灵的感化,哲理的辨析,在这样的学科中人文教育体现的非常充分。
1学科教材中的人文性
1.1单元编排符合认知规律。
生命是生活的基础,拥有健康的生命彩绘拥有美好的生活,教材一开始就和学生探讨生命存在的话题,让学生对生命世界有一个全新而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好的迎接新的生活。在这样的认知规律中,教材先后安排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走进新的学习生活” “相逢是首歌” “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五个单元,这样的安排的确恰当的反映了人的健康成长所需的每一步,符合了认知的规律,更有利于学习和接受。
1.2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1)“想一想”的实际性。
教材安排了许多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比较实际的话题。例:在“预防违法犯罪”这一课中,有这样三个题目:“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同学身上存在哪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议一议: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做一做:自己打算怎样帮助她(他)?” 这些题目绝不是空穴来风,既结合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又联系了自身实际,由浅入深,在思考探索中强化了理论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会贯通。
(2)“读一读”的趣味性。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小故事,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小男孩挽救水塘中的小鱼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的道理;爱岗敬业的李素丽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平凡的工作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坚持要专家医生取出纱布的年轻护士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责任的重要。这些小故事体现了人性的闪光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2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
2.1抓住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升华点,及时点化。
政治教学内容中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积极主动的了解,把握教材,抓住切入点,及时点化和升华,做到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人生价值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岗位,塌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在为社会,为人民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讲授责任一课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2.2在教学中渗透文史哲各门学科内容,熏陶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史哲各门学科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熏陶。例如,在教学“情绪”这一单元中“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列举李白的事例: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景色,在不同的情境下写出的诗句的感情色彩却大相径庭。公元759年,他在流放途中写过《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几年后,李白流放至白帝城时突然得到大赦,当他兴高采烈地发挥江陵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对比,很快就会领会:不同情境会有不同情绪这一道理。
2.3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相统一,真理感化。
政治与与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内容的选材应扣紧国家,社会,突出人文性,重视社会责任,激发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台湾问题”是当今时事的热点。近期国家以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通过这一社会现象更有利于学生明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性,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利于培养维护祖国的统一的责任意识。
在“环境问题”这一课题探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指导学生查阅了许多资料,考证了有关本地区环城河的历史情况,调查了市民对环城河治理后的评价及保护意识等等。学生根据搜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展开激烈的组内交流和讨论,形成了共识,提出并设计了一份保护和改善环城河面貌的具体方案,积极为本地区的建设出谋划策。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和责任意识。
2.4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课堂人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可以相对转化的。只有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应该平行地交流,构筑互通的传播渠道。教师致力于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师生双边交流,不仅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同时也是学习思维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观点的评判者,提出者以及传播者,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的,相互平等的,相互倾听的。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人文性,使得政治学科的人文教育渗透人心。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实现》,《教育科学》.1999年第2期
[2]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李大敏等:《知识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对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4日
[4]唐斌、尹艷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