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变成研究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教学研究领域发生了“范式转型”。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研究终于挣脱了教学心理学的束缚,开始广泛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第二,教学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第三,教学研究的内容、主题几乎无所不包,极其多元、复杂,甚至“混乱”。所有这一切充分证明:当今世界的教学研究领域已经放弃追寻普适性的教学规律、原理或原则,转而寻求对教学的多元理解。走向理解的教学研究致力于恢复教学和教学设计的历史性、理论性、批判性和建构性。而我国课堂教学理论依然处于“工具理性”和意识形态双重控制之中,这不仅异化了教学理论和实践,而且异化了广大中小学教师、专职教学研究及两者的关系。
  从实践来看,教学中的许多悲剧并非出于道德上的错误,而是由于理智上的无知。由于从未在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经历彻底的启蒙,我国课堂教学尚缺乏起码的人性、权利和个性意识,这是教学危机的根源。专制、功利且愚昧,是我国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教学危机必然带来学生及其教师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这同时孕育着民族、社会危机。
  重建我国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是走向教育“新启蒙”。这意味着使课堂教学首先具有“启蒙精神”——崇尚理性自由、探究创造与个性解放;同时要深刻批判“启蒙理性”中的“工具理性”成分,因“工具理性”不仅使教学成为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过程,而且使教学陷入控制本位、理智计算与功利追逐,进而泯灭了自由个性;最后,要基于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创造性地恢复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特别是儒家传统的精华,让我国课堂教学不仅浸润仁爱精神,而且洋溢“孔颜之乐”。
  为了“新启蒙”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在重建中获得新生。
  让教学变成研究。任何时候,只要教学与研究分离、割裂,它就必然变成灌输,进而异化心灵,不仅异化学生的心灵而且导致教师的自我异化。产生这种“教学异化”现象的根源是社会中的“旧式分工”和教学中的权力关系:位高权重者有研究的权力和机会,地位卑下和年龄幼小者只能接受并服从别人的“研究成果”。百年来世界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大成就是将教学变成儿童研究。儿童在学习中探究创造、产生自己思想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理解儿童的过程,同时也是达成教学目的的过程。只有到了将儿童研究、儿童理解渗透于学科探究与生活探究的时候,教师才能确立起自身的专业独特性和专业尊严。教师在倾听、理解儿童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儿童合作创造知识与生活,这才是教学。
  让教学变成生活。任何时候,只要教学与生活分离、割裂,它就必然丧失意义、走向异化。当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联手制造以强制性社会分层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价值及相应体制,广大中小学生在成人逼迫下疯狂训练应试技能、占有外部知识,原本自然、健康、幸福的儿童生活便被牺牲了。这种做法忽视了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道理:问题不在于让儿童走多快,而在于让儿童走多远。产生这种“教学异化”现象的根源不仅是专制等级社会压迫与被压迫的权力关系及相应的“教学准备说”,还包括“启蒙运动”以后日益加剧的科学世界的疏离。教学不仅根植于生活,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让教学充满生活的精神与乐趣;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并创造条件让儿童自由生活;把生活变成课程,让儿童在体验、行动与反思中学会选择、创造生活,融入、热爱生活。只有将儿童的学习建基于生活并帮助儿童在学习中充分享受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儿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才是教学的生活意义。
  当教学与研究、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教学本身就变成一种有意义的创造、道德的创造。这种教学不仅贯通“启蒙精神”和儒家传统的“德性生活”,而且能够根治“工具理性”的弊端。这是我国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说”多“写”少的状态,很多专家、教师一直呼吁将“写”挤进课堂,让学生既动嘴又动手。那么,怎样的读写结合才是有效的呢?一位老师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  师:在我记忆中,姥姥的剪纸丰富而有趣。一头老牛,一只兔子,一幅幅剪纸,成了我童年有声有色的梦。请你仔细看看在姥姥的剪纸中,都是怎样的老牛和兔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顽皮的兔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活泼的,奔跑的兔子。  
期刊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的教和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技术能力培养状况的综合体现。它要求教师必须有效地利用和把握体育课各个环节的时间,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引人入胜的讲解,准确娴熟的技能示范,形式多样的教法、学法的应用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精准“三备”  备课是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师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备课,一要备教材教法,教师要对
期刊
闽江水在欢歌,烟台山在狂舞。  10月2日,福州市仓山小学迎来了她的60华诞。军地领导、离退休教师、兄弟校代表、部分师生以及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千余人,欢聚一堂,拥簇古榕,热烈庆祝母校60华诞。60年峥嵘岁月,无怨无悔;60年春华秋实,可歌可颂。  福州市仓山小学创办于1952年3月,原名福建军区干部子弟学校,1956年更名为福州军区干部子弟学校,隶属福州军区干部部管理。1965年学校移交地方管理,校
期刊
写景课文在小学阶段的记叙文中占一定比例,第二学段又相对集中了比较多的写景课文。因此很有必要把它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通过潜心钻研课后小练笔的设计内涵,准确辨析设计偏颇,进行创造性使用,以促进写景课文言语的增值,让学生学会描写熟悉的或喜欢的景物。  一、理性对待,辨析设计的偏颇  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二学段的教材,共安排十五篇写景课文,设计了三次课后小练笔。认真揣摩这三次小练笔的设计,笔者以为存在两
期刊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传统的一个内容,内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和台湾地区康轩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均编排这一内容。内地众多名师已在无数次的观摩研讨课上演绎过;台湾地区梁淑坤老师在大陆执教过该课,刘怡兰老师也对该课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对海峡两岸实施这一典型课例的研究,发现实际教学有同有异,且异大于同。本文从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试图揭示两岸数学课程改革理念和实践的差异
期刊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评价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促进学业进程的手段,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力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强调其导向、激励的功能。以下,笔者就谈一谈自己关于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一些思考。  一、促进教学,有效性评价  1. 何谓有效性评价?  所谓“有效性评价”,其
期刊
10月19日,在这秋高气爽、风景如画的金秋时节,永安市东门小学组织低、中、高年段学生分别到林业新村、龟山公园、蝴蝶山公园,开展以“感受秋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秋游活动。  秋游中,学生们欣赏到美丽的大自然景观,陶冶了性情,增长了课外知识。教师结合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感受城市文明、公园文明,教育学生们做文明游客,践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  秋游活动让学生们走
期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一行4人慕名前往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车过光孝湾,顿觉眼前一亮,绵延一千多米的金城大道,顺水蜿蜒,路的另一侧镀红铁栅栏内的校园建筑群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宛如一条卧龙……  1985年,印尼侨亲施金城先生心系家乡教育,倾其所有创办了安溪培文师范学校,此后近20年的师范教育,培文师范桃李满园,几千名学子遍布安溪城乡的各个学校,成为安溪教育战线的骨干教师。2002年培
期刊
一、“文学性阅读”是当前阅读活动的基本形态  现行语文教材多是“文选型”,且为达到“文质兼美”的要求,其选文以散文、诗歌为主体,其他性质的阅读材料十分鲜见。而在课堂阅读这些文学味浓厚的选文,要培养或锻炼哪些阅读能力呢?通过分析编者设置的课后练习题,可窥见一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后习题: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2.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
期刊
曾参加过一次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老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趣的是三位老师同时把修改作文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处理与课后练习第三题有密切的关系。这道题是这样的:“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用书》也把它作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岂止是这三位老师,后来我上网搜索时,发现网上绝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笔者以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