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浓郁本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乃学语习文之意。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具备其清晰的性质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语文学科不仅体现为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是帮助学生加强人文体验,获得审美感受,提升情智素养的重要把手。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来的学科意味与韵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了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等说法。“语文味”在不知不觉中已从课堂上渐渐淡化,甚至于缺失,这就使得语文学科陷入了尴尬的地位,成为一门“四不像”学科。因此,呼唤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回归已显得十分必要。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充分地体现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一线教育中的实践体验及对该学科的认识,谈以下几点浅见:
  一、提升教师语文素养
  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要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使命,担任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与丰厚的人文底蕴。一个自身知识匮乏,缺乏专业素养,欠缺人格魅力的教师是难以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反之,一位老师如若有着学贯中西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机智精彩的语言表达,声情并茂的诵读功底,又怎能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情趣呢?故此,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凸显,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紧密相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备课就是读书。”当一位老师能以书为伴,广取博览,诵读经典,研读美文,其身上的书生气自然就浓厚起来,达到所谓的“最是芳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走进课堂,浓浓的书生气,本身就自然而然地为教学注入了“语文味”。
  二、彰显文本书卷之味
  1.琅琅书声读语文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座上客,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已成为了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共识。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最动听的音符,最美妙的音乐,是学生情感与思维有效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文本学习的最有效的反馈方式。语文课的“语文味”在何处?朗读就是最好的答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教学《古今贤文·合作篇》之“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教学中,她没有生硬地要求学生去理解诗句意思,而是采取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赛读等多层次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和理解诗句,形成了一浪胜似一浪的朗读效果,让语文味在教室里尽情四溢、尽情芬芳。
  2.咬文嚼字品语文
  语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传承了泱泱大国数千年的文明,记录了经典,书写着辉煌;还在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凝聚着先人智慧结晶的文字所独有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精彩的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咬文嚼字,品析出文字使用的绝妙之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闹出了春色满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更是成为千古绝叹。语文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呵护关爱文字,对于优美、精湛处,更是要懂得驻足,细细品味,嚼出精华,品出醇真之味。
  三、散发浓浓笔墨之香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中,“不动笔墨不读书”已被郑重地提了出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学习勤于动笔是提升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1.圈点批注做记号
  在已有的旧知基础上,每位学生在接触新文本时定然都会有一些学习感受,或有不解之处,或有赞赏之笔,或有难读之文,或有心灵感悟……故此,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圈点批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找出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潜心于文,在思考中圈点批注,一笔一墨让学生和语文心无间,紧相连。
  2.字词教学要扎实
  意蕴深厚、形神兼备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字之一。指导学生写好祖国语言文字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可是,现今的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已成为珍品现象,难得一见。其实,寻根掘源,语文课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读上,放在写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中国文化特征符号的汉字,如果都不能指导学生写好,语文教学再谈其他似乎已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3.练笔训练常进行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在教学中,仅仅关注挖掘文本内涵,深化主题思想,追求课堂灵动鲜活和精彩的生成,多多少少会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有些空洞而乏力。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写的训练的渗透。渗透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显著写作特点的段落可以仿写;新学的修辞手法可以练写;文章的留白处可以发挥想象进行续写;阅读过程中使得心灵产生波动的感触点也可以写……
  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我抓住文章结尾采用的留白艺术所给予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在对文本有了充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续写。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化理解,同时又使得学生的写话能力得以锻炼。课堂练笔可以是三言两语,也可以是一小段。殊不知,正是由于平日的点滴训练,才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得到提升。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有此无它。教师应根植文本,立足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成为花开之所,其独有的“语文味”在课堂中氤氲四溢,成为众香国中最美的奇葩。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状态、学习所得为主。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名师之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中,南通市城中小学特级教师陈萍执教了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她关注学生的“学”,引领学生学得合标、扎实、有趣、得法,实现了“关注教——关注学”的美丽转身。  一、紧扣课标教出体裁特点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上出年段目标和体裁特点。课标对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情境铺垫,蓄情夺势”“自主参与,感知体验”以及“迁移外化,融情于己”的情感教学三部曲来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研究,并以此来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领悟,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情境铺垫,蓄情夺势  1.设境铺垫情感
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风格的独特,讲究的是上课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及评委的心。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却不明显。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意识到,关键语句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得也就越充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段词语教学也定下了如下目标: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字,在真实阅读中品味细节,在欣赏细节中感受深刻呢?带着这些想法,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放大细节,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在体会母爱伟大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灵动课堂”便应运而生。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呢?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必经“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灵动课堂”的多节示范课便成了我模仿的对象,但模仿的结果是非但没有成功,还让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迷惘。迷惘带来了深思。人们常说:因需而变,循时而动。在看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开始
偶尔在一则早教广告上看到这样的话:“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仔细品读,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孩子的天性不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吗?这蜡烛能点亮孩子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这蜡烛能点燃孩子的潜能,让潜能无限被挖掘。如果给蜡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它就能一直灿烂地燃烧;换句话说,顺应儿童的天性就等于更好的发展儿童。那么,只要我们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就一定能达成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