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落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ao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落水,本质上就是雨水,它们通过瓦屋的瓦垄流入屋檐下的大水缸,被储存下来,通过沉淀滤清,寒温暑凉,清冽甘爽,可以直接饮用。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它如同山珍海味之美。
  江南多雨水,很多地方的老宅第,无论徽派建筑还是苏州园林式宅院,甚至在很多乡村的黑瓦青砖平房廊檐下,都会放置一个盛满水的大缸,有些大缸上面加了一个斗笠状的盖,它们就是盛放天落水、供着一家老小饮用做饭所需的水源。
  在我老家,大户人家一般用七石缸盛放天落水。它是能放置七石大米(约420公斤)的缸,确实也够大。有没有盛放天落水,缸大缸小,一定程度体现这户人家的身价。因为,首先得有瓦房,还要有七石缸。
  七石缸和天落水,围绕着我整个童年。一群孩子在大宅院充满阴森感的前院后院玩耍,口干了,就会在就近的一口七石缸里偷舀一大勺天落水,仰头咕噜咕噜喝个饱,用袖子一抹嘴,又撒野开了,仿佛这水就是能量,让人平生无穷的力气。
  待到父亲从邻村用拖车带回来一个大水缸,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尽管那口缸是侧面有一条长长“搭链”的修补过的二手货,但它是足以让我能挺起腰杆的“大家当”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在一只上海牌手表和一口七石缸之间作了艰难选择。作为一个“教书匠”,父亲是多么需要手表啊!家里好不容易积攒了12元钱,但父亲还是选择了对全家更为重要的水缸。
  父亲母亲为接纳七石缸忙碌了一个周末。父亲架着竹梯爬上屋面,用扫把一行一行地把瓦垄里常年积累的鸟粪、灰尘和杂屑扫除干净;去竹园里砍了根老竹竿,一剖为二,刮掉节内分隔,用铁丝把半爿竹竿固定在屋檐下。母亲则把七石缸里里外外洗个干净,移至屋檐下,用一些碎砖和泥土把缸固定停当,等待雨来。
  几天后,一场雷阵雨如约而至,十几个瓦垄的水流入竹竿,经竹竿哗哗哗地导入七石缸。记不清我多少次去屋檐下,趴在缸口看接了多少水,兴奋劲和幸福感不亚于过大年。
  在老家,接取天落水是有些讲究的:秋风送爽,下的秋雨干净清冽,是精品;春雨绵柔甘滑,略逊;夏雨充沛但灰尘重,需过滤后饮用,为下品;梅雨时节,江南易霉变,一般不取水而存。父亲是高中老师,读过大学,他知道这天落水看似干净,喝着甜爽,其实会有大量细菌滋生,于是买来明矾,撒在七石缸里杀菌。一时间,左邻右舍纷纷效仿。
  我特別难忘喝母亲用天落水和新米熬制的粥。它稠粘绵密,清香微甘。母亲熬粥习惯了细工慢活,一膛软柴的不温不火,恰好熬成一碗粥的不薄不稠、入口即化。我有时在想,所谓乡愁,不过是怀念母亲起着大早、用门外七石缸里的天落水熬制的一碗新米粥了。
  父亲生前喜欢喝茶,尤喜龙井。即使后来有了自来水,打了个灶边井,但是他如果有得好茶,一定烧一壶天落水冲泡,捧一本他喜欢的线装书,有滋有味地喝着。那感觉,好像他喝出了所有人生的况味。这个形象,至今都清晰于我对他的怀念里。
  而今,游历古镇古村落,一定会在屋檐下看到七石缸。只是很多人家在里面种花养荷,并不赋予它最初的功能和使命。
  选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二十年前,与朋友去扬州游玩,穿过一条幽深小巷,寻到大名鼎鼎的富春茶社,屁股还未坐定,我就吵着要吃烫干丝。在上海一些江浙风味的饭店里有鸡火干丝或蟹粉干丝,但没有烫干丝。烫干丝只在扬州、南京等地的茶楼里有,这是苏北食客的福分。我之所以对烫干丝有意,还是受了周作人文章的蛊惑:“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熟,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
豆腐哪里都有做的,但是洧川豆腐很多人都学不来。也有洧川人到外地做豆腐卖的,他们自己都承认,同一个人,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流程,水土变了,就做不出洧川味儿。一个磨豆腐的叔叔曾经向我炫耀:“我年轻的时候,拉着豆腐去开封卖,就是用秤钩勾起来,专门让别人看洧川的豆腐有多筋道。”确实如此,洧川的豆腐特别筋道,水中千滚豆腐不烂,绵软可口。曾经有朋友拿着洧川的豆腐让开封的大厨加工,哪知道,大厨菜做得非常好看,豆腐却
大约所有动物的味蕾天生就会本能地分辨甜和苦的味道,自有记忆起,我就喜欢吃糖。当然,与所有的儿童一样,我钟情的是那种将糖果直接咀嚼时产生的快感,它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沁入肺腑的甜蜜幸福,尽管大人们常常用蛀牙的痛苦来恐吓乳臭小儿,但是谁又能够阻挡得住儿童大肆嚼糖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的童年遭受过没有糖的日子,因而对糖的渴望化作一股对甜食的强烈欲望,让我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糖的代偿品。那时,甘蔗和各种各样稀有的水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食物丢掉了、风化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味道锈了,舌头也跟着老了。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他写了一个旧时狱友———黎爷。黎爷是一级厨师,有一次,野夫和他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黎爷做拍黄瓜有诀窍:诀窍就在一拍之中,野夫用的是铁刀拍的,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
入了冬,正是大快朵颐的时节,天寒地冻的,让人想起外婆的一手好厨艺。荆楚小镇,多有腌白菜的传统,尤其是祖辈的人,喜欢这些琐碎的工艺,一菜一叶,有滋有味。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常看她腌白菜。新摘的白菜是水灵鲜嫩的,我干不来这活,但也喜欢跟着外婆往屋后跑。她把那些品相好的白菜挑出来,削去根,剥去那些残损的叶子,一棵棵仔细洗干净,再一层层放到菜坛子里,撒下细细的盐,然后用砖石压着,等过上三五天,卤水就出来了
单位附近新开了一家饭店,专门做烧鸽子。听说生意还挺红火。我每当从那里经过,心头都会为之一沉。鸽子于我,有着太多的记忆了。小的时候,我家邻居小六子家养了许多鸽子。准确地说,是小六子的二哥养了许多鸽子。在我刚学数数的时候,我就到他们家数鸽子。鸽子在窝里不动时好数,但要是飞到天空中,就很难。即使这样,我们众多的小孩子凑在一起也还是爱仰望天空数来数去。我最喜欢小六子家的两只白鸽子,那鸽子的腿上通常被主人綁
上半年搬到城南居住,耳中总有一些蛙鸣声,疑心是自己耳朵恍惚。有一天,我老婆说,奇怪了,这老城区居然天天有青蛙叫。我才明白我耳听不虚。我家楼前有条小河,其实在我这个固城湖畔相国圩里长大的水乡人眼里,它算不上是条河,只能称为沟。无奈城里人稀罕水,一条细流称为河,还设了河长,戳个木牌牌在水沿。我入乡随俗,姑且称它为河,这河里水不宽,也不深,水面上長着水葫芦水花生之类的水生物。在水乡人眼里,有水应该有水草
雨后的清晨,我来到嘉峪关新城草湖湿地看日出。黎明里,广袤的草湖十分静谧,一丝微风都没有,应该是草湖收容了昨夜狂暴的风与滂沱的雨。此时,湖面上乳雾升腾,难以察觉的光正在一点一点亮起来。我看见,长在高处的红柳,由暗变亮只花费几分钟,轮廓由模糊到清晰的微妙变化也只是几分钟。芦苇、水草在光的涂抹下,纷纷由深黑转为明亮,当然,住在里面的鸟儿们也一樣。首先在微光里歌唱的是鸟儿们。五点四十分左右,鸟儿们陆续开口
三月,旅行至双廊。傍晚独自在洱海边行走,但见黄色的曼陀罗开在街边,挤挤挨挨;闪烁在黑夜的灯火,连绵却又错落,如同星星。我像个失心的人,所有一切只是背景,内心越发寂寞。走在我前面的两位老人像是来度蜜月的。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眼角含泪。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怪怪的感觉,不像是感动,更多的是委屈。起风了,海面微波起伏,一层一层皱起推进。海的尽头,夕阳沉在山后,给山镶了金边,仿佛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那里
如果在夏天去趟北方,我想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一树蝉鸣了。既不是在北方的乡下,也不是在北方的树林间,我只是站在一处立交桥附近。桥下的绿化带上,种有高大的乔木,也许是樟树吧,枝繁叶茂,浓绿葳蕤,撑着一只只巨大的绿伞,算是水泥森林里难得的风景了。蝉便隐于这些树枝之间,似乎早就习惯了车水马龙的嘈杂与喧嚣。但是,在我耳朵里,那些呼啸而过的万千车马喧闹,也比不过这场蝉鸣的气势。只要能竭力嘶吼一声,便可以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