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21050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兴趣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去找一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来教学,效果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教学中,我常将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行动、心理活动通过对比作为教学的切入角度,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肖像描写对比
  
  初中课本所精心筛选的小说大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而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往往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因此,将肖像描写对比作为兴趣点切入常能提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洞察人物丰富性格、预测人物的命运走向、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这对研读小说大有裨益。且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小说一共有两次肖像描写,分别在课文的第四段和倒数第三段。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两段肖像描写单独拎出来,通过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处。学生们找来找去,几乎找不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不同的地方倒找出了不少:①原来“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现在却“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了;②原来的孔乙己虽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见经常饿肚子,又常挨打,但现在是“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了;③原来的穿着当然不会好,但还能顾及读书人的面子,穿的是长衫,虽然这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现在连长衫也没有了,只“穿一件破夹袄”;④原来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现在只能“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喝酒了。如果再稍微拓展到孔乙己的语言上去,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孔乙己跟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现在跟掌柜的说话,其精神很“颓唐”,口吻是乞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请找出原因。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剖析课文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旨,找出孔乙己走向没落的原因。
  
  二、语言行为对比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说教学中,运用人物语言行为的前后对比切入,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唤醒和刺激,这种分析法比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我从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的一件新大衣开始切入,让学生找出关于奥楚蔑洛夫对大衣的欲“脱”、欲“穿”、“裹紧”的语言行为前后对比,找出这位警官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从中理清了事情的发生经过和奥楚蔑洛夫变色的缘由,懂得了沙皇统治下的走狗欺压人民、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讲解《范进中举》时,我抓住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截然不同的语言行为作对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恩格斯曾经对小说有过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范进的前恭后倨、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对比正是范进“高中”前后的这种典型环境中人物形象的典型表现,抓住了他们的前后对比, 就是抓住了分析课文的核心。教学实践也证明,对比这把钥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心理活动对比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感染力,有的小说还运用了第一人称,如《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社戏》、《故乡》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用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切入课文,也不失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都德的《最后一课》里的“我”是经常迟到的小弗朗士,小说中描写他那天早晨去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心理活动描写得准确而细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我让学生先找出小弗朗士前后心理活动的变化之处,然后提出问题大家探讨:小弗朗士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变化?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举例:小说的第12、13、14、15、16自然段几乎全是心理活动,小弗朗士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想法,原来是他看到了一向喧闹的教室今天“偏安安静静的”,看到了韩麦尔先生穿着“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看到了“镇上的人”、“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等人坐在教室里,听到了韩麦尔先生关于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讲话。这一切就是因为普鲁士侵略了他们的国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有了后文的“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反讽,有了对韩麦尔先生“可怜的人啊”、“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的敬重与留恋。可见,抓住了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剖析,使得课文的分析相对轻松得多。
  实践证明:运用对比切入课文,角度新,避免老套的导入手段,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佳境。对比,是提振学生兴趣的不错的方法。■
其他文献
练习设计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按部就班,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的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致使练习面临最大的困境——低效、甚至无效。  教学实践中笔者在遵循有效练习设计的原则上,对自主性作业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几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人生的真谛,更有助于我们积累文言素养,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基本上都有文言文阅读的“倩影”,分值多在18~20分左右。要想取得中考大捷,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将用“理论﹢实践”的形式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明确复习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第二条对教师课程开发和利用提出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给自己看,更是给别人看,给更多的人看。试想,一篇文章只有一两个读者,那写作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每次作文我都让学生的作文在班级“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每
心理学中,感觉、知觉和思维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用来解说写作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解释成对个别的写作技巧的认识;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我们可以解释成对文章写作的整体情境的把握: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我们可以解释为写作者对写作已经形成了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正成倍增长。人类的知识有60%来自视觉,即主要是通过阅读。所以,市场经济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要十分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不仅是基础教学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人们把阅读能力比作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够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说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劳动人才。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现行的中职语文教学缺乏一套具有鲜明的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及评估体系,同普通中学语文大同小异,使得实际教学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有所偏离。而目前,随着升学指标的较大幅度压缩,使得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对语文教学人为地降低要求,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部地区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串讲法一直占据讲坛.叶圣陶先生早就批评过的那种逐字逐句翻译讲解的私塾式的教法依然盛行。这种教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极为不利。笔者近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的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那么,怎样把各学科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