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德昂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奇特的风土民情、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较为显著的是蕴含在神话史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乡规民约及生活习俗中的生态智慧,不断地调适着德昂人与自然的关系,維护着德昂族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生态危机困扰的当今社会,德昂族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人类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现代生态文明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昂族;生态伦理;现代价值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梁河、盈江、陇川五个县市和临沧市的镇康、永德、耿马等县,其他散居在保山、普洱等地区。“云南德昂族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态文化意识和天性,并积累了古老的生态智慧和丰富的环境知识”,[1]P200客观上保护了德昂族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德昂族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建构现代生态伦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德昂族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
  (一)宗教信仰中孕育的生态伦理思想
  从德昂族的意识形态来看,德昂族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神话史诗中,孕育着德昂族人朴素的自然观及其崇尚自然的天性。在他们的观念中,自然万物与人一样是有生命、有知觉、有灵性的,只是在历史中演变成不同的形体而已。同时,由于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德昂族万物有灵的观念根深蒂固,把自然界的万物都当作自己的崇拜对象。“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是出于自然万物的依赖。凡是人在自己发展中得到支持的自然生物,都作为自己的宗教崇拜对象。”[2]P63德昂族崇拜自然,把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人格化,并把它们视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对象加以供奉和祈祷,以求得神灵的庇护和保佑。15世纪中叶,德昂族开始信仰小乘佛教,崇敬善恶有报、因果相通的佛教意识。他们认为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而弄死任何一条生命都是犯罪,并且根据教规,严禁杀生。透过神秘的宗教色彩,不难看出德昂族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崇尚和保护,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德昂人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没有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就会失去生产生活的条件。
  与宗教信仰紧密联系的禁忌文化,在客观上约束着人们对自然的行为。信奉林神的德昂人认为:“乱砍一棵树,就会生某种疾病,砍的树越多,疾病就会越多,砍的树越大,病就越重,砍水源林中的树,更是不得好死。”[3]德昂族还普遍信奉大青树,认为大青树绝对不能砍,即便是被风刮倒、被雷击中的大青树也绝对不能拿回家用,否则也会不得好报。每个德昂族村寨都有自己的神林和神树,对村寨共有的风水林、水源林、邪树林等,任何人都严禁砍伐毁损。“德昂族因为崇拜蛇的缘故,会把村寨附近的一棵大树当作蛇树,每年要定期祭祀,禁止走近、砍伐蛇树。”[4]在德昂族群众的传统意识中,神林是不能任意砍伐的,森林植被在这种传统意识的制约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二)物质生产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德昂族赖于生存的这片土地,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水田较少,大多数是耕种旱地。在这种自然生产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德昂族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耕作技术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从而维持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德昂族实施严格的休耕轮歇制,“旱地分为固定耕地和轮休耕地两种。固定耕地占总面积的10%左右,多在缓坡或河谷较平的地方,宜种包谷,但仍要轮换种植,即今年种包谷,明年则换成种大豆,以增强土质肥力;休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左右,一般是种三年后休耕轮歇。按照德昂族的经验,一块地一代人只种三次,一般是头年栽种甜荞、苏子或饭豆,以增加土质肥力,次年种植旱谷,第三年又种植甜荞、苏子或饭豆等,第四年开始轮歇。休耕时间一般是15—20年,经过15之后,把杂草树枝放火烧掉,充当灰肥,然后犁一道,即可撒种。”[5]P244德昂族这种休耕轮歇的生产方式,充分体现了德昂族人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使保护与利用、索取和再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特性。
  生活在亚热带雨林山区和半山区,被誉为“古老茶农”的德昂族,把茶叶看作是重要的生产对象,把种茶看作是重要的生产形态。凡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树、茶山,凡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一般就有大片茶树遗留下来。德昂族人种植竹子和种植茶树的渊源一样深,竹子与德昂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凡是德昂人居所附近都种植着茂密的竹林,也是德昂人一项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德昂族人根据地区现实特点和适应发展的需要,种植茶树、竹子,作为一种生态的发展样式,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可持续生产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了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模式。
  (三)乡规民约、民族习惯法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从乡规民约、民族习惯法来看,德昂族很早就有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规定。从德昂族的乡规民约、民族习惯法中,也可以看出德昂族人的生态价值取向,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无形中对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如德昂族崇奉神林,对神林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历史上,芒市土司于民国17年(1928年)刻石立碑,明令保护森林,碑文内容为:“照得森林重地,宜各爱惜宝祝,不得偷砍践踏,徒(纵)火焚尤忌,倘若敢任意故违,拿获从严究治。”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德昂族群众制定了一系列的乡规民约,用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好森林和土地资源。如《勐丹村村规民约》第五条规定:“要保护好现有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中更为重要的是水源林、风景林、防护林,对毁林开荒,乱砍濫伐的村社或社员,轻者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100—1000元的经济处罚,重者交林业执法机关从严处理。”德昂族人自觉地制定规范化的乡规民约,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奖惩条款,将对自然的崇拜转化为科学的明文禁令,进一步从制度上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有的村寨还有保护森林的习惯法。“镇康、耿马的德昂族有这样的规定:本村落成员耕种村公地和砍村公林者,只要告知村头人,即可耕种和砍用。若是私人土地和竹林,需征得主人的同意,切忌私自耕种和砍伐。”[6]P130同时,德昂族人在配合政府“生态立省”宣言时,还会根据自己民族的天性,自觉地不乱砍滥伐,不破坏生态平衡,不肆意杀害生灵。这些碑文、乡规民约、习惯法既体现出德昂族对保护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同时又包含着最朴素最原始的生态伦理思想,无形中对人们保护自然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生活习俗中彰显的生态伦理思想
  德昂族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从他们的丧葬习俗、民族服饰、居住环境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都可以看出来。从诞生礼和丧葬习俗来看,“在小孩出生时,要在大树旁种一棵小树,意味着孩子和这棵树一起长大。老人去世时,也要种一棵树,认为老人留给后代的命根和希望。”[4]老人去世后,集中葬于坟山森林,不得占用耕地,四五十年过去之后,便可以在墓地上开荒、造林,坟山森林是不能任意砍伐的。这样的丧葬习俗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还使森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民族服饰来看,德昂族的衣着多用蓝、黑色布制作,织布的棉花都是自己种植,染制的各种色布均用天然的原料。“过去德昂族一直保留着唐代‘茫蛮’部落‘藤篾缠腰’的古老习俗。妇女的腰部都要缠着二三十道腰箍,腰箍用很细的竹片和藤篾制成,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并涂上红、黑、绿等颜色。”[1]P202德昂族的服饰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的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从居住环境来看,据史书记载,唐代时德昂族就已经过着“楼居”生活。“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且形成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生活习俗。”[7]德昂族主要聚居于滇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高,降雨量大。“为了与自然相适应,不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生,德昂族的所有建筑物都显得格外简朴。德昂族的房屋基本上不用一砖一瓦一钉,而是以龙竹、红木、花桃木、栗木、茅草为建材,宅居均以干栏式构造,最普遍的就是干栏式竹楼。”[1]P202二楼住人,一楼圈养牲畜,竹楼的正门一边有晒台,用以晒衣服和谷物。这样的住宅内部构造简单,外表美观,还具有占地少、防潮湿、清凉舒适的特点。这样的家居住宅与滇西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浑然一体,紧密相连。
  二、德昂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德昂族生态伦理思想为人类构建现代生态伦理提供了养料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单单只是满足于认识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日益风行,人类中心论势力抬头。由此,生态危机爆发,而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伦理危机。因此,构建科学的现代生态伦理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内在要求。在对德昂族传统生态伦理进行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德昂族人不仅他们的宗教信仰、道德准则,还是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都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顺应着自然的原则、与自然同生共存,互相依赖。德昂族致力于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理念,一直贯穿于德昂族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昂族通过教育、熏陶等内化的方式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调整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着自然界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最大限度的和谐。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似乎与生俱来、发自内心世界的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与现代生态所追寻的是不谋而合的。虽然这种传统的生态伦理与现今的生态文明之间具有较大差别,而且也不可能成为21世纪构建现代生态伦理最为可靠的唯一模式。但是,只要我们能摒弃其中宗教神话中不合理的部分,继承和弘扬其中合理的部分,至少能为我们建构现代生态伦理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生态理论体系。
  (二)德昂族生态伦理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范式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辩证关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自然界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一旦不按照规律办事,打破生态之间的平衡,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时候,要在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律办事。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8]P158德昂族在长期协调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有限度开发、适度索取,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们无论在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还是具体行为方式方面,都把调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放在首位,把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德昂族特别注重对子孙后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培养,通过教育和熏陶等的内化方式,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思想告知下一代人,以此代代相传。德昂族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答案。
  (三)德昂族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提倡的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从人类文明重建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确立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規划中要落实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要落实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这项任务,我们既不可能像西方某些国家那样走先治理后污染的老路,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生态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生态文明,我们应该扎根于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沃土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生态文化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德昂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生态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荣共生的自然观,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选择索取有度,适度消费的消费观,给我们建设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产业文明提供了范式。在提倡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今社会,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和利用德昂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发挥其现代价值,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洁.德昂族[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王清华.澜沧江西岸的德昂族人家河神秘佤山—探访澜沧江民族走廊[J].今日民族,2007(4).
  [4]刘荣昆,朱红,杨春梅.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凯里学院学报,2013(1).
  [5]傅仕敏.德昂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6]云南省编辑组.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7]姜明.古代蒙古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J].阴山学刊,2004(6).
  [8]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一个人歧义容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异民族文化的适应程度。高歧义容忍度的人往往能够容忍与自己民族不同的文化;低歧义容忍度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所以提高歧义容忍度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歧义容忍度  歧义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也叫模糊容忍度,最早对歧义和容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全面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重要意义,然后进一步的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希望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探索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探索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文化、经济、政治出现了大融合的现象,这为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期刊
【摘要】:道德伦理观念中,善恶作为道德伦理判断的基础标准,在伦理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围绕佛教的教义,佛教善恶观念中最基础或初级的层次是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别人带来损益;另一方面“以生善法,心意清净”即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获得解脱。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宗教伦理的善恶观与世俗伦理善恶观念相结合又相区分,体现出了中国佛教极具特色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佛教;善恶;伦理观  一、佛教对善恶的定义  佛教对于善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学术大国,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学术类的文化博物馆,而这样通过实物陈列就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展示和学术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基于此,本文基于此文化博物馆学术论述了几点构想。  【关键词】:文化博物馆;学术;几点构想  在设计上,学术文化博物馆的独到之处就是通过实物的复制和实物,呈现出逻辑同历史保持一致的知识积累系统和认识史发展线索以及中国学术史发展线索。  一、建立学术文化博物馆
期刊
【摘要】:由法国著名导演雅克·雅克执导的《狼图腾》是一部著名的以狼为主题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使用蓝天,白色和蒙古包展示了草原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借助3D等高科技生动地描述了狼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在这部影片中,草原狼与人类有许多接触和冲突,表现出人的本性与狼本性之间的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在影片中,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许多有关汉族和蒙古族的相似和冲突的场景也被展现出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阐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特点及保护内容,明确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实现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土家族舞蹈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业余生活,舞蹈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但是,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
期刊
“学霸,我们做朋友吧。”近来,学霸一词,风靡校园,又红遍社会。人们一旦谈及到学习,总是避免不了说到“学霸”,如今,“学霸”正裹挟着一阵猛烈又清爽的风,吹进生活的角角落落中。  面对“学霸”之风的势不可挡,许多人很容易把“学霸”看作新生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等词典工具书均没有收录该词。然而,《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有对该词语的释义:“学霸”指学界的恶棍。显然,这个释义与我们当今所使用的“学霸”
期刊
1、贝聿铭建筑的设计理念的形成概述  1.1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形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工作背景  生在苏州名门望族的美籍华人贝聿铭,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1927年回到上海读青年会中学 ,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贝聿铭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39年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1944年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的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
期刊
【摘要】: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它们的创造原则、创造方法以及创造窍门都存在某些一样的规律性。然而舞台表演更侧重对假定性和表演张力的拿捏,影视艺术则注重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但不论表演和创作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它们都是有共性、有联系的。在表演艺术发展的大方向上是相随与共的。  【关键词】:舞台表演;假定性;影视表演;二度创作;统一  一、舞台表演的假定性与张力  假定性是舞台表演的基本前提,它是
期刊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是来自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当地文化,性格等等各方面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的分支。音乐,就如同空气一般存在于人类的文明史,数千年来都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同时人类也创造了缤纷多彩的本土音乐文化,遍布全球。而我中华民族,以礼乐之邦而称著于世,自然我国的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是举世皆知。但是,自近代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饱受摧残,其中也包括有我国的传统本土音乐文化。为了将我国的缤纷灿烂的本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