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南杖头木偶,土话又称木甩戏或木碌戏。它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在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当今大时代的背景下,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平南杖头木偶戏这种传统的地方小戏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濒临消失的状态。
【关键词】:杖头木偶戏;艺术特色;现状
一、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源流
平南县,古称龚州,属广西贵港市辖县,位于贵港市之东北,浔江中游,在邕、梧、柳、桂、玉之间,向来为进兵、商贸、文化之通道,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南地属桂林郡。西汉时平南部分属猛陵县地,隶属苍梧郡(郡治所广信,今苍梧),部分地属布山县。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苍梧郡,置永平郡(郡治所安沂,今藤县境);析猛陵县地,置武城县,县治今武林镇,隶属永平郡。这是平南境内最早设置的县。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置平南县直机关至今。由于平南地处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晋康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士族、皇族和平民百姓纷纷南迁,平南成为移迁者安居谋生首选之地。
平南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也称木甩戏或木碌戏。据《桂平县志》关于杖头木偶的记载 :大约在清同治年间(1872年)就有杖头木偶戏。而据平南杖头木偶老艺人洪名安所述,平南的杖头木偶是从桂平马皮传入平南的,从中可以推断平南杖头木偶已有百年的历史。据传,当时的木偶制作者是个女人,她带领一粤剧过上广西卖艺谋生,落籍桂平马皮。为求生存,她自雕木偶代替演员进行表演,并传艺于三个儿子寿州、汉州和兴州。兴州到平南卖艺时,黄任兴和洪名安拜他为师,苦练数年,成为平、桂两县交界的名演员。
二、杖头木偶戏的艺术特色
平南杖头木偶主要分布在县辖的寺面、平山、六陈、大坡、大洲、大安、武林、大新、上渡、镇隆、环城、官成、思界、丹竹、安怀、东华、同和、马练、大鹏、国安、思旺等乡镇。县周邻的桂平、金秀、蒙山、藤县、容县、北流、玉林等县市也较为流行,受众超1000万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全县各乡镇许多村屯都有木偶戏艺人卖艺于各村屯,深受群众欢迎。
(一)演出形式
平南杖头木偶使用平南各村的土白话演唱,通过木偶棚的方寸之地演员用熟稔的手上功夫操作木偶,配以唱腔唱词就能演绎一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大戏”。木偶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将木偶师遮蔽起来,只是嗓音配合木偶的动作。平南杖头木偶是支撑木偶,支撑木偶一般是二至三人就可表演。杖头木偶的基本功有托举功,杆子功以及掌握各种人物特征的“台步功”等。乐手一个人负责打击乐伴奏,主要表演是师傅,他手擎杖头木偶饰装登台,既操纵木偶,又自唱自念参加表演,人与偶同演一个角色,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木偶戲表演场所一般在村屯的庙宇前以及晒谷场、广场、公园即可,所用面积不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平南木偶戏的演出舞台及其简陋,一个箱担就可以把表演木偶戏的所有道具装收纳进去。它的舞台由四根手臂般粗的木柱子支撑着,搭建整个戏台需要12根木柱,然而这些木柱的组合是只用绳子牢牢将他们捆绑在一起。舞台占地面积约七、八平方,架子顶上盖上一块遮风挡雨的油布。戏台前面多用带花的前台幕布,架子中间挂上一块作为布景。戏台内部的构造可谓是充分利用,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木偶戏表演的场所,后部分为幕后活动、方木偶和乐师伴奏的地方。木偶戏台的两侧分别有一个横木,这是固定架子,同时也是出场完的木偶临时存放处。
(二)演出行当
木偶道具结构由偶头、偶肩、偶杆三部分组成。偶头由纯木雕刻。一套木偶包含有老生、小生、花旦、等30多个角色,一出戏根据不同的人物需要按顺序出场。平南杖头木偶属于内操纵式木偶,头部下方接一根竹竿,手部下面各有一根,表演时艺人通过操控竹竿来使木偶进行织体的动作。木偶在制作时会根据角色的性格、身份、外形等,而将脸谱进行区分,木偶的着色和表情突出了美丑、善恶、忠奸等性格特征,如忠诚侠义用红色,狡诈阴险用白色等将木偶脸谱刻画的栩栩如生。
(三)表演特色
平南木偶戏的音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唱腔部分由一师傅在方寸的木偶棚内边操纵木偶,边进行演唱。平南木偶戏的唱腔多使用本地的山歌唱腔及采茶调。它的唱腔以贯穿平南中部的西江为界,分南北河两腔调,在两腔调的基础上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分男腔和女腔、忠、奸。平南杖头木偶戏的唱词字数不限,有二句、三句、四句不等,但大多为七字一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常在唱完两句或四句时就间伴奏乐。木偶戏的音响纯靠那略带沙哑又很有磁性的成熟男性的嗓音。一个木偶师傅常常要演绎多个角色,因此会根据剧情人物的改变,不断变换自己的嗓音,如男角色上场,用真嗓;女角色便会用假嗓子,有时会真假声混用。有时为了丰富剧情和吸引观众,便会用上口技(如模仿狂风暴雨声、敲击声等)。
平南杖头木偶戏的伴奏乐器实际上只有三种:木鱼、大镲、高边锣。这三件乐器起着重要的地位,不同角色的出场,都由自己的锣鼓经如小姐、中年妇女、将相等。高边锣的声音宏亮、强烈,大镲声音尖锐,木鱼声音清脆,他们都属于节奏性乐器。木偶戏的开场打击乐齐鸣,一下子吸引住观众,场子热闹起来,木偶出场,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配以不同的锣鼓点。
三、平南杖头木偶戏的现状
平南木偶戏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各乡镇都由木偶艺人卖艺与各村屯,以丰富的剧目、生动的木偶、乡土的音乐唱腔得到老百姓的喜爱,拥有庞大的群众体。但随着大时代的发展,戏曲前景的不景气、生存困难日渐显露,究其原因有许多,文化的多元、艺术的繁杂、科技的月异、节奏的加速、趣味的多样等等。戏曲的“老大”地位不复存在,都是造成戏曲危机状态的重要原因。据县文化馆1981年的不完全统计,县内有木偶队105队。改革开放后,由于人们生活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现县内正常运作的木偶队不足20队,并且唱木偶戏的演员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艺人,处于青黄不接的濒危状态。
据平南镇罗新江尾村木偶艺人方芝义讲,他现在已经没有出去演出了,偶尔文化馆会邀请他们到县的文化馆演出一场,当问到有新的徒弟来学习吗,他们边摇头边说“谁会来学啊”,回答中带着无奈。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对于平南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文化馆似乎做了一些努力,如:2007年开始对全县的杖头木偶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博物馆式”的保护;2009年,开办平南杖头木偶培训班,聘请县内杖头木偶老艺人讲课,培养平南杖头木偶传承人;2013年,利用文化馆“七彩龚州周末大舞台”进行包括杖头木偶在内的非遗名录展演等。文化馆对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保护所做的努力多多少少会有见效,然而民间艺术的发展主要还是在民间。
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孕育、发生、发展都是在民间实现的,对于民众戏曲不只是艺术,更是与他们生活、精神相关的。对于他们,看戏不只是欣赏,更是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于他们,戏曲在舞台,在广场,在庙会,在他们的生活中,精神中,是他们的生活的组成。戏曲与民众的生活、信仰、精神追求密不可分,这才是中国戏曲生生不息、长寿长命的秘诀。平南杖头木偶戏在当初是民众选择了它,而如今也是民众抛弃了它,作为“第三者”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扭转它的命运呢?所以对于民间音乐,我们旁观者能做的只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从旁影响,而不是直接“插手”干预,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交给民间音乐本身。
参考文献:
[1]、刘廷新 莫世通,《论玉林木偶戏的美》,人民音乐,2009年第10期
[2]、陈家友,《桂东南木偶戏原生性及其文化特性指向》,玉林师范学院学 报,2008年第2期
[3]、满瑜琳,《广西玉林木偶戏艺术考析》,大舞台,201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桑宁夏,女,汉,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15级艺术学理论专业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方向研究生;
苏沙宁(1957—)广西梧州市人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关键词】:杖头木偶戏;艺术特色;现状
一、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源流
平南县,古称龚州,属广西贵港市辖县,位于贵港市之东北,浔江中游,在邕、梧、柳、桂、玉之间,向来为进兵、商贸、文化之通道,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南地属桂林郡。西汉时平南部分属猛陵县地,隶属苍梧郡(郡治所广信,今苍梧),部分地属布山县。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苍梧郡,置永平郡(郡治所安沂,今藤县境);析猛陵县地,置武城县,县治今武林镇,隶属永平郡。这是平南境内最早设置的县。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置平南县直机关至今。由于平南地处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晋康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士族、皇族和平民百姓纷纷南迁,平南成为移迁者安居谋生首选之地。
平南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也称木甩戏或木碌戏。据《桂平县志》关于杖头木偶的记载 :大约在清同治年间(1872年)就有杖头木偶戏。而据平南杖头木偶老艺人洪名安所述,平南的杖头木偶是从桂平马皮传入平南的,从中可以推断平南杖头木偶已有百年的历史。据传,当时的木偶制作者是个女人,她带领一粤剧过上广西卖艺谋生,落籍桂平马皮。为求生存,她自雕木偶代替演员进行表演,并传艺于三个儿子寿州、汉州和兴州。兴州到平南卖艺时,黄任兴和洪名安拜他为师,苦练数年,成为平、桂两县交界的名演员。
二、杖头木偶戏的艺术特色
平南杖头木偶主要分布在县辖的寺面、平山、六陈、大坡、大洲、大安、武林、大新、上渡、镇隆、环城、官成、思界、丹竹、安怀、东华、同和、马练、大鹏、国安、思旺等乡镇。县周邻的桂平、金秀、蒙山、藤县、容县、北流、玉林等县市也较为流行,受众超1000万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全县各乡镇许多村屯都有木偶戏艺人卖艺于各村屯,深受群众欢迎。
(一)演出形式
平南杖头木偶使用平南各村的土白话演唱,通过木偶棚的方寸之地演员用熟稔的手上功夫操作木偶,配以唱腔唱词就能演绎一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大戏”。木偶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将木偶师遮蔽起来,只是嗓音配合木偶的动作。平南杖头木偶是支撑木偶,支撑木偶一般是二至三人就可表演。杖头木偶的基本功有托举功,杆子功以及掌握各种人物特征的“台步功”等。乐手一个人负责打击乐伴奏,主要表演是师傅,他手擎杖头木偶饰装登台,既操纵木偶,又自唱自念参加表演,人与偶同演一个角色,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木偶戲表演场所一般在村屯的庙宇前以及晒谷场、广场、公园即可,所用面积不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平南木偶戏的演出舞台及其简陋,一个箱担就可以把表演木偶戏的所有道具装收纳进去。它的舞台由四根手臂般粗的木柱子支撑着,搭建整个戏台需要12根木柱,然而这些木柱的组合是只用绳子牢牢将他们捆绑在一起。舞台占地面积约七、八平方,架子顶上盖上一块遮风挡雨的油布。戏台前面多用带花的前台幕布,架子中间挂上一块作为布景。戏台内部的构造可谓是充分利用,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木偶戏表演的场所,后部分为幕后活动、方木偶和乐师伴奏的地方。木偶戏台的两侧分别有一个横木,这是固定架子,同时也是出场完的木偶临时存放处。
(二)演出行当
木偶道具结构由偶头、偶肩、偶杆三部分组成。偶头由纯木雕刻。一套木偶包含有老生、小生、花旦、等30多个角色,一出戏根据不同的人物需要按顺序出场。平南杖头木偶属于内操纵式木偶,头部下方接一根竹竿,手部下面各有一根,表演时艺人通过操控竹竿来使木偶进行织体的动作。木偶在制作时会根据角色的性格、身份、外形等,而将脸谱进行区分,木偶的着色和表情突出了美丑、善恶、忠奸等性格特征,如忠诚侠义用红色,狡诈阴险用白色等将木偶脸谱刻画的栩栩如生。
(三)表演特色
平南木偶戏的音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唱腔部分由一师傅在方寸的木偶棚内边操纵木偶,边进行演唱。平南木偶戏的唱腔多使用本地的山歌唱腔及采茶调。它的唱腔以贯穿平南中部的西江为界,分南北河两腔调,在两腔调的基础上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分男腔和女腔、忠、奸。平南杖头木偶戏的唱词字数不限,有二句、三句、四句不等,但大多为七字一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常在唱完两句或四句时就间伴奏乐。木偶戏的音响纯靠那略带沙哑又很有磁性的成熟男性的嗓音。一个木偶师傅常常要演绎多个角色,因此会根据剧情人物的改变,不断变换自己的嗓音,如男角色上场,用真嗓;女角色便会用假嗓子,有时会真假声混用。有时为了丰富剧情和吸引观众,便会用上口技(如模仿狂风暴雨声、敲击声等)。
平南杖头木偶戏的伴奏乐器实际上只有三种:木鱼、大镲、高边锣。这三件乐器起着重要的地位,不同角色的出场,都由自己的锣鼓经如小姐、中年妇女、将相等。高边锣的声音宏亮、强烈,大镲声音尖锐,木鱼声音清脆,他们都属于节奏性乐器。木偶戏的开场打击乐齐鸣,一下子吸引住观众,场子热闹起来,木偶出场,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配以不同的锣鼓点。
三、平南杖头木偶戏的现状
平南木偶戏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各乡镇都由木偶艺人卖艺与各村屯,以丰富的剧目、生动的木偶、乡土的音乐唱腔得到老百姓的喜爱,拥有庞大的群众体。但随着大时代的发展,戏曲前景的不景气、生存困难日渐显露,究其原因有许多,文化的多元、艺术的繁杂、科技的月异、节奏的加速、趣味的多样等等。戏曲的“老大”地位不复存在,都是造成戏曲危机状态的重要原因。据县文化馆1981年的不完全统计,县内有木偶队105队。改革开放后,由于人们生活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现县内正常运作的木偶队不足20队,并且唱木偶戏的演员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艺人,处于青黄不接的濒危状态。
据平南镇罗新江尾村木偶艺人方芝义讲,他现在已经没有出去演出了,偶尔文化馆会邀请他们到县的文化馆演出一场,当问到有新的徒弟来学习吗,他们边摇头边说“谁会来学啊”,回答中带着无奈。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对于平南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文化馆似乎做了一些努力,如:2007年开始对全县的杖头木偶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博物馆式”的保护;2009年,开办平南杖头木偶培训班,聘请县内杖头木偶老艺人讲课,培养平南杖头木偶传承人;2013年,利用文化馆“七彩龚州周末大舞台”进行包括杖头木偶在内的非遗名录展演等。文化馆对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保护所做的努力多多少少会有见效,然而民间艺术的发展主要还是在民间。
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孕育、发生、发展都是在民间实现的,对于民众戏曲不只是艺术,更是与他们生活、精神相关的。对于他们,看戏不只是欣赏,更是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于他们,戏曲在舞台,在广场,在庙会,在他们的生活中,精神中,是他们的生活的组成。戏曲与民众的生活、信仰、精神追求密不可分,这才是中国戏曲生生不息、长寿长命的秘诀。平南杖头木偶戏在当初是民众选择了它,而如今也是民众抛弃了它,作为“第三者”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扭转它的命运呢?所以对于民间音乐,我们旁观者能做的只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从旁影响,而不是直接“插手”干预,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交给民间音乐本身。
参考文献:
[1]、刘廷新 莫世通,《论玉林木偶戏的美》,人民音乐,2009年第10期
[2]、陈家友,《桂东南木偶戏原生性及其文化特性指向》,玉林师范学院学 报,2008年第2期
[3]、满瑜琳,《广西玉林木偶戏艺术考析》,大舞台,201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桑宁夏,女,汉,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15级艺术学理论专业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方向研究生;
苏沙宁(1957—)广西梧州市人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