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发生的针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的生理、财产和心理的侵害行为,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层面。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对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安定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影响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快速发育,身高体重增加,激素分泌水平增强,外形趋向成人化,精力旺盛,对外界的攻击性增强,发育不完善的神经系统使得他们易兴奋、冲动、情绪化,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纠纷,就容易情绪失控,采取过激行为,导致暴力事件发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青少年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叛逆、嫉妒、过度膨胀的自尊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使他们在与别人产生分歧或纠纷时无法正确处理。为了维护自我尊严,他们往往采取与对方对立的态度,出现斗气、敌对,甚至暴力斗殴的现象。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家长的不良言行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负面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用暴力方式处理没什么不对。不完善的家庭结构又会使孩子生长在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容易自卑、孤僻、冷漠,对外界缺乏信赖感和安全感,形成攻击性人格,产生暴力行为。
(三)学校的影响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使得学校偏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不能中肯客观地评价外界事物,不能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而是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攻击性行为。现阶段,学校大多采用强制性方式进行管理,以正面严厉的惩戒为主,在某些学校中体罚依然存在,缺乏人性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导致了他们与学校、与教师、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对立,一旦有突发因素激化,很容易出现暴力事件。在暴力事件的处理上,学校大多采用批评、写检查、警告、家长道歉赔偿、性质恶劣者开除等惩戒性处理方式,对事前预防以及施暴者的教育转化工作不够重视,致使许多施暴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为学校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刁难自己,于是自暴自弃,暴力倾向愈加严重。在教育方式上,有些教师坚持“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对学生“严打高压”,好下命令、下禁令,学生只能服从,稍有辩驳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中也会态度生硬、顽固主观,常因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有些教师自诩是“人性化教育”,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其他学生随之效仿。
(四)社会的影响
首先是不良文化的泛滥。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外界新生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同时其鉴别力、控制力较弱,容易受含有刺激性、娱乐性、神秘性的暴力、凶杀、赌博、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常常模仿网游、影视剧、小说等的情节,有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偷盗、抢劫、敲诈他人财物,触犯法律,成为不良文化的直接受害者。其次青少年法治法规的不健全。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有增无减,影响恶劣,但在立法惩罚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方面相对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主要针对已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立法处理,没有起到前期预防作用。另外,普法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分不清违法与犯罪,致使他们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二、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预防策略
雪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有责任,笔者认为预防校园暴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于国家,应该明确关于校园欺凌与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要严格化
为什么校园欺凌与暴力越来越多,大多原因都是惩罚不够严格,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去约束这些暴力事件。所以校园欺凌与暴力也应该有明确且严格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约束。
(二)对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担责”的错误认识
针对欺凌、暴力进行全面教育,强调“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意在坚决对欺凌、暴力说“不”。另外,还要加大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不能简简单单的教育了事,这会让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与暴力也没什么,顶多就是教育完事,下次犯了教育教育就好啦,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会导致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个人防范能力。比如学生在遇到勒索的时候,尽量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想办法脱身;同时记住对方的衣着、模样,以便事后向老师和公安部门报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应该列入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让学生树立与人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道德观念。
(三)对于社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社会资源应该齐心协力
加大对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监督与宣传,让全社会都形成对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重视,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对于家长,要加大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不要把所有的教育都推到学校老师上,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家长一定要言传身教,加大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营造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最后对于学生自己,要多加强自己的法律知识
不要去做施暴者,这样是违法犯罪,对于受害者,要加强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护自己。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校园暴力,国家、学校、社会、家长还有学生自己都要一起行动起来,重视校园暴力,努力让校园暴力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你我他都有责任。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影响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快速发育,身高体重增加,激素分泌水平增强,外形趋向成人化,精力旺盛,对外界的攻击性增强,发育不完善的神经系统使得他们易兴奋、冲动、情绪化,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纠纷,就容易情绪失控,采取过激行为,导致暴力事件发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青少年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叛逆、嫉妒、过度膨胀的自尊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使他们在与别人产生分歧或纠纷时无法正确处理。为了维护自我尊严,他们往往采取与对方对立的态度,出现斗气、敌对,甚至暴力斗殴的现象。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家长的不良言行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负面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用暴力方式处理没什么不对。不完善的家庭结构又会使孩子生长在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容易自卑、孤僻、冷漠,对外界缺乏信赖感和安全感,形成攻击性人格,产生暴力行为。
(三)学校的影响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使得学校偏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不能中肯客观地评价外界事物,不能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而是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攻击性行为。现阶段,学校大多采用强制性方式进行管理,以正面严厉的惩戒为主,在某些学校中体罚依然存在,缺乏人性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导致了他们与学校、与教师、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对立,一旦有突发因素激化,很容易出现暴力事件。在暴力事件的处理上,学校大多采用批评、写检查、警告、家长道歉赔偿、性质恶劣者开除等惩戒性处理方式,对事前预防以及施暴者的教育转化工作不够重视,致使许多施暴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为学校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刁难自己,于是自暴自弃,暴力倾向愈加严重。在教育方式上,有些教师坚持“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对学生“严打高压”,好下命令、下禁令,学生只能服从,稍有辩驳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中也会态度生硬、顽固主观,常因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有些教师自诩是“人性化教育”,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其他学生随之效仿。
(四)社会的影响
首先是不良文化的泛滥。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外界新生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同时其鉴别力、控制力较弱,容易受含有刺激性、娱乐性、神秘性的暴力、凶杀、赌博、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常常模仿网游、影视剧、小说等的情节,有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偷盗、抢劫、敲诈他人财物,触犯法律,成为不良文化的直接受害者。其次青少年法治法规的不健全。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有增无减,影响恶劣,但在立法惩罚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方面相对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主要针对已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立法处理,没有起到前期预防作用。另外,普法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分不清违法与犯罪,致使他们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二、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预防策略
雪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有责任,笔者认为预防校园暴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于国家,应该明确关于校园欺凌与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要严格化
为什么校园欺凌与暴力越来越多,大多原因都是惩罚不够严格,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去约束这些暴力事件。所以校园欺凌与暴力也应该有明确且严格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约束。
(二)对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担责”的错误认识
针对欺凌、暴力进行全面教育,强调“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意在坚决对欺凌、暴力说“不”。另外,还要加大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不能简简单单的教育了事,这会让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与暴力也没什么,顶多就是教育完事,下次犯了教育教育就好啦,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会导致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个人防范能力。比如学生在遇到勒索的时候,尽量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想办法脱身;同时记住对方的衣着、模样,以便事后向老师和公安部门报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应该列入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让学生树立与人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道德观念。
(三)对于社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社会资源应该齐心协力
加大对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监督与宣传,让全社会都形成对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重视,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对于家长,要加大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不要把所有的教育都推到学校老师上,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家长一定要言传身教,加大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营造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最后对于学生自己,要多加强自己的法律知识
不要去做施暴者,这样是违法犯罪,对于受害者,要加强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护自己。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校园暴力,国家、学校、社会、家长还有学生自己都要一起行动起来,重视校园暴力,努力让校园暴力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你我他都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