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不能跟我好好说话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电话寻求客服的帮助,结果耳朵里传来的却是冷冰冰的人工智能回应。鸡同鸭讲,根本无法沟通;百转千回,硬是找不到人工接听。这样糟心的遭遇,有不少人都碰到过。
  很多互联网企业用机器人客服来代替人工客服,其实是“客服降级,减低成本,漠视用户权益”的表现。
  比如,一些企业转人工服务的环节过多、时间过长,增加了消费者操作难度。“一些平台为了节约成本,缩减甚至取消人工客服,导致人工客服永不在线。”“客服电话打不通的背后,反映的是企业服务意识的淡化。”
  毋庸置疑,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诸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企业采取智能机器人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的做法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但是,智能机器人毕竟与人工服务有着不小的差距。如智能机器人仅能回答消费者特定的问题,无法解決个性化问题,且语气生硬,套路化严重,让消费者有得不到尊重和重视的感觉。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且无助于及时高效地解决消费者的诉求,化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绝大多数纠纷和争议,不通过人工服务的途径来沟通,也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这么简单的道理,某些企业当然不可能不懂。但它们仍执意选择机器人客服,很难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打从一开始,部分企业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没打算和客户“好好说话”?
  对人工智能客服的追问不该停。客服到底是为客户服务还是为客户添堵,这不光是个科技问题,也关乎企业精神。
  无论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一键可达”的人工客服,真不该这么难。
  红人
  模仿老师的钟美美
  钟宇升,网名钟美美,黑龙江鹤岗人,因为一系列模仿老师的视频意外走红。这个被网友戏称为“凭一己之力把人拉回学生时代”的男生,年仅13岁,正在上初二。他用手机拍摄模仿视频,几乎没有任何剪辑,很多人认为“他的演技完爆一大半真正的演员”。后来,他的部分视频突然消失,又引发了“被约谈”的猜想和传言。钟美美很快出面回应,指出所谓的“被约谈”纯属谣言,是自己主动隐藏的。
  现在,钟美美的账号已恢复更新,也陆续出现了新的模仿视频,但是,关于他的争议依然层出不穷。这个东北小城的少年,把自己的视频上传到网上,便像按下了一个神奇的开关。粉丝、热搜、媒体采访、品牌合作、百万签约……这些原本与他无关的词,突然真实地涌入他的生活。而面对“商业化变现”这个问题,少年老成的他选择了冷静,一再强调,“一切都要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进行”。
  虽然他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面对采访,甚至表现得像一个30岁的大人,但他终究只是个13岁的孩子。希望这个世界对他好一点。


  热议
  小镇做题家
  最近,“小镇做题家”这个新词引发了青年群体的共鸣。该词来自网上一个聚集5万多名成员的小组。该组群的主要功能是给“985”“211”大学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从而达到“自救”的目的。所谓“失败学子”,被形象地称为“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村镇的寒门子弟。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学习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但在步入大学后,有人感叹错过时代红利,有人学业荒废,哀叹前途迷茫。挣不脱小镇的束缚,进不去城市的围墙,成为他们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三五上学:生在普通工薪家庭,一样没有信息渠道和长辈意见,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当年看《致青春》的时候特别理解男主角——我们这类人试错成本太高了。
  @松果:其实我连做题家都算不上,就是高考运气好。
  @21世纪的明白人:说难听点,家境好的同学真的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资源,但出身是没办法选择的吧。
  @小云朵:其实我不算做题家,中学的时候学得挺轻松,但是,小镇眼界的确限制了我。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老师和指路人真的太重要了。
  @美不胜收:是,我是做题家,我甚至只会做题。可这有什么办法呢?一直以来,家里没有人能给一点建议和指导,我只能自己瞎活。
  惊奇
  如何成为“另一种国王”


  因为新冠疫情,英国农业劳工短缺。查尔斯王子出面呼吁大家去田间干活,以弥补国内劳动力短缺。这一呼吁引起了网友的普遍不满,大家纷纷留言调侃:“你先上!” 但实际上,他还真的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当“农民”。
  1980年,位于克罗斯特郡的梅格洛夫庄园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除了一排房子,到处布满了苔藓,仅有的几棵橡树还都是空心的。但这些并没阻挡查尔斯对这座庄园的喜爱,一眼相中后,他立马买了下来,作为自己和戴安娜的婚房。接着,他又买下周围450万平方米的荒地,决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
  施肥、种花、养鸡、修剪树木……样样他都喜欢亲力亲为。他养鸡养成了专业户,还跑去给《家鸡养殖指南》写序。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低碳环保”“有机农业”这些概念,但查尔斯却早早就意识到人类生产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所以他将这座庄园的最大使命定为“治愈”——“尝试治愈被短视所损伤的土地,尝试创造能贴近心灵的景观。”
  查尔斯王子一直被调侃为“全世界最老王储”,但他凭借一生热爱,用30多年时间,将自己变成了“另一种国王”,一直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他文献
雷蒙德·卡佛生于1938年,如果活到2020年,他也才82岁。对有些人来说,在世界总体和平的岁月里,如果生活规律,身体得宜,能平平安安活到82岁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但诗人卡佛只活到1988年,50岁就死了。不清楚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总感觉他有什么预感,或者已经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于是写下这样一首诗畅想未来。假如2020年来临,我们该如何回忆自己的诗歌?  这首诗是以向友人倾诉的口吻写的。他说,我们中
期刊
城市里的精灵  我很小的时候,不知为何就学会了“鼠妇”这个词。但真正对鼠妇产生认识,是在初中的生物课上——一个培养皿用纸盖住一半,放入鼠妇之后再置于光下,结果鼠妇全部躲到了有纸挡住光的那邊。  鼠妇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不管你家住单位的家属大院还是胡同大杂院,鼠妇都会是记忆的一部分。  我对它的记忆是20世纪90年代路灯温暖的颜色。  夏天的路灯下总有人围在一起打牌或者下棋,两人下棋十六个人支着,再
期刊
在谈李新勇的《一个险些够着的梦》之前,我想先聊聊近日读的李道新的电影自选集。  “现在总爱想起十五六岁在家乡小镇上寻觅的日子:那是一个又矮、又黑、又瘦的农村少年,单薄的身体淌过寒风,停留在一个小小的书摊旁。”这是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的自选集《光影绵长》里的一段话。作为电影学博士,他谈到幼年失怙,苦难的岁月里唯有残缺书卷和露天电影能够“让贫瘠的心灵短暂地沐浴在梦幻的阳光之中”。但他不哀怨,不退缩,不认
期刊
你幻想过拥有超能力吗?力大无穷,无须开口就能交流,拥有多个分身……你相信吗?这些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奇妙能力,你我或许也能拥有。日本科學家、东京大学系统信息学专业教授稻见昌彦所著的《超人诞生:人类增强的新技术》,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未来。  稻见昌彦是一位关注科幻作品、从科幻作品中获取发明灵感的科学家。作为一位科幻迷,他受《攻壳机甲队》的启发,利用光的回反射和投影技术发明了“光学迷彩”,这被《时代》
期刊
稻草人立在麦田里时,总像一个奇怪的隐喻。  第一次产生这个念头时,我十三岁,在镇上念初中,每天上学时都要经过一大片麦田。金色的麦田里,稻草人安静地伫立着,从它的背后依次延展出麦穗、鸟群、天空和群山——万物生长,而它是一切的起点。  我将这一幕写在了我的小说中,装进信封里,寄到杂志社,最后石沉大海。可我依然在写各种稚嫩的故事,然后把它们变成信封里的梦,最后把自己变成收发室外的稻草人。群鸟衔着嘲笑声自
期刊
二月:两个季节的忧伤  这个早晨没有月亮。天还没睡醒,路很黑。  青青没想到,春天握住冬天的时候,风却比深冬更冷,微微有些潮湿,像她的心情。  老树依然伸着光秃的胳臂,等待它的叶子从大地归来,显得孤独憔悴。青青从树下走过,很慢,甚至有些艰难。她看见远处教室的灯亮着,比太阳还暖,友好地向她招手。和所有开学的场景一样,同学们吵吵闹闹,充满活力,但青青除外。  她明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个班了,却还是忍不住走
期刊
母亲在楼下催着我快些,清明节,我们该回老家给姥姥扫墓了。  透过车窗,窗外的树影已飞快溜走,就好像那段时光也在我的记忆深处悄悄溜走。与姥姥生活的大多数回忆早已模糊,可一到荷花快开放的时节,犹如迷路的孤狼听到狼群的吼声就能回到狼群,我的记忆也被唤醒。  姥姥坐在摇椅上看着我在她身边跑来跑去。我喜欢与她玩捉迷藏,时常在她的左肩拍一下,又躲到右边,如此反复。我让她猜猜是谁,她总是不厌其烦地配合着我,说着
期刊
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我生于斯长于斯,在数不清的人文风物中,我最钟情于它的巷子。或许你会问我,南京的巷子有什么特别的呢?无非白墙黛瓦,和所有城市的巷子一样,充斥着市井气。  不,不是的。我也见过北京的巷子。如果把北京的巷子比作海洋,那么南京的巷子就是行于山川中的溪。海洋存在至明与至暗,海面平静温和,浪花闪着金光,眼前的视野是如此开阔明丽,往往会隐匿住深处的暗礁。巷子迎着光的一面亮得近乎灼眼,背着光的一
期刊
读者说  我很喜欢读书,常常也乐于写点儿什么。别人都说我以后会成为文学家,这让我汗颜,毕竟,我连“文学”的概念都没有,也从来没发表过任何文章。更残酷的现实在于,我父母很反对我走这条路,甚至早已替我规划好了将来——考大学时必须报考理工类专业,好就业,有前途。好吧,其实我也不是太难过。我无意中在表姐家看到一本名为《神坛在左,华为往右》的书,知道作者就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生,而她照样让心里的文学种子钻破土层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抑郁症好像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以至于我都开始在网上找一些相关文章,想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一二,毕竟我也曾在深夜里被许多极端又可怕的念头一次次地裹挟过。  那天,偶然看到一个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她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十六岁就保送到了一所名牌大学。然而,过去所经历的父母离异、家暴和语言暴力,一直困扰着她。她像一只被情绪圈围住的困兽,看得见困住自己的牢笼,却怎么也走不出去。  四岁那年,父母离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