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辛夷:山东济南人。擅长中国人物画,现为中国美朮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朮师。为济南市专业技朮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鸡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等。出版美术专著《占有空间·韦辛夷水墨人物画创作心迹》、《当代中国画精品集·韦辛夷》、《写意古装人物·仕女篇》、《中国画名家丛书人物名家·韦辛夷》,出版文集《提篮小卖集》等。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二境也。
在韦辛夷看来,这三种境界用在绘画中也形象至极。第一境界比喻绘画的立意阶段,第二境界形容绘画的制作阶段,而第三境界用在绘画的定稿阶段也颇为贴切,不仅如此,韦辛夷认为,绘画艺术的全过程还可以用另外一首来词来形容——李清照的《如梦令·溪亭》。仅在这一首词就也包含了这“三种境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一境也,形容在绘画过程中忘我的立意阶段;“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二境也,形容绘画的制作阶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三境也,则形容定稿之后的酣畅淋漓,果然也通达脉理。善悟者事事可悟,会心者必有慧心。
善于思考,尊重传统,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丰辛夷便是这样
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南画家。擅长中国画人物的他把绘画当成是人生的使命,同时他也在享受着由使命而生发的执著和快乐。他醉心于纸笔厮磨的感觉,在墨与水混合渗化的瞬间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融汇,感受武陵中人的自得。
韦辛夷为何能走向绘画的道路?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回忆起了上小学时的经历;他的图画课所绘之图全部得了“甲+”,也许就是这种启蒙中的肯定,使他绘画的种子在心底发芽,开花、结果、长大,并成为他坚守一生的事业。
18岁那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韦辛夷插队到东平县的一个农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始终坚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生活,他用台历背面空白处画速写,他用自制的油画箱画风景和村落,他出板报
办专栏,画村史……绘画在他踏进社会之初就成为生命释放的亮点。
20岁那年,他参军入伍,部队这所大熔炉为韦辛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塞北的兵营里,他依然钟爱着绘画,依然是台历纸的背面,只是他的描绘换成了战友和训练的场景,连队每期的黑板报都是他施展才华最好的空间。他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学习和补充知识。在连队时,大家都打怵站第二班岗和倒数第二班岗,因为这两班岗影响休息,但韦辛夷偏偏抢着站这两班岗,就因为他可以利用这岗前岗后的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就这样他阅读了当时尽可能找到的有限书籍,他在这一时期啃下了《形式逻辑》和《语法修辞》,这也成为他日后能行文布式的基础,一年之后,他被破格提拔到军电影队负责宣传工作,新的平台,新的有利环境,为他的发展再度提供了机遇。
从部队转业后,韦辛夷负责济南市的美术组织工作,繁忙琐碎的事务没有挤压掉他的绘画之心,他总是能妥善调配好日常工作和创作的关系,做到了工作、创作两下误。后来他进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并在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深造,厚积薄发,成果斐然。如今的丰辛夷擅长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形成了他隽永奇谲的风格。他的《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广陵散》、《小岗村之夜》、《好日子》、《怀沙》、《谁持彩练当空舞》等等大幅面制作在全国美术界和社会上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和好评。
走进韦辛夷的书房,六组大书柜占满一面墙,文史哲的各类书刊塞得满满当当,似乎与他画家的身份并不相符,放下画笔就抓书是韦辛夷最平常的生存状态,在他眼里,笔墨技巧仅仅是画家的“小基本功”,与“小基本功”对应的是“大基本功”。所谓“大基本功”是由文学素养、艺术感悟力
人生阅历
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构成的。“小基本功”解决的是“怎么画”的问题,而“大基本功”是解决“画什么”的问题,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结果他获得了大的收益。坐在我面前聊书的韦辛夷,让我几乎忘了他是一位画家,书与画的世界,最能够让他沉浸其中,对于书籍这个滋养心灵的朋友,韦辛夷格外依恋,他形容自己与书的感情就如同待字闺中少女在夜深人静时摩挲压箱底花布的那种情感,言谈话语中充满了对书籍的热切和期待,我问他是否可以推荐一些书籍的时候,他很谦和地告诉我可以去看看《史记》、《论语》《老子》、《庄子》以及《红楼梦》五本书。
济南这座他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对他而言是一座越呆越有滋味儿的城市。文化架构稳定的济南让济南人的性格里多了几分沉静和睿智,多了几分包容和温和,济南自古出名士,韦辛夷庄重地说自己在这样的氛围里,能获得灵感能够自如地创作和生活。
由最初纯粹的兴趣到将绘画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韦辛夷是成功的。他说自己的一生已经跟绘画割舍不开。18岁的状态是“我要画画”,48岁的时候是“画要画我”,而50岁之后“画就是我,我就是画”,“我画故我在”——他这样表达自己与绘画的情感。
他在新出版的文集《提篮小卖集》中再恰当不过地展现了他数十年来对生活、对绘画的思考。才情加上狡黠
敏锐加上幽默,他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当代画人的操守和文心。
“乘赤豹兮从文狸,丰夷车兮结桂旗”。正如高洁清新的辛夷花那样,心性淡泊的韦辛夷也这样幽幽地在画与书之间,构筑属于他自己的书画世界,并且乐此下疲。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二境也。
在韦辛夷看来,这三种境界用在绘画中也形象至极。第一境界比喻绘画的立意阶段,第二境界形容绘画的制作阶段,而第三境界用在绘画的定稿阶段也颇为贴切,不仅如此,韦辛夷认为,绘画艺术的全过程还可以用另外一首来词来形容——李清照的《如梦令·溪亭》。仅在这一首词就也包含了这“三种境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一境也,形容在绘画过程中忘我的立意阶段;“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二境也,形容绘画的制作阶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三境也,则形容定稿之后的酣畅淋漓,果然也通达脉理。善悟者事事可悟,会心者必有慧心。
善于思考,尊重传统,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丰辛夷便是这样
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南画家。擅长中国画人物的他把绘画当成是人生的使命,同时他也在享受着由使命而生发的执著和快乐。他醉心于纸笔厮磨的感觉,在墨与水混合渗化的瞬间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融汇,感受武陵中人的自得。
韦辛夷为何能走向绘画的道路?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回忆起了上小学时的经历;他的图画课所绘之图全部得了“甲+”,也许就是这种启蒙中的肯定,使他绘画的种子在心底发芽,开花、结果、长大,并成为他坚守一生的事业。
18岁那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韦辛夷插队到东平县的一个农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始终坚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生活,他用台历背面空白处画速写,他用自制的油画箱画风景和村落,他出板报
办专栏,画村史……绘画在他踏进社会之初就成为生命释放的亮点。
20岁那年,他参军入伍,部队这所大熔炉为韦辛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塞北的兵营里,他依然钟爱着绘画,依然是台历纸的背面,只是他的描绘换成了战友和训练的场景,连队每期的黑板报都是他施展才华最好的空间。他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学习和补充知识。在连队时,大家都打怵站第二班岗和倒数第二班岗,因为这两班岗影响休息,但韦辛夷偏偏抢着站这两班岗,就因为他可以利用这岗前岗后的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就这样他阅读了当时尽可能找到的有限书籍,他在这一时期啃下了《形式逻辑》和《语法修辞》,这也成为他日后能行文布式的基础,一年之后,他被破格提拔到军电影队负责宣传工作,新的平台,新的有利环境,为他的发展再度提供了机遇。
从部队转业后,韦辛夷负责济南市的美术组织工作,繁忙琐碎的事务没有挤压掉他的绘画之心,他总是能妥善调配好日常工作和创作的关系,做到了工作、创作两下误。后来他进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并在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深造,厚积薄发,成果斐然。如今的丰辛夷擅长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形成了他隽永奇谲的风格。他的《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广陵散》、《小岗村之夜》、《好日子》、《怀沙》、《谁持彩练当空舞》等等大幅面制作在全国美术界和社会上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和好评。
走进韦辛夷的书房,六组大书柜占满一面墙,文史哲的各类书刊塞得满满当当,似乎与他画家的身份并不相符,放下画笔就抓书是韦辛夷最平常的生存状态,在他眼里,笔墨技巧仅仅是画家的“小基本功”,与“小基本功”对应的是“大基本功”。所谓“大基本功”是由文学素养、艺术感悟力
人生阅历
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构成的。“小基本功”解决的是“怎么画”的问题,而“大基本功”是解决“画什么”的问题,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结果他获得了大的收益。坐在我面前聊书的韦辛夷,让我几乎忘了他是一位画家,书与画的世界,最能够让他沉浸其中,对于书籍这个滋养心灵的朋友,韦辛夷格外依恋,他形容自己与书的感情就如同待字闺中少女在夜深人静时摩挲压箱底花布的那种情感,言谈话语中充满了对书籍的热切和期待,我问他是否可以推荐一些书籍的时候,他很谦和地告诉我可以去看看《史记》、《论语》《老子》、《庄子》以及《红楼梦》五本书。
济南这座他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对他而言是一座越呆越有滋味儿的城市。文化架构稳定的济南让济南人的性格里多了几分沉静和睿智,多了几分包容和温和,济南自古出名士,韦辛夷庄重地说自己在这样的氛围里,能获得灵感能够自如地创作和生活。
由最初纯粹的兴趣到将绘画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韦辛夷是成功的。他说自己的一生已经跟绘画割舍不开。18岁的状态是“我要画画”,48岁的时候是“画要画我”,而50岁之后“画就是我,我就是画”,“我画故我在”——他这样表达自己与绘画的情感。
他在新出版的文集《提篮小卖集》中再恰当不过地展现了他数十年来对生活、对绘画的思考。才情加上狡黠
敏锐加上幽默,他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当代画人的操守和文心。
“乘赤豹兮从文狸,丰夷车兮结桂旗”。正如高洁清新的辛夷花那样,心性淡泊的韦辛夷也这样幽幽地在画与书之间,构筑属于他自己的书画世界,并且乐此下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