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的新取向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u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仍停留于开展轰轰烈烈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尚未形成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层理解与持久推进的局面。基础教育国际化呼唤教学引领的价值取向,教学引领有利于教师将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国际化交流的重点与推进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师生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国际化 教学引领 中英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小学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中小学与国外学校建立起友好关系,开展各种连线活动,师生的跨境学习和交流也日趋活跃。以多种方式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青少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的重要体现[1]。然而我们也看到,基础教育领域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大差异。对于有些学校来说,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而对教育国际化在培养师生国际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度理解,大多仍停留于每一次的轰轰烈烈的迎来送往的合作交流中,尚未形成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层理解与持久推进的机制。显然,在面向未来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再将教育国际化视为一般意义上的交流合作,已不合时宜。中小学干部教师须尽快转变观念,尽可能地将教育国际化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增强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将教育国际化视为每一所学校应有的品质。通过教学引领来推动友好校之间的教学研究,应成为推进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的新取向,它将有利于改进教育国际化交流中的传统价值取向,也是当下基础教育国际化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教学引领在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中的意义
  教学引领是一种引导、指引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方式,是为追求学生生命成长及其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学目的、内容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价值取向[2]。
  第一,通过教学引领,指引教师将教育国际化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利于将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国际化交流的重点与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开展一些表面上的交流活动。
  第二,通过教学引领,指引教师在国际化交流中探讨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改进彼此教学的研究,有利于学校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有利于教师全员参与国际化交流,切实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素质。
  第三,教学引领的更高境界是指向教学文化,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学引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素质,建立起国际理解的教学文化,促进学校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将教育国际化融入教学研究中的策略
  教育国际化必须是一种双向交流[3]。在比较的基础上可以加强我们的教学优势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结合。北京市教委 “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研究”项目组在2005—2012年带领项目学校教师积极开展了教学引领下的中英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借用“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说法,从三方面提出了“有心为‘做’”的教学引领策略,开阔了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视野和思路,有力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1.先看别人怎样“做”—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1)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点与不同点
  在中英学校开展同课异构、英国教师为中国学生上课、中英教師同上一节课等交流活动中,学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英国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资源。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中英课堂教学方式比较研究之初,中国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别人怎样“做”。中国教师要先看懂英国教师是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他们这样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教学目的采取了什么教学策略,与我们通常采用的策略有什么不同。由于资源有限,在采取集体观看和个人观看相结合的形式下,还可以让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观看,这样可以使中国教师更多地发现不同学科的英国教师在教学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例如,中国教师在观察地理、体育、健康、美术、英语的教学后,对英国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的印象特别深刻,而这正是中国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欠缺的方面,于是许多中国教师就对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他们认识到,英国教师和中国教师都喜欢运用肢体语言,但又各有不同点。英国教师的肢体语言比较夸张,表现幅度大,手势语使用频率特别高,而且各年龄段的教师都喜欢用肢体语言,尤其是手势语。而中国教师的肢体语言运用比较含蓄,表现幅度小,表情和眼神使用频率比其他肢体语言使用率要高很多,而且在手势语的运用上,年轻教师比老教师的频率要高一些。中国教师们也认识到不能一味地照搬英国教师的肢体语言,要注意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结合国情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2)在比较中细化差距
  在交流中,中英师生的学习交流方式是多元的,除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在深入的交流与比较中,教师们细化了问题,找到了不足,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在对英国教师教学的细致观察中,我们看到英国教师非常善于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得出结论,允许结论的多元化,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例如,在一节英语课上,英国教师让学生编故事,然后让学生自己评价。由于学生受语言水平所限,表述比较简单,并且都说自己所在的组编得好。这时教师就找了个发言机会,评价了一个组的故事编得好,理由是他们的故事结局与其他组不同,很有新意,想象丰富。由此,我们看出英国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
  英国教师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和关注学生的反馈。他们会经常采用小测验或设计小活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还会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例如,英国教师在体育课中指导学生进行篮球传球练习,在做完示范动作后,安排学生进行训练。在两名传球人中间,有一名学生在积极地防守,不断地做起跳动作,防止两边球员成功传球。这种练习的方法,与我们的体育课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体育课一般是比较注重学生传接球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师倾向于一遍一遍地教学生怎样把动作做对;而英国教师更加注重的是传接球的实战技术及传球在运动中的运用。   2.和别人一起“做”—亲身感受和体验教学理念
  (1)教学方式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先看别人怎样“做”,这是模仿,只是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深入思考是第二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看别人怎么“做”,而且还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怎样“做”?在先看别人怎样“做”以后,很多学校就让教师结合英国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但从实践的效果看,一些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形式,未对课堂教学理念有真正的理解,多数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比如,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下,英国教师在体育课的活动准备部分,采取了散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学生人数不是很多的班级。学生可以不按个子高低顺序随意站立,寻找便于自己观察教师示范、讲解的位置。当学生正在进行分组练习或自由活动时,教师发出一个口令,学生便迅速向教师靠拢,散点站立,有效地节省了调队、集合时间。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中国教师也进行了散点式教学的尝试,但发现这对于大班额的班级是不太适合的。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搬,而是要在把握其本质意义的前提下切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进。
  (2)在教学中提升教育理念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4]。英国教师非常善于将复杂抽象的内容简单具体化,通过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例如,在一节艺术课上,英国教师先让学生拿一大张纸折成四等份。在本课的第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不能用橡皮,也不能让笔离开纸,每两人一组,在两分钟内把同组的同学画下来。第二部分也特别有意思,教师要求学生的眼睛只能看模特,不能看自己的手和纸,并且笔不能离开纸地完成这张画,时间也是两分钟。在第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换一只手,把对面同学画出来。在第四部分,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细地观察自己对面的同学,将所有观察到的东西,包括眼睫毛、脸上的痣等全部画下来。画完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探讨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这个教学过程看似没有那么严谨,但是英国教师采用非常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基本技能训练和锻炼学生的控制能力、观察能力为着眼点,将抽象的“控制能力”训练以4幅画的形式让学生去感受,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技能,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上了一节轻松又愉快的艺术课。
  中国和英国在文化背景、教育制度、教学环境、班级规模等方面都有不同,这些可能都是决定教师选择教学方式的客观条件,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以教师自身追求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来选择教学方式。
  3.“做”给别人看—创新与特色的展示
  (1)变通与发展
  停留在看别人怎么“做”的阶段是模仿,把别人的经验当作决策参考就是学习。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看过别人是怎么做的之后,还要跳出别人已有的模式与传统的思维定式,认真研究自己教学的特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一位英国物理教师为中国学生上了一节物理课,在课堂上,教师除了留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时间之外,其余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颜色构成的知识。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对提问的学生及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了耐心指导。但教师并不急于直接说出实验的结论,不忙于解释实验说明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经过思考后让学生对实验做出说明。学生带着好奇和浓厚的求知欲进行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理解,发现了规律,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一位中国中学英语教师从中受到启发,对目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之后在她的英语教学中进行了改进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她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去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交流,从此她的英语课堂不再沉默。这位英语教师变通了英国教师的物理教学方法,通过开放式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形成了自己开放式英语教学的特色。
  (2)创新与特色
  在对中英教学方式进行认真研究后,教师们就要多做研究课。不仅教师间要互相展示运用的情况,还要在英国教师来访时做给他们看,展示出创新与特色,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不是停留在模仿上。例如,学生对英语句型比较难理解,很多中国英语教师就直接用中文翻译,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一位教师在对英国教师的肢体语言进行了研究之后,尝试并创新使用了肢体语言,解决了这一难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 7的Unit 1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It tastes...”和“It smells...”等句型。为了让学生区分味道,教师带来了盐、糖、醋、蛋糕、奶酪等食品,与学生一起品尝,然后分别说“It tastes salty.”“It tastes sweet.”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而后,教师又让学生来闻一闻蛋糕,学生用表情与动作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It smells delicious.”再闻闻奶酪,摇摇头,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说:“It’s too strong.”然后教师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跟着教师边做边说,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模仿与理解中掌握了句型。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如果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学生对句型理解得快、记得牢,还避免了教师用中文翻译,实现了全英文教学。
  坚持以教学引领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发展思路,有利于中小学开展深度的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先进经验互鉴,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起中外友好校之间相互对话及合作的教学文化,培育教育国际化交流的成果,带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交流提质量、上水平,对开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视野和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利民. 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N]. 中国教育报,2020-06-19(4).
  [2] 王俊生. 教学引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J]. 教育探索,2012(12):94-96.
  [3] 周满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J]. 教育研究,2013(1):65-68.
  [4]张春莉, 曹春双. 中英教师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基于英国教师中国授课案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9-62.
  本文系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研究”项目成果总结。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朝阳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采用“开头结尾点题”“叙述中心明晰”“人物描写细致”等面面俱到的讲评方式,每次似乎都在重复说过的问题,了无新意,也未曾见到切实的教学效果。采取什么样的讲评方式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呢?在《留点感激在心中》的作文讲评中,我尝试只选取“人物描写”这个角度,深入展开点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复习各种描写方法,学会综合
[文本介绍]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其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    [课堂回放]  师: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栽树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
老中医们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热敷简单实用,但也有相应的要点需要掌握。如果方法得当,以下10种不适就可以通过热敷得到缓解。  热敷要点  选择洁净的毛巾,在40-45摄氏度的热水中浸泡,拧干后敷于患病部位,接触皮肤时应无灼痛感。  最好在患处盖一层干净的布或棉垫。一般每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交替使用。  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  1。缓解眼疲劳  用热毛巾敷可促进眼周围的血液循环,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几何时,这句话成了如今浩浩荡荡补课大军的信条。  由于家境贫困,甘肃的单亲妈妈郑燕一度拒绝补课,自己主抓儿子学习。可上初中后,儿子成绩下降,她又渐渐无力辅导。眼见老师课上“不尽力”,课外开补习班,她只好随大流,咬牙带儿子“上了車”。昂贵的补课费让她大开眼界,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终于,她承受不住压力,愤而反抗——望子成龙的宿命:重金读名校仍难逃补课  2015年9月1日,3
课感,就是教师对课堂运作的直觉感知。具体地说,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感”具有触发的偶然性、技能的心智性、处理的巧妙性等特征。那么,我们如何积蓄课感,亮彩课堂呢?    一、点石成金“蓄”课感,彩化课堂    课感,首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感觉的感觉。课堂上教师产生课感的对象是学生,是富有生命力且各具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大凡艺术,无不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型”,给解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亦如此。这种“空白”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有思
与古典诗词或者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您认为新诗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与古典诗词或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新诗当然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对年青一代的感召,是任何古典诗歌也不能取代的。古典诗词有着持久的魅力,但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很早就背诵了许多古诗,但直到上高中时偶然接触到冯至早期的抒情诗
冬天来了,去散步,一个人迎着风,凛冽之意在脸上丝丝划過,有点微微的痛。戴着手套,手指头依然敏感地觉察到冷。我将手揣进兜里,有了温暖之感。  我的前面有一对母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幼小的孩子。走一会儿,母亲就蹲下来,并紧双手来回搓,搓热之后,握住孩子的小手,轻轻地说:“不冷了吧?暖和了吧?”孩子使劲点头,奖给妈妈一个响亮的吻。  我走在他们身后,不舍得超过去。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让我的心头暖意融融。不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  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0世纪80、90年代,手机还叫大哥大,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更多可能是把手机看成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士才能用的物品。但是,现在手机平民化了,既然是平民化,就要以一种平民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