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須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一、从生活中来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是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理解和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问题
有些数学内容非常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些知识的源头来自生活,所以,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问题.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 让两名学生面对面站在教室的两头,教师告诉学生这叫“相对”. “出发!”教师一声令下,两名学生开始相向而行,并很快碰在一起. 教师告诉学生这叫做“相向而行”,碰在一起叫“相遇”. 然后再让两名同学背对背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教师又告诉大家这叫做“反向而行”. 最后,让两名同学面向同一方向,一名同学在前面走,另一名同学在后面快速追上前面的同学,教师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追击问题”. 这样,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加深了对行程问题一些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地创设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去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带领学生到交通路口去调查各种车辆通过的情况. 开始,教师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在1分钟之内统计出各种车辆的通过情况. 在统计过程中,学生发现,由于各种车辆数量多,运行快,很难记录下来.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统计既准确又迅速呢?”经过反复讨论,学生发现了许多种记录方法,他们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记录方法最简单. 于是他们几个人一组,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教师又要求把记录结果整理出来,然而记录的资料没有条理,不便于观察. “怎么办呢?”同学们又开始讨论,很快发现了把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或者画成条形图,比较直观,这样他们又发现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的情境中发现并掌握了统计的方法,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到生活中去
现实生活又是数学的归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1. 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它们与数学有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意识地去解释这些生活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增加对数学价值的了解.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教师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这两个性质的实际用途. 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这些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推拉门、电动伸缩门等,这些都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的,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2.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到生活中去,就是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完“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之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新建的圆形花坛前,告诉他们:“学校准备在花坛的围墙四周和上面铺上瓷砖,并在花坛的里面填满土. 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学生们一致回答:“愿意!”同学们个个情绪激昂,跃跃欲试. 可有的学生突然提出问题:“老师,怎么算?”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测绳、卷尺等测量工具提供给学生,“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好吗?”“好!”各小组同学经过短暂讨论,开始进行实际测量. 最后,各小组根据测量的结果,很快算出了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填土的方数.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我们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 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来源,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数学化;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一、从生活中来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是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理解和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问题
有些数学内容非常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些知识的源头来自生活,所以,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问题.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 让两名学生面对面站在教室的两头,教师告诉学生这叫“相对”. “出发!”教师一声令下,两名学生开始相向而行,并很快碰在一起. 教师告诉学生这叫做“相向而行”,碰在一起叫“相遇”. 然后再让两名同学背对背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教师又告诉大家这叫做“反向而行”. 最后,让两名同学面向同一方向,一名同学在前面走,另一名同学在后面快速追上前面的同学,教师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追击问题”. 这样,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加深了对行程问题一些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地创设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去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带领学生到交通路口去调查各种车辆通过的情况. 开始,教师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在1分钟之内统计出各种车辆的通过情况. 在统计过程中,学生发现,由于各种车辆数量多,运行快,很难记录下来.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统计既准确又迅速呢?”经过反复讨论,学生发现了许多种记录方法,他们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记录方法最简单. 于是他们几个人一组,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教师又要求把记录结果整理出来,然而记录的资料没有条理,不便于观察. “怎么办呢?”同学们又开始讨论,很快发现了把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或者画成条形图,比较直观,这样他们又发现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的情境中发现并掌握了统计的方法,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到生活中去
现实生活又是数学的归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1. 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它们与数学有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意识地去解释这些生活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增加对数学价值的了解.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教师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这两个性质的实际用途. 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这些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推拉门、电动伸缩门等,这些都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的,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2.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到生活中去,就是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完“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之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新建的圆形花坛前,告诉他们:“学校准备在花坛的围墙四周和上面铺上瓷砖,并在花坛的里面填满土. 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学生们一致回答:“愿意!”同学们个个情绪激昂,跃跃欲试. 可有的学生突然提出问题:“老师,怎么算?”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测绳、卷尺等测量工具提供给学生,“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好吗?”“好!”各小组同学经过短暂讨论,开始进行实际测量. 最后,各小组根据测量的结果,很快算出了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填土的方数.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我们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 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来源,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数学化;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