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由于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中国社交障碍人群的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社交障碍人群中以青少年为主,对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不利。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社交障碍人群进行疏导。社会交往源自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人和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必要方式,良好的社会沟通和交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心情愉悦,保持身心健康,减少和降低孤独感,并且在社会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们受性格、环境及条件的影响不同,社交能力也有所差异,有的人善于交流和乐于沟通,有的人害怕甚至恐惧社交,导致其不知如何与人进行社交,从而出现社交障碍等情况。
现状
怯懦,不敢主动交际
目前城市及农村生活压力大,特别是农村,父母70%或80%以上外出打工,大部分孩子成了隔代抚养,父母与孩子相处和交流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感情交流。父母觉得内心亏欠,所以一切以孩子的需求为主。因此,多数孩子从小存在娇气、以自我为中心以及与同伴交流存在问题的情况,甚至变得内向、自闭和不爱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孩子的社交存在障碍。
霸王,欺凌他人
这一社交类型的学生通常是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他们认为没有暴力解决不了的事情。在学校,他们是让教师、家长头疼的学生,平时看不惯谁,他们就要过去揍一顿,认为当霸王、欺凌他人是同学之间进行社交的方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对其進行管教。
抑郁倾向,受挫无法排解
有的学生因为某个方面有缺点或者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等原因,会被其他同学看不起或者当成笑柄来取乐,因此这类学生则有可能会成为同伴拒绝社交的对象,久而久之,导致其不愿意进行社交,认为自己就是同学和教师眼中的那样,其社交环境成了恶性循环,受挫无法得到排解,甚至带有轻微的抑郁倾向。
原因分析
家庭过度保护后缺失交际技巧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许多父母工作忙或者外出工作,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几位长辈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细心呵护,只要是孩子提出来的要求,长辈就无限满足,甚至有的家庭怕其他孩子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小伙伴相处,拒绝让其进行社交,这种家庭对孩子保护过度,会导致孩子以后在与其他伙伴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出现自私的行为。
单一的生活轨迹:学校——补习班——学校
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两点一线,即学校——补习班——学校,生活轨迹比较单一,因此学生遇到的对象较为局限,一般是邻居、同学和亲戚等。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占领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将学业放在首位,导致其没有时间参加社交活动,最终使其生活圈子越来越窄,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和自我表达的舞台,因此,社交表达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
沉溺手机、游戏,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手机和游戏给高中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高中生的社交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见面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与手机之间的交流,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虚拟化。许多高中生将课余时间用来玩手机和游戏,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使得人际交往减少,更甚者则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进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
建议
相较于学业成绩,要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和教师往往认为学生生活的重心是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指引。因此,学校应该在高中生入学时详细调研学生的基本资料、成长环境、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对高中生进行分析,对具有社交障碍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带领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更好地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组织学生活动,带动学生交往,培养交往技能
学校应该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培养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交活动,包括组织文艺演出、体育运动、外出游玩等,这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具有促进性的作用,能够提升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对有社交障碍和封闭心态、害怕沟通的高中生给予关怀,组织开展人际沟通、心理咨询等讲座,目的是通过这些途径来鼓励和帮助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减少社交恐惧症,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制定完备的心理课程
学校应该制定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化,对于高一至高三的学生,每个班级在每个月至少要有两个课时的课程。同时,在课程中,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社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给予高中生实质性的帮助。不仅如此,学校也要聘请从事专职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学生有任何社交障碍或问题都可以立刻咨询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寻求帮助和解决对策。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及时根据学生的信息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反馈存在的问题,以便督促和指导高中生克服社交障碍。
现状
怯懦,不敢主动交际
目前城市及农村生活压力大,特别是农村,父母70%或80%以上外出打工,大部分孩子成了隔代抚养,父母与孩子相处和交流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感情交流。父母觉得内心亏欠,所以一切以孩子的需求为主。因此,多数孩子从小存在娇气、以自我为中心以及与同伴交流存在问题的情况,甚至变得内向、自闭和不爱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孩子的社交存在障碍。
霸王,欺凌他人
这一社交类型的学生通常是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他们认为没有暴力解决不了的事情。在学校,他们是让教师、家长头疼的学生,平时看不惯谁,他们就要过去揍一顿,认为当霸王、欺凌他人是同学之间进行社交的方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对其進行管教。
抑郁倾向,受挫无法排解
有的学生因为某个方面有缺点或者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等原因,会被其他同学看不起或者当成笑柄来取乐,因此这类学生则有可能会成为同伴拒绝社交的对象,久而久之,导致其不愿意进行社交,认为自己就是同学和教师眼中的那样,其社交环境成了恶性循环,受挫无法得到排解,甚至带有轻微的抑郁倾向。
原因分析
家庭过度保护后缺失交际技巧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许多父母工作忙或者外出工作,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几位长辈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细心呵护,只要是孩子提出来的要求,长辈就无限满足,甚至有的家庭怕其他孩子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小伙伴相处,拒绝让其进行社交,这种家庭对孩子保护过度,会导致孩子以后在与其他伙伴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出现自私的行为。
单一的生活轨迹:学校——补习班——学校
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两点一线,即学校——补习班——学校,生活轨迹比较单一,因此学生遇到的对象较为局限,一般是邻居、同学和亲戚等。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占领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将学业放在首位,导致其没有时间参加社交活动,最终使其生活圈子越来越窄,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和自我表达的舞台,因此,社交表达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
沉溺手机、游戏,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手机和游戏给高中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高中生的社交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见面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与手机之间的交流,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虚拟化。许多高中生将课余时间用来玩手机和游戏,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使得人际交往减少,更甚者则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进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
建议
相较于学业成绩,要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和教师往往认为学生生活的重心是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指引。因此,学校应该在高中生入学时详细调研学生的基本资料、成长环境、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对高中生进行分析,对具有社交障碍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带领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更好地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组织学生活动,带动学生交往,培养交往技能
学校应该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培养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交活动,包括组织文艺演出、体育运动、外出游玩等,这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具有促进性的作用,能够提升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对有社交障碍和封闭心态、害怕沟通的高中生给予关怀,组织开展人际沟通、心理咨询等讲座,目的是通过这些途径来鼓励和帮助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减少社交恐惧症,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制定完备的心理课程
学校应该制定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化,对于高一至高三的学生,每个班级在每个月至少要有两个课时的课程。同时,在课程中,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社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给予高中生实质性的帮助。不仅如此,学校也要聘请从事专职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学生有任何社交障碍或问题都可以立刻咨询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寻求帮助和解决对策。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及时根据学生的信息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反馈存在的问题,以便督促和指导高中生克服社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