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 构建有效课堂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在中学数学中的一条主线,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
  文通过具体的函数概念的教学片段的展现和分析,充分体现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作用、钻研教材、关注主体等在优化课堂、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构建有效课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概念教学;主动思考;有效课堂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函数思想作为基本的数学思想,贯穿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从函数概念的重要性的角度重视此概念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实施对函数概念的教学?笔者于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在此谈谈心得.
  创设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问题1: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函数”,请你举几个函数的例子.
  在学生所列举例子都是解析式的情况下,教师可继续发问:
  问题2:函数关系都是可以用解析式表示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不仅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达到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的目的;同时从中创设的问题2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函数概念,把握内涵. 教师根据所举例子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列举分别用解析式、图象法、列表法表示函数的对应关系,为下一步用集合语言来描述函数作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确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问题3: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从490米的高空下落,下落的距离y(m)与下落时间x(s)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
  教师:你能得出物体下落5秒、10秒、20秒时下落的距离吗?其中时间x的变化范围是什么?物体下落的距离y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学生:物体下落时间x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x0≤x≤10},下落的距离y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y0≤y≤490}.
  教师:A与B之间有关系吗?
  学生: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对应关系.
  教师:对!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时间x按照对应关系y=4.9x2,在数集B中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下落距离y和它对应?
  学生:是!
  问题4:估计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依据. 从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得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人口数据资料如表所示. 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人口数单位:百万
  教师:年份的变化范围是多少?人口数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
  问题5:如图1为某市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图1
  教师:时间t与气温θ的关系是否和前两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似? 如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
  ……
  设计意图:在这里精选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三个实际问题,通过集合的观点直接引出函数的定义,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主动观察、思考的条件和空间,充分体现运用教材的新课程理念.对于这三个问题,教师主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不仅让学生分别体会到了用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图象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初步感知了函、数中蕴涵着集合与对应关系的属性,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提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合作交流
  教师:以上三个实例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
  学生活动:先自主探究,再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可看出其不同点是:问题3是用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4是用表格刻划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5是用图象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2:其共同点是:
  (1)两个集合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2)对于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
  教师:这位同学归纳得准确不准确呢?我们先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6:下面四个图象表示的对应关系有没有和上述三个问题不同的?
  学生3:应该是A吧,因为我发现两个不同的x对应了相同的y.
  学生4:不对,问题5中就有两个不同的x对应了相同的y,我觉得应该是B,一个x只能对应一个y,上述三个实例都有这个特点.
  ……
  设计意图:能否归纳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学生能否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的关键. 在这里,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先自主探究,再分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情境,既有效地化解了学习的难点,又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特别是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予以纠正,而是巧妙地出示问题6,让学生从图象中自己发现错误. 这样的处理,不但使学生深化了对函数概念中的集合与对应关系的理解,真正成为知识的意义建构者,而且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从而丰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延伸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归纳
  教师:在三个实例中,大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分别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中一个变量都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你能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呢?
  笔者首先让学生尝试归纳,然后师生共同概括.
  学生: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
  y=f(x),x∈A.
  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叫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 集合{f(x)x∈A}叫函数y=f(x)的值域.
  教师:在函数的定义中有哪几个要点?
  学生:在函数的定义中有下面三个要点:
  (1)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对应;
  (2)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 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3)值域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唯一确定.
  设计意图:从三个问题中引申、抽象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定义,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会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先鼓励学生尝试,再由师生共同完成. 这个活动过程看似平淡,实际上体现了教师注重让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概括过程,重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的现代教学理念.
  反思整堂课,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首先是教师扮演着组织、引导和与学生合作的角色,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不但激发了学习主体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行为,构建了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其次是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紧紧围绕函数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描述函数的定义和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经历了函数概念形成的四个阶段:感知认识阶段、分析本质属性阶段、概括形成定义阶段、应用与强化阶段,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对函数概念和本质的意义建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几个教学案例的展示、分析、随感、改进,展现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解题时的策略调整、变式探究和本质揭示,挖掘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地消化吸收,使得例题的教育教学价值实现最大化.  关键词:例题教学;策略;变式;本质;教学价值  高三数学课,以复习课为主,在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下,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知识和方法都需要通过一定量的题目进行有效训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期刊
摘 要: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发现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获得更多的数学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把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学习环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教学环节;学法指导;数学基础;运用技能  数学学科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最广,和现实密不可分的学科,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他
期刊
摘 要: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而顺势产生的. 本文以《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为案例,浅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空间向量;教学设计;教学感悟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学习总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2009年全国高考卷I的一道向量高考试题联想到解决向量问题的常规通俗的解决方法即代数法和几何法,挖掘和探索高考试题的解决途径,探讨向量问题的一题多解和变式训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向量;变式;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题目,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认真挖掘题目的丰富内涵和背景,通过对一个有价值的基本问题
期刊
摘 要:笔者对于一次试卷讲评课的作了新的尝试,遴选部分学生,通过指导其评阅试卷、总结错误和经验,让学生对试卷进行讲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此次新尝试进行了思考和小结,探讨了用发挥榜样作用与自我归纳和反思这两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优越性. 其中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教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高要求.  关键词:轻负高效;
期刊
摘 要:数列问题是历年来高考和各级数学竞赛命题的热门课题之一,它既具有函数特征,又能构成独特的递推关系. 在中学阶段,周期数列问题的一般解法是列举前有限项观察其周期性,再利用其周期求解,显然,列举前有限项的方法只能解决一些最小正周期不大的数列问题,对于最小正周期较大的数列我们就不易解决了,而且,由数列有限项得出它是周期数列的结论也缺乏科学证明,因此有必要对数列中的周期类型做一些探讨,从而解决相关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教学愈来愈显得重要,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求一类最值简捷方便.  关键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求最值;数形结合;简捷方便  《中学数学杂志》2010年第6期第62页例3:求+的最小值.该题原解答中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的,当0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一个以椭圆为背景的问题出发,对“巧合”的数据进行探究,挖掘出一般性的结论,并寻根究源,探求与某些考题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深化对数学解题思维方式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体现解题反思的重要性。  关键词:椭圆;定值;反思;抽象
期刊
摘 要:与两定圆相切的动圆圆心轨迹涉及问题复杂,需要构建技术环境以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在详解问题情境的画板构造后,分情况进行详细探究,并得出结论:当动圆与两定圆同时内切或外切时,圆心轨迹为长轴长(或实轴长)为半径之差的椭圆(或双曲线);当动圆与一定圆外切一定圆内切时,圆心轨迹为长轴长(或实轴长)为半径之和的椭圆(或双曲线). 而应用技术在帮助学生认知的同时,也为数学课堂转型提供了一重要方向.
期刊
摘 要: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如何提高我们高中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本文通过对一类代数综合题的归纳,让学生体会如何突破思维障碍,解决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了解归纳意识对数学思维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关键词:思维能力;归纳;代数题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本质和内部的规律. 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高中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归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