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有一篇作文训练—学习抒情。我给学生布置的是《乡情》。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只是粗略地给学生讲一讲什么是抒情、抒情的方式、间接抒情的种类和方法。但是,学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除了审题有误,就是不能打动人,即不会抒情。
  教师不单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本文旨在探讨学生作文间接抒情的问题。
  一、文不动人,原因何在?
  1.布料不好,档次怎高
  选材就像选择衣服的布料,没有好的布料,有再多的设计理念,做出来的衣服也会感觉没档次。学生不能静下心来选择“接地气”的、能抒发真情实感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是不能打动人的。
  2.间接抒情,理解颇浅
  有不少学生往往先描写景物,叙述事情,最后写一句:啊!我爱我的家乡。这样的作文让人感觉很生硬。也就是说这样的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将情感融于景物、事情之中。
  3.讲解不透,思考不足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直接给出了间接抒情的方法,没有让孩子自己得出答案,而且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没有接触的文章片段。后来,我总结经验,在第二次上同样内容的课时,我将七年级上全部可以借鉴的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七年级下的《回忆鲁迅先生》《土地的誓言》《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中可以借鉴的抒情方法都罗列出来,寻找规律,于是学生对于间接抒情就有了深刻的体会,也产生了很多模仿得比较成功的语句以及段落。
  二、以文为师,方法初探。
  笔者从七年级学生所学习的部分文章中总结了以下几个规律,间接抒情常常是融汇于叙事、写景、说理之中。下面我将从叙事、写景、说理三个方面谈谈间接抒情的方法。
  (一)融情于事,事真情切
  借助叙事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这种抒情是“情”由“事”生、“情有所依”的。在叙事中抒情,可能有时不着痕迹,但在对事件的娓娓道来、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对场景的真实再现中,却能够达到让人泪眼婆娑的效果。下面列举一些课文中融情于事的例子,主要有以下几类。
  1.运用修辞,美化情感
  (1)运用反复,使情感表达更强烈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着,盼望着”重复,表达作者内心对春的期盼与喜爱。两个“了”字重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对春天快要到来时的期盼。
  (2)运用比喻,使情感表达更生动
  “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妻子对于作者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责任感。
  (3)运用排比,使情感表达更具气势
  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对于抒情尤为重要。如: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又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这几句让人觉得端木蕻良对于家乡的热爱无处不在。
  2.罗列事件,情感凸显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段文字凝练地概述了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生涯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作者通过对人物治学状态概括性的描述,以及对事件的紧致罗列,凸显了人物潜心治学的性格特征,从而传达出赞扬和崇敬之情。
  3.拉长回忆,情感漫溢
  比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將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二)融情于景,景美情溢
  “运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可以是触景生情,可以是情景相生,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发掘对景物的深刻感受和独得之见,都要注意情与景的协调和辩证关系。”这里的几种方法跟叙事时有些方法是相似的,之所以罗列出来,是想让学生在阅读观察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规律。
  1.意象罗列,烘托情感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里淡雅的黄花、高洁的白花、热烈而深沉的紫花,渲染了一种蓬勃昂扬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那种积极振作的情感。
  2.运用修辞,美化情感
  (1)运用拟人,使感情表达更灵动
  恰当地运用比拟,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刚睡醒”“张开了眼”“脸红起来了”,使春天在人的眼前一亮,就像一个小孩儿,富有生机与朝气,作者对于春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钻”体现出了小草的活力。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娇媚”一词让人感觉水珠惹人怜。
  《土地的誓言》里面,作者用“她”而不用“它”来指代土地,表达了作者与土地就像孩子与母亲的亲情关系。
  (2)运用比喻,使情感表达更生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很形象。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很逼真。
  “古老的济南,城内是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小水墨画的比喻把濟南的那种雪后淡雅之美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把作者内心对于济南的喜爱也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远远地望去,收割过得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让人充满遐想。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孩子的依恋之情。
  (3)运用排比,使情感表达更具气势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文字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增强了气势,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的整齐句式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悦,读来郎朗上口,使散文的语言有一种诗歌的韵律美。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有比喻,有排比,花的形象,雨的形状,如在目前。
  (4)运用引用,使情感表达更具内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让人感觉到作者在春风中的那种舒适愉悦。
  (5)运用铺陈,使情感表达更加热烈
  运用铺陈,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和讴歌,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以及表达上的激情美。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6)运用对比,突出情感
  “对于一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通过和其他两地的对比,济南的天气状况显而易见。
  (7)欲扬先抑,加深情感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也能让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于长妈妈的感激、怀念、同情,情感强烈,让人印象深刻。
  3.巧妙炼字,细化情感
  (1)运用叠词,使情感表达具有音韵美
  运用叠词表现事物的可爱,增强音韵美,表现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又如:“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运用动词,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致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坐”“躺”“打”“踢”“赛”“捉”,让人感觉到春天时一切都活起来了,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鸣,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夏季的那种“别有一番风情”,万物在夏雨的浇灌下蓬勃地生长,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的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的那种艰辛形象,以及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跃然纸上。
  (3)使用副词,使情感表达更热烈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句子中副词的使用,对于动词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增强了史铁生对于母亲的那种深深的自责、怀念、愧疚、忏悔。
  (4)使用助词,使情感表达更亲切
  老舍式的语气助词让语言变得可爱,让作者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如:“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又如:“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4.妙用句式,情感加分
  运用整齐句式,在散文中与其他句式相配合,造成一种错落之美,读起来郎朗上口,像一首现代诗。
  如:“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整散结合的语言让人读来不乏味,对于抒发感情,渲染气势,无疑是一个妙招。又如:“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再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5.活用人称,情感真挚
  合理使用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得感情表达更加真挚和亲切。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三)融情于理,理简情浓
  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说理,不像议论文中的说理,要用充足的论据进行论证,而是一种带有很强主观感情色彩的判断和结论,它往往是由所叙述和描写的人、事、景物所引發的议论以及在议论中抒情,就是对某个人某个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笔墨不多,却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表达了对邓稼先的赞美。“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表达了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扬。
  当然,以上的方法只是一孔之见,今后我们要通过更多的美文阅读积累写作的方法。
  三、修改作文,成效初见
  在作文修改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考虑一个问题,你跟家乡什么人、物感情最深,什么事情使你最难忘?学生畅所欲言,产生思维碰撞,激发了写作灵感。其次,我将书中的例子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在课上进行总结。学生都深有感触。最后让学生修改作文。学生们的作文因此而有了改观,下面举几个例子。
  【生一】
  原文写怀念家乡的雨,说雨是常客,描绘了家乡的雨很多,家乡的雨的面貌,但就是不能打动读者。经过修改,文章打动了我。下面截取其中的精彩段落。
  段落1:我喜欢闻雨中的泥土的清香的气息,也喜欢雨砸在水面形成的水泡和溅起的小水珠。我也喜欢听雨掉在水面上的乒乒乓乓的声音。(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写对雨的喜爱,同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段落2:如今,我和父母搬到了扬州,这里不论是大雨,还是小雨,打雷的,还是不打雷的,但就是没有家乡的雨好。可能是因为没有屋檐了吧,也可能是没有了泥土特有的香味了吧,也可能是没有了当时吃的那份零食了吧,也有可能是没有了当年的那些玩伴和亲人了吧……我想再次回到家乡,即使是待上几个月我也愿意,我愿用我的一生去等待童年时的那场雨。(运用对比和想象,突出了我对家乡的雨的无比眷恋)
  【生二】
  原文的结构思路比较清晰,写她的东北“三宝”:冰湖中的冰车、油菜花田中的鱼塘、引人发笑的方言。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东北工作,他在寒暑假时会去东北,但由于老家在扬州,所以还要回到扬州来学习。她特别怀念自己在东北的时光。其中第三部分写搞笑的方言,原本只是罗列了一些我们没听过的方言,但是“改文”却选取其中一个方言,融情于事,让读者顿觉新鲜,余味悠长。
  改文:那边的人喜欢将口水说成“哈喇子”,还记得有一次,我睡过午觉起来,表弟便指着我大笑说:“都这么大了还淌‘哈喇子’。”才到东北去的我一脸茫然,当我还在思考那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外婆对我咧开嘴笑着说:“先去洗个脸吧!回来就知道了!”我才出去,迎面吹来一阵风,咦?怎么脸上凉凉的?一摸脸,天!怎么脸上全是水?我摸了下脸,放到鼻子边闻了闻,是那熟悉的奶粉味,好嫌弃自己啊!我就奔到水龙头边,将那脸洗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觉得洗干净了,突然想起那三个字“哈喇子”,原来,那是口水的意思啊!突然明白的我瞬间笑得像个小傻瓜,那里的方言常逗得我哈哈大笑,那段时光是最放松愉悦的。
  【生三】
  有些精彩仿写的段落如下:
  不必说隐藏在花朵里的黄色蜜蜂,不必说河塘里的各种鱼儿,也不必说楼下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到昆虫的母鸡,单是地缝中成群结队的蚂蚁,就有无限奥秘……(模仿鲁迅的文字,让人觉得他十分怀念老家的童年时光)
  我不是王湾,没有“乡书何处达”的担忧;我不是杜甫,我没有收复家乡时“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欢乐;我也不是马致远,没有作为游子“断肠人在天涯”的悲伤。但我对家乡的情感是有着挚痛的热爱的。(排比句式以及和其他名人进行比较,强烈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爱)
  还有很多同学的改文可以说是妙语连珠。当然,写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坚信,以课本为老师,以阅读为范本,学生的作文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作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新课标改革后,作文分数已占了语文卷面分数的半壁江山。  写作最能折射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然而,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对作文教学很是头痛,不管怎么教,学生就是写不好。自己免不了着急,慢慢也就得过且过,班上的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后来,通过多方学习、培训,自己对
[摘 要: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其涉及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探究,分析课堂中提问的原则和重要性,并简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艺术,旨在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提高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连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
大人教导孩子要会说话,所谓“一句话说得人跳,一句话说得人笑”,就是将不会说话与会说话的结果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说话,看似简单,三岁小孩已经说得很流利,但其实并不简单。人类的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它要靠后天的学习。“狼孩”从小与狼生活在一起,当他脱离狼群后,已经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了。况且,即便是学会了说话,说话者的语言素质也有高低之分,要说出条理清晰、内涵丰富、辞藻优美的话,
语文课堂教学时“写作背景”环节如何安排?如何水到渠成地向学生展示背景材料?展示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写作背景时如果能独创一格,就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教师对本环节的处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学生听起来就会感觉味同嚼蜡,这势必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创新“写作背景”是教者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根据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不论具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学论坛,还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语文公开课、优质课比赛,都频频出现它的身影。“同课异构”就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同一节课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此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点。“同课异构”是衡量教师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以及教学技艺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它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诵与吟贯穿,通过教师的引导,品味诗歌深远的意境,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吟诵规律,提升學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吟诵、背诵《江雪》,理解诗意,认识几个繁体字。  过程与方法:掌握吟诵的平仄规律,能跟随教师学习吟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培养吟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
在中国, 纪晓岚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当然, 纪晓岚之出名, 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清末, 已有纪晓岚的各种逸闻趣事流传, 但自从2000年央视以两年一部的频率播出四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后, 纪晓岚可谓走进了千家万户。当然, 无论《铁齿铜牙纪晓岚》多么好看, 它和民间传奇、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纪晓岚, 都是经过加工、夸张而远离历史的纪晓岚。但是,这些虚构又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建构了一个文化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该阶段中,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这两项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块进行有效结合。如此,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原则  1.注重培养
在我校最近的一次月考中,作文题目是要求以“生活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前有一段提示语:“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可感知,可体味。凝眸生活,我们发现,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考完语文的当晚,改卷的时候,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全年级差不多有大半考生在引用提示语的时候,都把“无时无刻不”写成“无时无刻都”或“无时无刻地”。按理说,引用这句话只管照抄下来即
俗话说:“要牵住倔强的老牛,就要牵住牛鼻子。”说明任何一件事抓住问题的关键很重要。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关注“教什么”,却常常忽略了“为什么教”。是啊,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这是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情,一旦方向错了,不只是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距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相当地危险了。  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真的找对方向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还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