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传奇

来源 :世界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究竟是谁发明了汽车,问题一经提出很多人都会回答亨利·福特,因为他使普通人拥有汽车的梦想成为可能。早在19世纪末,当众多美国和欧洲实验者们在努力发明汽车的时候,亨利·福特召告天下:“我要制造一辆适合大众的汽车,价格低廉,谁都买得起。”也正是因为亨利·福特的远见卓识促成了福特汽车公司的诞生。
  
  冲出一匹黑马
  
  钢铁、石油和交通的发展无疑为亨利·福特和早期福特汽车公司的起步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864年平炉炼钢法问世,现代钢铁时代拉开序幕。1865年,石油部门在阿勒格尼河河谷铺设了一个庞大的输油管网络的第一段输油管路,这个网络最终将为7500万辆汽车提供燃油。1869年,铁轨贯穿整个美国大陆。
  1896年6月4日,亨利·福特将他的第一辆汽车—一辆手推车车架装在4个自行车车轮上的四轮车开上了底特律大街。1901年 10月10日,亨利·福特在一场汽车比赛中战胜了当时的冠军人物亚历山大·温顿。这场胜利给他带来了能够获得资金支持的声誉,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1903年1月15日,第一家福特特许经销商(威廉·休森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圣弗兰西斯科开业。1903年6月16日,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的一间由货车车间改造而成的窄小工厂中宣告成立。其全部财产包括一些工具、机器、计划书、技术说明、蓝图、专利、几个模型和12位投资者筹措的28000美元。公司销售的第一辆汽车被称为当时“市场上最完美的汽车,简单得连一个15岁男孩都会开”。芝加哥的冯尼格博士购买了该车,使得福特公司仅在成立后的一个月便赚到了第一桶金,令眼看着银行存款只剩下223美元的股东们喜出望外。
  1903年至1908年间,年轻的亨利·福特先后担任总工程师、总裁,并展开了一个全面的开发生产计划,狂热地制造了19种车型,车型代号从字母表中的A一直排列到S。1905年公司从底特律麦克大道租赁车间搬到了位于皮盖特和波比安街的一幢更宽敞的建筑内。公司投产后的头15个月,在老货车工厂共生产了1700辆汽车,即早期的A型车。最成功的生产车型或许要算是N型车,小巧、轻便且市场售价仅为500美元。而销量最差的K型车作为福特高端车型的一次尝试则以失败告终,但其确立了福特汽车公司的未来在于生产适合大众市场的低廉价格汽车,同时也使亨利·福特与股东之一的亚历山大·麦克姆森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麦克姆森离开了公司,福特买下足够的股份,控股达58.5%。1906年,底特律银行家约翰·格雷去世之后,亨利·福特继任公司总裁。
  T型车的出现可谓当时汽车工业史上的一匹黑马,1908年10月1日一经推出,便令千百万美国人着迷。其价格也很合理,最初售价仅为850美元。随着设计和生产的不断改进,最终降到了260美元。第一年T型车的产量达到10660辆,创下了汽车行业的记录。到了1921年,T型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56.6%。到1927年夏天T型车停产,共售出1500多万辆,在全世界备受青睐,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工具的象征。1913年底,美国售出的汽车近一半是福特生产的。到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由T型车推广开来的创新还有许多,如转向盘左置使乘客出入方便。T型车第一个将发动机气缸体和曲轴箱做成单一铸件,第一个使用可拿掉的气缸盖以便于检修,第一个大量使用由福特汽车公司自己生产的轻质耐用的钒钢合金。诸如此类的创新和改进,加之亨利·福特生产的T型车所固有的价值,使它在世界加快城市化进程之际成为最佳的个人交通工具。
  
  将传奇进行到底
  
  
  1919年,亨利·福特之子埃德塞尔担任福特公司总裁。1922年收购林肯公司,向高级车领域进军。1932年 2月19日,福特开始在英格兰推出第一款专为欧洲设计的Y型车。1935年,福特公司开创了水星(Mercury)品牌,填补福特品牌和高档林肯品牌间的市场空缺。1941年2月28日在荣格工厂,埃德塞尔驾驶着第一辆福特二战汽车从生产线上驶下。1943年5月26日,埃德塞尔·福特去世,年仅49岁。1943年6月1日,亨利·福特重新担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带领福特公司缔造新的传奇。
  
  雷鸟
  如果不提及拥有惊人公众认知度的小型运动车—福特雷鸟,福特汽车的历史将不完整。在路易斯·克鲁索(Lewis D. Crusoe)的领导下,福特雷鸟诞生于1954年。在福特超前发展理念的指导下,1954年产的雷鸟定名为1955款,并于1954年10月22日在经销商展厅内首次亮相,售价为2695美元。1959年雷鸟出现在赛车跑道上,其后几年内雷鸟为了更适合有孩子的家庭,在设计上相应地做了许多改进。1971年,雷鸟已家喻户晓。情侣型雷鸟配有车载电话、录音机和其它特殊设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雷鸟外型变化很大,其“太空造型”为公司乃至汽车业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1982年雷鸟再次现身全国汽车大赛(NASCAR)赛场,其后继续在全国汽车大赛甲级车赛中赢得了150多场比赛。20世纪末,雷鸟销量持续下降迫使福特宣布在1997款雷鸟之后一段时间内不再推出雷鸟车型。然而,1999年1月3日,福特汽车公司在1999年底特律北美国际汽车展上揭开了一款全新的两座雷鸟概念车的面纱。2000年5月,公司确定将在2002车型年量产这款引起轰动的概念车。如今,雷鸟已独树一帜,销量一直很稳定。
  
  野马
  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肯尼迪总统领导了一个经济繁荣、乐观向上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此刻意识到适合年轻人的低价跑车会有强大的市场需求。福特汽车部总经理德力·艾柯卡极力推出野马的全新概念车。在1964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野马引起了轰动,人们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它的风采。它是自从A型车推出之后,福特再次领略公众对福特车的强烈兴趣。这款轮廓鲜明的四座1965款野马成了美国的“宠儿”。40年来,福特野马已经成为美国风景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它在各年龄层人们的心中依旧魅力不减。
  
  金牛座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经济滑坡,导致石油价格飞涨和汽车销量下降,迫使福特必须尽快制造出一款既省油又标新立异的汽车。欲成为中高档汽车的全球领袖,福特金牛座和水星问世。这两款车型为汽车工业日后的空气动力设计潮流奠定了基础,象征了福特对所有档次车型的新质量要求。金牛座研发时,福特处于亏损额度上下浮动时期。但决策者敢于冒险,并要求每个细节力求完美。相当苛刻的研发标准推迟了金牛座的问世时间。1985年12月26日金牛座一经推出,便迎来了风雨无阻前来购买的人们。1986年该车被评为“年度汽车”,并在1992年至1996年期间雄踞“全美最畅销汽车”的宝座。
  
  经久不衰的偶像
  
  
  1962款野马概念车是第一辆野马,它是一辆发动机中置的两座跑车,命名为野马是为了纪念在二战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北美P51型野马战斗机。它的初次亮相是在1962年10月,赛车手丹·格尼(Dan Gurney)驾驶着它参加了在纽约Watkins Glen举办的美国汽车大奖赛。
  福特将野马首次亮相的舞台选在了1964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全球的观众目睹了汽车革命的来临。野马汽车从生产线下来进到汽车展厅还没来得及喘息,第一天订单便超过了2.2万份,12个月里销量竟达41.7万辆。
  第一辆正规生产的野马是一辆Wimbledon白色活顶汽车,装备V8发动机,于1964年3月9日下线。在加拿大的一次促销巡展中,纽芬兰圣约翰的一位福特经销商将这辆车“阴差阳错”地卖给了东方省际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斯坦利·塔克(Stanley Tucker)上尉,结果导致福特在1966年以第1000001辆野马作为交换,从塔克上尉手中购回了这部汽车。原车现展示于美国密执安州迪尔伯恩市的亨利·福特博物馆中。
  到1966年3月售出了100万辆野马。这些车停放在各车库内,最让福特激动不已的是那些急切地等待领取自己的第一份驾照的人们。他们希望自己的车与众不同,野马可以满足这一要求。1964年1/2型成为以后在发动机盖、内饰、前照灯与扰流板上求变的始祖。历经几十年的锤炼,野马成就了一种偶像级的地位。与欧洲最好的轿车比肩而行,野马很快便成为一个能激发人们好胜心的传奇。
  与野马有关的赛车传奇包括帕内利·琼斯(Parnelli Jones),他曾驾驶一辆野马Boss 302获得1970年美国运动汽车俱乐部穿越美国汽车赛冠军;约翰·福斯 (John Force),他曾是NHRA汽车加速赛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车手,还有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铸就了Shelby GT350和GT500野马汽车公路与赛道的高性能佳绩。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野马的车身型式与发动机的尺寸都发生了变化。到1969年,野马在样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车内更为宽敞和豪华,动力也更为充沛。对于钟情于高性能的车迷来说,1969意味着Mach I、Boss 429与Boss 302。经过70年代与80年代,野马从一个矮壮的性能机器变成了一辆线条简洁、活泼的汽车。1979型野马的设计是对前15年的一个总结,这部分归因于其性能上的根基。在1987年,真正的圆润成为基本的造型特点,采用平齐的前照灯与黑色车身饰条,使前端更为平滑。1994款野马在造型上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动力更加充沛,高性能源自福特特种汽车设计组(SVT)的出色设计,可谓“本色不改”。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福特汽车公司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公司(截至2006年底)。目前,它拥有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福特(Ford)、林肯(Lincoln)、水星(Mercury)、马自达(Mazda)、沃尔沃(Volvo)、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路虎(Land Rover)和捷豹(Jaguar)。此外,还拥有全球最大的信贷企业—福特信贷(Ford Financial),汽车租赁公司Hertz和客户服务品牌Quality Care。传奇的缔造需经百年风雨洗礼,成就一个汽车梦想需要足够勇气与耐力迎接挑战。福特的成功只源于亨利·福特最初的汽车梦想,却让众多汽车制造商在赞叹福特缔造的传奇之余懂得了用心制造才能走得更远的道理。
其他文献
瑞士一直是世界公认的中立国度,所以日内瓦也完全承袭了该国的“处世态度”—中立、客观。对于没有汽车工业的瑞士来说,日内瓦车展最大的特点便是对所有车厂都一视同仁,不带任何种族偏见,也不会给本国汽车工业特殊的照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个欧洲中立小国举行的国际汽车展,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便是—平等、有序。    宝马X5 Vision概念车  对于这次车展,宝马彻底将新兴环保科技进行到底了。在揭开了
期刊
2008年的3月11~14日,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Busworld)在申城上海如期开幕。自从2001年Busworld第一次进入中国,这个由世界客车联盟秘书长、世界客车博览会总经理卢克个人创办的,由上海万耀企龙展览公司负责招商招展的客车博览会,就得到了中国客车企业的诸多重视。  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如今7年时间过去了,中国客车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早已今非昔比。每年一届的上海客
期刊
银石——这个举世闻名的赛道,见证了法拉利“烈马”的疾风之速:莱科宁,稳扎稳打尽显英雄本色;马萨,过关斩将吾乃烈性英豪。法拉利两员虎将抢尽了本土车手汉密尔顿的风光,成为场上焦点。    英国,银石赛道,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20∶00,F1英国大奖赛正赛拉开战幕。汉密尔顿在家乡夺得杆位,英国车迷对小伙子寄予厚望;莱科宁由于排位赛上的失误丧失良机,排第二位发车;阿隆索第三位发车;马萨排第四位;佐藤
期刊
在法国的马尼库尔赛道,法拉利车队包揽冠亚军,打破了法拉利车队连续几站的低迷状态。这个成绩使法拉利车队以及取得冠军的法拉利车手莱科宁提升了信心。法国的马尼库尔赛道在本站比赛之后将退出F1比赛,因此,在马尼库尔赛道上演的F1大战将在F1历史上具有纪念意义。法拉利“双骑”的完美表现,让法拉利车队重现昔日威风。迈凯轮小将汉密尔顿和排位靠后的队友阿隆索虽然也是比赛的焦点人物,但终因运气欠佳,本站比赛只能屈居
期刊
试车、撰文:刘兆才  摄影:冯欣      “跨界(Crossover)”这股世界流行之风在汽车领域的运用方兴未艾。全球同步上市的铃木天语SX4运动休旅车融入这一设计理念,将SUV的运动元素与两厢家轿的舒适性有机融合,让追求潮流的都市一族,在工作之余,尽情挥洒生活的激情。SX4主张畅快无界的休旅新生活,在休旅中体验运动的快意。SX4在JWRC赛事冠军底盘基础上,更是将运动的酣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期刊
2007年6月11日F1加拿大大奖赛上,发生了惨烈的一幕:赛事进行到26圈,宝马车队车手库比卡的赛车在直道高速状态下突然失控,赛车径直撞上了场边的水泥护墙,车身瞬间粉身碎骨,滑过赛道再撞向另一侧的护栏,停在了缓冲区上。万幸的是库比卡居然没什么大碍,仅仅是扭伤右脚踝而已。这不得不让我们惊讶,究竟是怎样的安全技术使其幸存呢?    这不由让我们想到正在进行的C-NCAP测试,试验车辆仅仅以50km/h
期刊
老将温灵格终于迎来了阔别8年之久的杆位,并在队友的配合下,夺得了本赛季的首个分站冠军。正可谓“老骥伏枥”,昔日的世界冠军能否在本赛季重现辉煌……    当地时间6月24日13时15分,2007国际汽联超级跑车锦标赛意大利站比赛在蒙扎赛道拉开战幕。经过2个小时66圈的争夺,喷气机联盟车队的温灵格和沙比驾驶33号阿斯顿—马丁DBR9赛车,由杆位发车最终摘得GT1组桂冠;GT2组冠军被驾驶51号法拉利F
期刊
PK汽车运动车队和All-Inkl.com车队虽然取得第一和第三的成绩,但是两个车队的赛车在赛会的技术核查中未能通过,导致两个车队在本站的成绩表上惨遭除名。我们在享受超级跑车盛宴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赛车竞技的公平性不容小视。    2007年7月8日,国际汽联超级跑车锦标赛德国站在奥舍斯莱本赛道开赛。场上的发车顺序:4-7-33-11-36-2-5-23-1-8-12-22-63-50-51-99
期刊
长安奔奔的最终成绩是大大出乎我们预料的,因为在碰撞现场,除了侧面碰撞车身变形较为明显外,正面100%碰撞乘员舱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形,而正面40%偏置碰撞乘员舱的变形也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其变形程度在外观上甚至并不比蓝瑟严重,但是车内假人身体各部位所采集到的伤害数据却是相当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虽然有很多方面,但是罪魁祸首应该是约束系统与车身的不良匹配。由此,笔者颇有感慨:国内有一些企业,为了迎合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