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抽象之我见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jietian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将数学知识抽象化的过程演变成“匆匆走过场,急忙奔结论”,这种做法体现了对“结果”过分重视,忽视了对“过程”的完美追求。
  一位教师这样教学“比”的概念:(1)由2杯果汁和3杯牛奶的份数关系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2)由两组路程、时间的数量求出速度,指出也可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得出所走路程和时间的比。(3)提问学生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剖析上述案例,存在以下弊端:(1)感知材料单薄。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例仅有两个。(2)学生被动参与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机会,缺乏对概念的真正的理解。(3)教师肤浅概括。教师让学生观察两实例,生硬地告诉学生:两个数的比实际上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如何让学生在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抽象过程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与操作过程呢?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第一、研究的样本要全一些
  
  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得出和推导过程实质是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过程。首先,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样本和材料,或是引导学生参与举例和佐证,这样,结论的出现才更顺畅。可以这样重构比的感知材料:(1)由2杯果汁和3杯牛奶的份数关系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2)已知两组路程、时间的数量,让学生求出速度,并指出也可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得出所走路程和时间的比。(3)出示体育老师购买篮球和足球的数量和价钱,让学生说说可求出什么,如何用比来表示总价和数量的关系呢?(4)由张阿姨3天内加工校服的数量说说可求出什么,这里是否也有能用比来表示的关系呢?(5)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用比来表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类数量关系展示比的各种“面孔”,再利用精当的板书,如900÷15=900:15 350÷10=350:10启发学生领悟,至此,学生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本质属性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猜想和验证要多一些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中离不开归纳。归纳是数学的基本思考方式,而归纳的起点是猜想。面对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应当对此情境进行仔细观察,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比较、试验,发现其中蕴含着的数学模式,许多的数学发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闪现”出来的。此时,“归纳猜测”也就在问题解决者的头脑中形成了,再通过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表达,数学猜想也就完成了。再把已经得到的数学归纳猜想回到问题情境中进行检验,只有通过检验,归纳猜想才算有了初步的成果,其结果的正确性,需要数学的演绎推理进行证明,这个过程属于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请看张齐华老师教学“运算律”的过程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课始,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的知识发现和探究过程:(1)口算,猜测规律。出示三组口算题,根据每两题得数相等的现象,让学生说出六道题有什么规律?进而发问:只有这三组算式得数相等吗?以此引出猜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变。(2)学生举例验证。(在此过程中。张老师不断启发学生多举例,还注意例子的全面性,即从一位数加一位数到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多位数相加,从整数相加到分数相加甚至小数相加。)(3)引导归纳,得出加法交换律的结论。(4)类比联想,指向乘法交换律。(5)反思、反疑结论,演绎推理证明(介绍数学家证明乘法交换律的方法)。从张老师的课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急着进行规律的抽象,他更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经历了完整的枚举归纳和推理的过程,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第三、追问和推敲要深一些
  
  对概念、规律、性质的质疑和追问,体现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没有特殊的例子?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的一种反思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
  我们应该像张老师一样,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明确结论出来后,继续激发学生的思维:研究这两个规律,我们举100个例子够吗?10个呢?举1亿个例子够吗?1亿零1个呢?尽管学生凭借现有的水平证明不了,但这样的启发引导确实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证明的意识。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追问和推敲,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结论的完整性,在商不变规律出来后,应追问:可以同时乘或除以任意的数吗?由此获得“0除外”这一结论,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全面认识。通过追问和推敲,学生的探究会继续深入,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出来后,追问:长方形里有没有特殊的?那么,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呢?从而由求长方形周长公式推导出求正方形周长公式。通过追问和推敲,可以引导学生将结论在更多大范围内推广,在乘法分配律抽象成字母式子后,追问:是不是仅仅适合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通过追问和推敲,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在比的基本性质出来后,追问:你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由此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哪些规律?从而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逐步完善知识的建构。尽管时间用得多了一些,技能的形成慢了一些,但长此以往,或许学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并主动尝试解决。
  让学生在数学抽象化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和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数学化进程会更坚实一些。这种数学化进程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它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关注问题情境辨析,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验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比较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课改理念下,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巩固知识,系统梳理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复习目标的设置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毕业学生的“双基”要求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摄取。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会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活泼
期刊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象的诗句道出了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思考过程是复杂的,解决问题是美好的。纵观中外科教史,阿基米德原理、高斯定理、牛顿的万有引力等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直觉思维。徐利治、周玉仁等教授也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呢?    一、整体分析。直觉判别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
期刊
1939年,毛泽东在一次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毛泽东把不断学习、掌握本领比喻成“开铺子”,如存货不多,取一点,少一点,不久就要告罄,你不进货就要关门倒闭。  据美国一家权威调查机构披露,在新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最近3年内,社会各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现结合具体课例谈几点浅显认识,以期“投石问路”,进一步探讨提高提问效果的具体途径。    一、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问题“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因患严重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台湾同胞为挽救这个花季少年,在强震刚过、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处变不惊,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通过课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情感提升和语言发展,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
期刊
语文课应追求一种真实、有效、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正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课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一、目标制订要切实有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设计教学流程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准绳。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的教师预设的教学目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在情境中感受百分数的产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学会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比较,筛选有用信息的方法。  3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学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如何让试题评价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呢?我在试题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让试题成为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联系的途径    先来看几道题:  例1:A 1949年10月1日到2009年10月1日是( )周年。  B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被定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