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化学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开放化学课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发出熠熠生辉的火花,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化学教师,我努力探讨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绽放“个性”花朵的沃野。开展探究性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展示自我中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使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使学生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一是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二是截然相反,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将实验现象填入附表。
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同时他们又做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一氧化碳燃烧的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燃烧所生成的气体能使小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了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上述问题二的答案也清楚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相互转化关系。在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得积极,学得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科学知识与观点、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不仅爱看教师演示实验,更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或易得的材料,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第七单元课题3中“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而如果教师事先做好实验学生观察,又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探究程序如下:
2.1提出问题: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2.2猜想与假设: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②铁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2.3实验探究:设计以下3个实验:①在干燥的玻璃瓶内放入少许生石灰,再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加盖密封;②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冷开水(室温)至浸没铁钉,再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③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冷开水少许,保持铁钉的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2.4观察记录:以上装置放置数日,每天进行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2.5解释与结论:实验①和②中的铁钉均未生锈,只有实验③中的铁钉生了锈。这说明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是铁生锈的原因,即猜想与假设③成立。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不仅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了探究能力,而且也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从而对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在实验习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实验习题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常用手段,它可极大地诱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实验室里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中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酒精,区别它们的方法有很多,请你找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该题抓住了中学生好胜、要强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方法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于是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动用所有的物理、化学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思。最后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1)打开瓶盖闻气味(2)测量两种液体的密度(3)取少许液体点燃看能否燃烧(4)取少许加入白色硫酸铜粉末看白色粉末能否变蓝(5)蘸少许液体擦在皮肤上。学生设计问题就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然后我又引导每位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在探究实验,他们真正掌握了水和酒精的性质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区别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景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之一。
如:讲“酸碱指示剂”时,事先在纸上用酚酞溶液画一朵小花,上课展示给学生时什么也看不到,然后再向纸上喷洒雾状的NaOH溶液,纸上出现了一朵小花,再向变红的小花上喷洒雾状的稀盐酸,红花消失。酚酞遇酸、碱变成什么颜色?是酸、碱溶液中的什么粒子使酚酞变色的?层层引入,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可见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异和不解。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景,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练、去做,让化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舞台。化学实验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形成。
收稿日期:2011-03-26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展示自我中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使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使学生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一是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二是截然相反,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将实验现象填入附表。
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同时他们又做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一氧化碳燃烧的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燃烧所生成的气体能使小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了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上述问题二的答案也清楚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相互转化关系。在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得积极,学得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科学知识与观点、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不仅爱看教师演示实验,更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或易得的材料,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第七单元课题3中“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而如果教师事先做好实验学生观察,又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探究程序如下:
2.1提出问题: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2.2猜想与假设: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②铁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2.3实验探究:设计以下3个实验:①在干燥的玻璃瓶内放入少许生石灰,再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加盖密封;②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冷开水(室温)至浸没铁钉,再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③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冷开水少许,保持铁钉的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2.4观察记录:以上装置放置数日,每天进行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2.5解释与结论:实验①和②中的铁钉均未生锈,只有实验③中的铁钉生了锈。这说明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是铁生锈的原因,即猜想与假设③成立。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不仅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了探究能力,而且也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从而对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在实验习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实验习题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常用手段,它可极大地诱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实验室里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中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酒精,区别它们的方法有很多,请你找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该题抓住了中学生好胜、要强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方法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于是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动用所有的物理、化学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思。最后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1)打开瓶盖闻气味(2)测量两种液体的密度(3)取少许液体点燃看能否燃烧(4)取少许加入白色硫酸铜粉末看白色粉末能否变蓝(5)蘸少许液体擦在皮肤上。学生设计问题就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然后我又引导每位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在探究实验,他们真正掌握了水和酒精的性质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区别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景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之一。
如:讲“酸碱指示剂”时,事先在纸上用酚酞溶液画一朵小花,上课展示给学生时什么也看不到,然后再向纸上喷洒雾状的NaOH溶液,纸上出现了一朵小花,再向变红的小花上喷洒雾状的稀盐酸,红花消失。酚酞遇酸、碱变成什么颜色?是酸、碱溶液中的什么粒子使酚酞变色的?层层引入,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可见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异和不解。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景,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练、去做,让化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舞台。化学实验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形成。
收稿日期:201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