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与养生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世人以为是一种修炼,一种功夫,一种人生美的追求。北京社科院王玲认为“饮茶亦有道,是指饮茶过程中贯彻的一种精神,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
  
  一、前言
  四年前,本人曾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文化丛书》中出了一本《茶馆与茶艺》的专著。(ISBN978-7-109-11370-1)其中第六章论述了我对中国茶道与茶艺的认识。今天,在这个论坛上,将在已有论述基础上,略加延伸,就茶道及其与人之间养生的关系,作一抛砖引玉之阐述,以求教同行先进。
  二、“道”与“茶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本体、规律及原理。“道”,作为名词,视为方向、道路,为一个人或团体运行之所遵循,如行为规范、处事方法、运行程序,运动规律均可称为“道”。简而言之,在中国,各学派把自认为最应崇奉、遵循的理想模式称之为“道”。所以,技术、方法、艺能可称为“道”;思想体系、学说理论也可称为“道”。
  而“茶道”一词,首见于唐封演著《封氏闻见录》和陆羽至交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 ……
  再饮清我神, ……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诗僧故去已近一千三百年,但“茶道”为何久盛不衰?因为“茶道”不仅是一种方法或艺能,还被世人以为是一种修炼,一种功夫,一种人生美的追求。北京社科院王玲认为“饮茶亦有道,是指饮茶过程中贯彻的一种精神。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
  我个人以为,基于儒家的治世理想,依于佛家的淡泊情怀,洋溢道家的浪漫色彩,并以茶为载体,在整个行茶中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至善、唯美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中国茶道。 茶道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高雅礼仪和养生需求。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明景泰(代宗1449~1457)年间,由日僧村田珠光(1422~1502)在日推行“点茶法” 而奠定日本茶道基础,后来他的门人宗陈、宗悟、绍鸥以及绍鸥弟子千宗易(利休)等人将其继承和创新,形成日本式的茶礼仪和国粹。而“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规”也并非千利休首创。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在《禅与茶》中之考证:有名的日本“茶道四规”,源自宋代僧人刘元甫在湖北黄梅五祖山开设的茶禅道场。刘元甫乃中国禅宗杨歧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黄梅五祖山法演为同门,他以成都著名的大慈寺“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以“松涛庵”命名的茶禅道场,并确立了“和静清寂”的茶道宗旨,以此制订了《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规章”和“四谛义章”为后世抄录为《茶道经》。这一中国佛门典藉,被日本南浦绍明带回日本,在寺庙中广泛传布。到了千利休(1523~1591)手中,他将“静”改为“敬”,成为日本“茶道四规”,完整地被保留和传承下来,并得到弘扬光大。
  三、“茶道”何以养生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段文前缀见了东汉《神农本草经》。虽然至今人们对神农是否有其人仍存怀疑,但对神农所代表的三苗九黎等发明农耕文化的部落是无容置疑的。他们不仅在长江上游开启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并且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且被茶圣陆羽和历代中医药学家所肯定。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随着我国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茶的保健养生作用再次获得重视。
  应当说,在煮水,烹茶和品饮的整个过程中,人们从其中得到的不仅有茶所赋予人们清热、止渴、提神、益思的生理作用;其调节人体代谢功能,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疾病和振奋人的精神,尤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防癌抗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晚唐诗人刘贞亮著名的《饮茶十德》以及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均赞茶之养生功效“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显然这不仅是指茶可包医百病,而且是指其强身壮体,清除毒素,增强人体免疫之功能。
  现代茶的养生学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茶叶中以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为中心的多种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已知茶中500余种成分存在,并大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事实。
  2.利用动物和临床试验,验证了茶及其提取物的主要保健功能和抗肿瘤抗突变作用;抗衰老及美容作用;抗疲劳抗辐射及消除重金属毒害作用;对有害微生物抑制作用;人体代谢及免疫调节作用等。
  3.在中医药及预防医学领域发明了以茶为原料数以千计的方剂和保健配方;并在汤剂基础上发展了膏、丹、丸、散、冲剂、含漱、熏蒸、滴入、擦涂、外敷等保健品。并向茶餐、茶食品、茶日用护肤、坚齿、美容用品方向延伸。
  4.茶作为保健饮料迅速向世界扩散普及。中国茶被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十六世纪开始,茶传入欧洲、美洲和世界各地,今天全世界70亿人口中,经常饮茶者达到50亿,在英伦三岛,茶首先被定为“国饮”,每人年饮茶两公斤以上;在美国,茶与美国独立紧密相关,政党也以命为“Tea”为荣,甚至美国食品与卫生部把“绿茶”作为国民健康食品首选。20世纪初该国药学家J.masenar就在<药>期刊上载文称:“茶有恢复元气之效果,儿茶素有减少细胞组织损耗之性质。茶无不良后果,茶之作用犹如整理一紊乱之房屋,使之有秩序!”
  5.饮茶频率及量的多少与养生关系密切。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张天福以百岁高龄而梅开二度的事实告诉我们,饮茶必须有量的保证,他的饮茶量每日100杯以上(2000~3000ml)。美国Peters及其团队对饮茶流行病学进行研究,经对806名男子调控其儿茶素饮用量,发现饮茶量与缺血性心脏病呈高度负相关,而每天多饮3杯茶可使心肌梗死发病率降低11%。日本静冈药科大学富田勋教授对日本静冈县75个村镇胃癌发生率调查发现,经常饮茶的金谷町川根町产茶区比伊豆半岛(渔港及观光地)胃癌发生率减少65%以上。
  如何以茶养生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清代以前,记载茶叶的500余种历史古籍中,从不同角度介绍茶叶养生功效的著作近90余种,如陆羽《茶经》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更为明白地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也。”
  
  参考文献
  1.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刘勤晋著.《茶馆与茶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陈椽.《茶药学》.上海展望出版社(1998).
  4.(唐)陆羽撰。沈冬梅校注《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朱永兴,王岳飞编著。《茶医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在凤庆,有山的地方就有茶园。在绵延不绝的茶山上,层层叠叠的茶树装点其中,形成一道道绿色的纹理,而忙碌的采茶人点缀其中,为起伏的茶山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凤庆县,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这里山青水秀,风情万种。有首采茶歌赞道:“凤庆茶叶万年青,满山茶树数不清;纵有黄金千万两,难买茶叶万年青;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春茶尖尖叶儿翠,绿得人心也发芽……”  凤庆县气候温
期刊
最近,身边有很多朋友问我,说中国的名茶众多,你最喜欢哪一种。我想了很久,喜欢的名茶还真不少,比如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等,但我更偏爱我家乡的名茶—太平猴魁。  第一次认识太平猴魁是大学的品茶课,当老师带着猴魁的样品展示在审评台的时候,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的形态特别,像一把剑客手中的利剑,看上去坚韧不屈。而一旦将它冲泡在杯中,清香四溢,口味醇厚,品后口留余香。另外,老师还
期刊
我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有关武夷山的那些茶旅片段,从此被定格成我人生的珍藏,交织成生活的一幅幅篇章,而篇章多了便成书,待白发苍苍时慢慢品味追忆。    [ 前奏 ]  忆当年  过了二十多年安逸的生活,总向往着走出自己的围城。总觉得城内的空间有限美好,城外的世界无限灿烂。近些年东奔西走,细细数来倒也去了不少茶山(茶区)以及茶叶嗜好地:杭州龙井村和梅家坞、湖州长兴、南京、黄山、安溪、潮州凤凰山
期刊
人世如同一幕大剧,茶香袅袅里,芸芸众生逍遥度日,那一座座茶楼,便是小小舞台,上演的清雅,从容,淡然的短章。  云南出好茶,云南人更热衷喝茶,聚居境内的26个民族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和习俗来品饮、享受着这大自然的甘霖。“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喝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且在于它能使人把心放在闲处,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一点清纯之灵气,使人能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品出无穷的清新和趣味。当
期刊
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语言是由紫砂特定的材质、工具、技法、表现内容和欣赏习惯、审美取向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征。    何为紫砂陶刻的语言?古人云: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语言是由紫砂特定的材质、工具、技法、表现内容和欣赏习惯、审美取向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征。紫砂陶刻是一般人不易介入
期刊
当时光遇上艺术那一刻,一切生动而隽永。    这个安静的初冬,漫步在北京的798艺术区里,目光所及,有包豪斯风格的高大厂房,有属于过去时代的标语,夹杂着当代艺术的涂鸦之作。路边的露天咖啡馆里,不断飘出沁人心脾的咖啡香,而蓝调音乐划过洒满阳光的午后,令人怀旧又无限慵懒。此时此刻,你可知道,如我般行色匆匆的人们,究竟为何而来,看到的,又是怎样一些动人心魂的镜头?    梅雅古瓷屋:老瓷片拓出的时光  
期刊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
期刊
在肯尼亚人的生活中,茶是不可缺少的事物。目前,它是世界第四大、非洲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茶出口国,茶叶出口如今已占肯尼亚外汇创收行业的首位。    制茶多年,早就知道肯尼亚拥有品质优良的茶叶,只是一直无缘去当地茶区走一走。这次,实在因友人一再邀约,我才踏出国门,来到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见闻了当地茶业的一些情况,收获颇多。  2011年8月5日,我们一行人到达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
期刊
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茶节11月25日在福建武夷山开幕,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协会等团体及百余家台湾茶企业莅会交流,觅合作商机。  本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台办、农业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18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南平市人民政府承办。迄今为止,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5届;从2010年起,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永久“落户”武夷山。  出席开幕式的国台办常务
期刊
“早茶一杯,精神百倍”;“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从这些茶谚中便可知道陕南人对茶叶养生保健作用的重视了。    陕南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陕南的汉中和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该地区人主食是大米,主要栽种水稻,盛产桔子、茶叶。  陕南人爱饮茶,爱到须臾不可或缺的地步。他们常将“茶”、“饭”连在一起说:待客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