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261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下面我就以《水调歌头》为例,对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1. 自读解决字词,听读感受意境,默读概括内容,朗读体会意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2. 让学生根据小序的内容猜想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深入体会“高处不胜寒”的含义,揭示主旨,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
  4. 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进而懂得要笑对人生,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独特性。
  教学反思:《水调歌头》是一首著名的抒怀思亲的词。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会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理解并背诵这首词;另一方面,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这首词丰富深刻的意蕴。基于上述的思考,要完全理解这首诗,首先要读懂诗的主要内容,读懂内容的关键是体会意境,体会意境就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读懂内容是理解的基础。要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就要弄清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常常直接讲给学生,但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于是,我让学生根据小序的内容猜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要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还可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抓重要语句如“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析含义,让学生谈理解,揭示主旨,进而谈独特的感受,可结合实际谈感受。这样既体会了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独特性,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由于这样的思考便确定了以上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趣味导入
  上课前大屏幕显示一轮明月,下有一人举头望月,似在喃喃自语。教师提问,谁能说出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诗句吗?
  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月下老人,嫦娥奔月,玉兔东升,玉兔捣药,吴刚砍桂树等。我顺势说,看样子同学们平时非常注重积累,那你们知道诗人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纷纷回答:思念、苦闷、寂寞、惆怅、孤独。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的一首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也是围绕月亮来写的,同学们猜想一下,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的说是思念弟弟,有的说是思念亲人,有的说是思念妻子,思念朋友等。教师适时表扬: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验证你们的猜想。
  教学反思: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课堂学习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本部分导入注意师生情感的沟通,注意创设较为轻松的课堂气氛,能注意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知识和经验。
  三、诵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有字音障碍自行解决。
  2. 听读课文和多形式诵读。
  3. 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并找出依据。
  有学生认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就是怀念弟弟 ,我让大家到小序中找关键字,不一会就有学生抓住“兼”字。顺势我让学生猜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必须灵活调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撑。这是教者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重要表现。这部分我强调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教者不做过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猜想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
  四、深入理解
  1. 由写作背景的猜想引导同學们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的心情会怎样呢?
  学生们在下面七嘴八舌,有说苦闷,有说惆怅、忧伤,有说抑郁、孤独,也有说难过等。
  2. 贬官了,与弟弟又多年不见了,能不苦闷、惆怅吗?于是大醉后面对中秋的圆月,作者有了一种奇异的想法,同学们想,作者有了怎样的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同学们同桌交流,师巡视、倾听、指导。而后全班讨论。
  3. 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
  4. 请学生配乐朗读,再次把我们带入到那美好的意境中去,让我们尽情享受。
  教学反思: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教者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者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明白了作者的思想变化是:想上天——怕寒冷——留人间,进而揭示主旨,可见作者的襟怀坦荡,真可谓超凡脱俗。又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明白了作者对骨肉分离看得也特别开,人不能总团聚,总欢乐,也得有离别、悲伤的时候,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尽如己愿,只要兄弟俩能互相保重,健康长寿,离再远也没问题。可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主旨的掌握,以及分析重点词句的能力,都是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
  五、畅谈感受
  1. 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   2. 学生相互讨论。
  3.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那我们怎样去做呢?我想,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同学们,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定会成功!
  教学反思: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个环节中,提出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地面对。教师引导: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到通过学习后变为理解,一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也看开了,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见,通过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习,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部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
  六、背诵和改写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并尝试背诵。
  2. 改写这首词,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教后反思: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做了“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尤其是結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学生的兴趣盎然。
  教育要面向学生,立足于学生,这样的教学理论每个老师都懂。但我在准备一堂课时,深入钻研了教材、教法,却忽略了备学生这一环节。每个班都有自己不同的学生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对问题难易的把握,这些都是老师所必须考虑的。本堂课有几个问题的设计难度太高,导致课堂气氛有点沉闷。这是没有考虑学生情况,没有注意提问艺术而导致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只有真正走进新课程,确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语文中,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变成现实。
其他文献
大人教导孩子要会说话,所谓“一句话说得人跳,一句话说得人笑”,就是将不会说话与会说话的结果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说话,看似简单,三岁小孩已经说得很流利,但其实并不简单。人类的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它要靠后天的学习。“狼孩”从小与狼生活在一起,当他脱离狼群后,已经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了。况且,即便是学会了说话,说话者的语言素质也有高低之分,要说出条理清晰、内涵丰富、辞藻优美的话,
语文课堂教学时“写作背景”环节如何安排?如何水到渠成地向学生展示背景材料?展示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写作背景时如果能独创一格,就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教师对本环节的处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学生听起来就会感觉味同嚼蜡,这势必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创新“写作背景”是教者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根据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不论具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学论坛,还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语文公开课、优质课比赛,都频频出现它的身影。“同课异构”就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同一节课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此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点。“同课异构”是衡量教师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以及教学技艺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它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诵与吟贯穿,通过教师的引导,品味诗歌深远的意境,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吟诵规律,提升學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吟诵、背诵《江雪》,理解诗意,认识几个繁体字。  过程与方法:掌握吟诵的平仄规律,能跟随教师学习吟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培养吟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
在中国, 纪晓岚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当然, 纪晓岚之出名, 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清末, 已有纪晓岚的各种逸闻趣事流传, 但自从2000年央视以两年一部的频率播出四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后, 纪晓岚可谓走进了千家万户。当然, 无论《铁齿铜牙纪晓岚》多么好看, 它和民间传奇、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纪晓岚, 都是经过加工、夸张而远离历史的纪晓岚。但是,这些虚构又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建构了一个文化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该阶段中,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这两项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块进行有效结合。如此,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原则  1.注重培养
在我校最近的一次月考中,作文题目是要求以“生活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前有一段提示语:“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可感知,可体味。凝眸生活,我们发现,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考完语文的当晚,改卷的时候,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全年级差不多有大半考生在引用提示语的时候,都把“无时无刻不”写成“无时无刻都”或“无时无刻地”。按理说,引用这句话只管照抄下来即
俗话说:“要牵住倔强的老牛,就要牵住牛鼻子。”说明任何一件事抓住问题的关键很重要。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关注“教什么”,却常常忽略了“为什么教”。是啊,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这是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情,一旦方向错了,不只是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距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相当地危险了。  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真的找对方向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还是看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有一篇作文训练—学习抒情。我给学生布置的是《乡情》。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只是粗略地给学生讲一讲什么是抒情、抒情的方式、间接抒情的种类和方法。但是,学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除了审题有误,就是不能打动人,即不会抒情。  教师不单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
作文教学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但是根据本人调查,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时代特点,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特别是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表现尤为突出。  这项工作令语文教师头痛。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却收效不大。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因为真正的批改“主角”——学生,一直被动地呆坐在“冷板凳”上充当“听众”,所以他们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