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肯尼亚人的生活中,茶是不可缺少的事物。目前,它是世界第四大、非洲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茶出口国,茶叶出口如今已占肯尼亚外汇创收行业的首位。
制茶多年,早就知道肯尼亚拥有品质优良的茶叶,只是一直无缘去当地茶区走一走。这次,实在因友人一再邀约,我才踏出国门,来到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见闻了当地茶业的一些情况,收获颇多。
2011年8月5日,我们一行人到达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情。内罗毕地处高原,海拔1525米,是一个因铁路而诞生的城市,几百年前,英国人为了修建从这里到乌干达的铁路,而建造了这个城市,也因此,肯尼亚曾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宣布独立,信奉生而自由精神的肯尼亚人,终于翻过了充满阴霾的一页。如今行走在内罗毕市内,到处可见商业设施林立,也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环境,使内罗毕被称为“阳光下的绿城”,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居中心部也均设在此。
在肯尼亚人的生活中,茶是不可缺少的事物。目前,它是世界第四大、非洲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茶出口国,茶叶出口如今已占肯尼亚外汇创收行业的首位。肯尼亚人主要饮红碎茶,冲泡红茶时加糖的习惯也很普遍。过去在肯尼亚,只有上流社会才能喝到茶,而现在一般平民也有条件喝茶了,在大饭店和一些主要街道中,能看到提供饮茶的场所。由于过去时代的影响,在内罗毕,喝下午茶仍是当地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如果有人因一场美妙的下午茶而迟到,请一定不要责备他,因为在这里,生命的第一要义就隐藏在慢节奏的生活理念里。这个位于赤道的花园城市,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气质。
其实,肯尼亚从1903年才开始种茶,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东非小国,在短短80多年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几天的时间,我在先后参观了内罗毕市郊的肯瑞其欧茶厂(Kericho)、南地茶厂(Nandi)、凯爱特茶厂,并与KTDA(肯尼亚茶叶发展组织)的负责人交流后,找到了答案。
一、肯尼亚的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据友人介绍,在肯尼亚全国有50多个茶树品种,范围涵盖其国内外,其中还有来自中国的几个品种。仅茶园(Kangaita Tea farm)就有26个茶树品种,目前正大力推广紫叶种。而这种紫叶种,在肯尼亚已经过25年的试验,效果良好。
二、制茶机械化程度高。由于肯尼亚的茶类单一、产量多,所以其所产红碎茶的制作过程,已达到每个工序都有相应的设备,实现了全程连续化。在肯尼亚的大型茶厂,从萎调到揉切到发酵再到烘干、分筛最后装包,基本都能做到连续,而且制茶机具都大型而单一,是专制红茶的设备。
三、因地制宜的茶园管理。由于肯尼亚茶园的地势平缓无梯层,而且土质肥沃,这里茶园的茶树都已生长封行了,茶园一年只需施肥一次,因无法开挖施肥,只能是进行撒施。茶树修剪采用机修成平面,茶树更新则用重剪,离地大约40公分时,即剪去绿叶层,剪后几乎看不到绿叶。有的茶树行距较宽,更新则直接在茶行之间种上新种,如紫叶种。
四、鲜叶运输的科学性。在肯尼亚的茶园茶厂,都备有专用车和专用袋,来保证运输过程中的鲜叶质量,一般说来,一个标准专用袋能装15公斤左右的茶叶。
五、重视萎调、揉捻和发酵的生产过程。在肯尼亚,一般用室内萎调槽,而一条萎凋槽约有60㎡,可装鲜叶750公斤。一个茶厂有二十多条萎凋槽,萎调过程无翻拌,同时风机功率大,因为红茶萎调程度可以有重、中、轻三种,都在允许范围内,这也是因茶制宜的一种萎调方法,从而保证下一工序能够顺利进行。揉捻过程中,由于茶类的特殊要求不同,所以都用揉滚切机,以保证能“承前启后”完成揉切工作。在肯瑞其欧茶厂,我还见到了大型的920揉捻机,所不同的是揉桶上半部开口成漏斗状,以便输送带送来的萎调叶进叶,揉盘棱骨宽约6cm,运转时,有的是揉盘转而非揉桶转,这一切都以适应连续化生产而定。揉切后的鲜叶被放置在输送带上(也是发酵床),输送带下则有加温装置,保证达到茶叶发酵所需的温度,以确保按时完成发酵。这个全程大约2~3小时,这种装置科学而细心。
六、实用的茶树育苗法。在肯尼亚,有专用来育苗母的本园,一般都是短穗扦插、搭棚遮荫,棚下还用塑料膜覆盖。所不同的是每枝苗都被扦插在一个塑料袋里,袋高约20cm,袋直径约7cm,类似国内的轻基质茶叶穴盘,以及用于种植花木的塑料盆,但肯尼亚的这种育苗袋,更小更轻更有实用价值。在当地情况下,茶苗前四个月遮荫,后四个月不遮荫(练苗),八个月后即可种植在茶园,这一点对我们国内的同行来说,特别有参考意义。
在我们参观茶园的途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内罗毕到郊外,到处都看到各式各样的花木,被用来当做篱笆,一些地方即使已有实体围墙,墙外也还要种些花木当篱笆。而在茶厂、茶园和茶叶研究机构,则用茶树来当篱笆,高达2米、甚至4米多高的茶树,从下到上围得“密不透风”,不但使身为茶人的我,无形中产生一种“亲切感”,也从中了解到,此茶种的性状优越,是极理想的经济品种。
其实,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纬度等各方面的原因,肯尼亚主产的只有一种红茶,而且是分级红茶,其国内所有制茶设备都为该茶类“量身订制”,它的茶叶种类,远不及中国丰富。另外,尽管肯尼亚有许多茶树品种,但一般人真不知哪一种最适制红茶。这里有很多都是大叶种,茸毛多,我们看惯了国内的各种(类)红茶,再见到肯尼亚当地的粗大芽叶,真不知若不切碎它,其产品该归哪个等级才好。
对我而言,这次肯尼亚之行虽然是个意外,不过是走马观花的一览,却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如何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如何将危机感化成动力,以竞争推动进步?如何迎接未来世界茶产业的新局面?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又该如何去续写?种种思想萦绕在我心头,使我深深感到:中国新一代茶人的使命,是打造一个真正全球化的产业。
(作者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福建省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所长)
制茶多年,早就知道肯尼亚拥有品质优良的茶叶,只是一直无缘去当地茶区走一走。这次,实在因友人一再邀约,我才踏出国门,来到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见闻了当地茶业的一些情况,收获颇多。
2011年8月5日,我们一行人到达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情。内罗毕地处高原,海拔1525米,是一个因铁路而诞生的城市,几百年前,英国人为了修建从这里到乌干达的铁路,而建造了这个城市,也因此,肯尼亚曾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宣布独立,信奉生而自由精神的肯尼亚人,终于翻过了充满阴霾的一页。如今行走在内罗毕市内,到处可见商业设施林立,也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环境,使内罗毕被称为“阳光下的绿城”,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居中心部也均设在此。
在肯尼亚人的生活中,茶是不可缺少的事物。目前,它是世界第四大、非洲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茶出口国,茶叶出口如今已占肯尼亚外汇创收行业的首位。肯尼亚人主要饮红碎茶,冲泡红茶时加糖的习惯也很普遍。过去在肯尼亚,只有上流社会才能喝到茶,而现在一般平民也有条件喝茶了,在大饭店和一些主要街道中,能看到提供饮茶的场所。由于过去时代的影响,在内罗毕,喝下午茶仍是当地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如果有人因一场美妙的下午茶而迟到,请一定不要责备他,因为在这里,生命的第一要义就隐藏在慢节奏的生活理念里。这个位于赤道的花园城市,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气质。
其实,肯尼亚从1903年才开始种茶,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东非小国,在短短80多年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几天的时间,我在先后参观了内罗毕市郊的肯瑞其欧茶厂(Kericho)、南地茶厂(Nandi)、凯爱特茶厂,并与KTDA(肯尼亚茶叶发展组织)的负责人交流后,找到了答案。
一、肯尼亚的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据友人介绍,在肯尼亚全国有50多个茶树品种,范围涵盖其国内外,其中还有来自中国的几个品种。仅茶园(Kangaita Tea farm)就有26个茶树品种,目前正大力推广紫叶种。而这种紫叶种,在肯尼亚已经过25年的试验,效果良好。
二、制茶机械化程度高。由于肯尼亚的茶类单一、产量多,所以其所产红碎茶的制作过程,已达到每个工序都有相应的设备,实现了全程连续化。在肯尼亚的大型茶厂,从萎调到揉切到发酵再到烘干、分筛最后装包,基本都能做到连续,而且制茶机具都大型而单一,是专制红茶的设备。
三、因地制宜的茶园管理。由于肯尼亚茶园的地势平缓无梯层,而且土质肥沃,这里茶园的茶树都已生长封行了,茶园一年只需施肥一次,因无法开挖施肥,只能是进行撒施。茶树修剪采用机修成平面,茶树更新则用重剪,离地大约40公分时,即剪去绿叶层,剪后几乎看不到绿叶。有的茶树行距较宽,更新则直接在茶行之间种上新种,如紫叶种。
四、鲜叶运输的科学性。在肯尼亚的茶园茶厂,都备有专用车和专用袋,来保证运输过程中的鲜叶质量,一般说来,一个标准专用袋能装15公斤左右的茶叶。
五、重视萎调、揉捻和发酵的生产过程。在肯尼亚,一般用室内萎调槽,而一条萎凋槽约有60㎡,可装鲜叶750公斤。一个茶厂有二十多条萎凋槽,萎调过程无翻拌,同时风机功率大,因为红茶萎调程度可以有重、中、轻三种,都在允许范围内,这也是因茶制宜的一种萎调方法,从而保证下一工序能够顺利进行。揉捻过程中,由于茶类的特殊要求不同,所以都用揉滚切机,以保证能“承前启后”完成揉切工作。在肯瑞其欧茶厂,我还见到了大型的920揉捻机,所不同的是揉桶上半部开口成漏斗状,以便输送带送来的萎调叶进叶,揉盘棱骨宽约6cm,运转时,有的是揉盘转而非揉桶转,这一切都以适应连续化生产而定。揉切后的鲜叶被放置在输送带上(也是发酵床),输送带下则有加温装置,保证达到茶叶发酵所需的温度,以确保按时完成发酵。这个全程大约2~3小时,这种装置科学而细心。
六、实用的茶树育苗法。在肯尼亚,有专用来育苗母的本园,一般都是短穗扦插、搭棚遮荫,棚下还用塑料膜覆盖。所不同的是每枝苗都被扦插在一个塑料袋里,袋高约20cm,袋直径约7cm,类似国内的轻基质茶叶穴盘,以及用于种植花木的塑料盆,但肯尼亚的这种育苗袋,更小更轻更有实用价值。在当地情况下,茶苗前四个月遮荫,后四个月不遮荫(练苗),八个月后即可种植在茶园,这一点对我们国内的同行来说,特别有参考意义。
在我们参观茶园的途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内罗毕到郊外,到处都看到各式各样的花木,被用来当做篱笆,一些地方即使已有实体围墙,墙外也还要种些花木当篱笆。而在茶厂、茶园和茶叶研究机构,则用茶树来当篱笆,高达2米、甚至4米多高的茶树,从下到上围得“密不透风”,不但使身为茶人的我,无形中产生一种“亲切感”,也从中了解到,此茶种的性状优越,是极理想的经济品种。
其实,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纬度等各方面的原因,肯尼亚主产的只有一种红茶,而且是分级红茶,其国内所有制茶设备都为该茶类“量身订制”,它的茶叶种类,远不及中国丰富。另外,尽管肯尼亚有许多茶树品种,但一般人真不知哪一种最适制红茶。这里有很多都是大叶种,茸毛多,我们看惯了国内的各种(类)红茶,再见到肯尼亚当地的粗大芽叶,真不知若不切碎它,其产品该归哪个等级才好。
对我而言,这次肯尼亚之行虽然是个意外,不过是走马观花的一览,却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如何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如何将危机感化成动力,以竞争推动进步?如何迎接未来世界茶产业的新局面?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又该如何去续写?种种思想萦绕在我心头,使我深深感到:中国新一代茶人的使命,是打造一个真正全球化的产业。
(作者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福建省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