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兴趣能力 培养核心素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积极取向和激励作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与评价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考试在促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中的作用。
  一、改革语文考试命题理念
  1.加强各类整合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的命题整合可以分为听、说、读、写技能的整合以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加强语文考试命题的整合,才能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这种整合有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这样的题目:“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有些游客却在长城的城墙上刻字,乱扔垃圾。对此,你怎么看?”此外,通过语文考试,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继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这样的题目:“你能将《望洞庭》中描写洞庭湖和湖中的山的诗句画出来吗?”这个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又能借此锻炼学生的美术素养。
  2.尊重学生个性
  在课堂上,我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见解。因此,语文命题改革应与教学改革相适应,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答案多样化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如“请你为短文续写结尾”“说说这篇文章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为什么”之类的题目。
  3.关注个体差异性
  教师命题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些试题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作答要求;有些试题可以允许学生选择其中一题进行回答;还可以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附加题。比如这样的题目:“你还知道哪些包含数字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二、创新语文考试命题形式
  1.适当增加口试内容
  许多教师都习惯笔试,然而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但在传统的笔试中,很难完成对学生这种能力的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能通过口试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增加口语考试的比例,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水平。
  2.考虑平时综合考量
  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平时学习认真且成绩不错的学生,会因紧张等原因导致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但我们往往以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这类大考的成绩对学生下结论,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客观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造成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因此,在评定学生的成绩时,教师应该把平时作业和单元小测验的成绩也纳入考量范围,并将其与大考的成绩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3.重视灵活单项检测
  综合测试能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查,但单项测试也必不可少,两者应当互相补充,交替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综合测试,而忽视单项测试。对语文学习来说,学生的背诵、朗读、演讲等项目可以独立出来,单独进行测试,这不仅有利于增加考查的灵活性,也能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地加强此类项目的练习。
  三、改革语文考试命题内容
  1.运用人文性的语言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传统的语文试题,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命题,让学生感觉严肃有余,人情味不足。因此,命题的改革应体现人文性,流露对学生的温情与关怀,让学生能有一颗平常心从容对待考试,考出真实水平。
  2.加强生活性的运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命题时,也当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熟悉的课本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联系起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真正将书本的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
  3.课内课外相结合
  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内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开拓眼界。同样,语文考试对语文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内知识的考查,而应当课内课外相结合。
  四、丰富语文考试评价体系
  1.丰富评价主体
  过去的语文考试,往往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这不仅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偶尔还会因为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造成评价不及时或不够精细准确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及时改革语文命题考试的评价方法,开放评价过程,做到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改革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对学生而言,这不利于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对教师而言,也带来了一定的教学压力。其实,教学质量不应盲目地被分数左右,而应该利用考试成绩来指引教学方向,提升教学质量。对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即“评价等级 评价语”的形式,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3.采取综合评价
  目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单一的,且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然而,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评价不应如此,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知识、态度、能力的评价,从多层面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评估。
  紧跟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注重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考试命题与评价改革的目标。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许多地方,老套的评价标准依旧阻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不断充实考试评价的内容,完善考试评价改革的理论,才能使考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不论具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学论坛,还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语文公开课、优质课比赛,都频频出现它的身影。“同课异构”就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同一节课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此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点。“同课异构”是衡量教师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以及教学技艺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它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诵与吟贯穿,通过教师的引导,品味诗歌深远的意境,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吟诵规律,提升學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吟诵、背诵《江雪》,理解诗意,认识几个繁体字。  过程与方法:掌握吟诵的平仄规律,能跟随教师学习吟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培养吟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
在中国, 纪晓岚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当然, 纪晓岚之出名, 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清末, 已有纪晓岚的各种逸闻趣事流传, 但自从2000年央视以两年一部的频率播出四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后, 纪晓岚可谓走进了千家万户。当然, 无论《铁齿铜牙纪晓岚》多么好看, 它和民间传奇、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纪晓岚, 都是经过加工、夸张而远离历史的纪晓岚。但是,这些虚构又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建构了一个文化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该阶段中,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这两项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块进行有效结合。如此,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原则  1.注重培养
在我校最近的一次月考中,作文题目是要求以“生活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前有一段提示语:“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可感知,可体味。凝眸生活,我们发现,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考完语文的当晚,改卷的时候,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全年级差不多有大半考生在引用提示语的时候,都把“无时无刻不”写成“无时无刻都”或“无时无刻地”。按理说,引用这句话只管照抄下来即
俗话说:“要牵住倔强的老牛,就要牵住牛鼻子。”说明任何一件事抓住问题的关键很重要。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关注“教什么”,却常常忽略了“为什么教”。是啊,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这是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情,一旦方向错了,不只是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距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相当地危险了。  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真的找对方向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还是看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有一篇作文训练—学习抒情。我给学生布置的是《乡情》。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只是粗略地给学生讲一讲什么是抒情、抒情的方式、间接抒情的种类和方法。但是,学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除了审题有误,就是不能打动人,即不会抒情。  教师不单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
作文教学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但是根据本人调查,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时代特点,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特别是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表现尤为突出。  这项工作令语文教师头痛。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却收效不大。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因为真正的批改“主角”——学生,一直被动地呆坐在“冷板凳”上充当“听众”,所以他们对老师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下面我就以《水调歌头》为例,对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1. 自读解决字词,听读感受意境,默读概括内容,朗读体会意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2. 让学生根据小序的内容猜想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
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明确提出了18个任务群,这些任务群正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而设计的。这无疑更加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也必将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成效。  在这18个学习任务群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我想这是语文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拓展方向,因为受篇幅所限,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