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说”多“写”少的状态,很多专家、教师一直呼吁将“写”挤进课堂,让学生既动嘴又动手。那么,怎样的读写结合才是有效的呢?一位老师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
师:在我记忆中,姥姥的剪纸丰富而有趣。一头老牛,一只兔子,一幅幅剪纸,成了我童年有声有色的梦。请你仔细看看在姥姥的剪纸中,都是怎样的老牛和兔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顽皮的兔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活泼的,奔跑的兔子。
师:看着这样一只兔子,你想起了谁?
生:我觉得这只兔子就像作者“我”。(师插话:“我”和这只小兔子一样——)一样顽皮。他是个出名的调皮蛋。
生:作者很顽皮,姥姥明明闭着眼睛剪好了,他还耍赖,说姥姥偷看。
师:你读得真仔细!这是我们在三幅“牛兔图”中看到的小兔子,那老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老牛是温顺的老牛。
生:还有拉车、耕地的老牛。
生:还是敦厚的老牛。
师:同学们一定已经发现了,姥姥其实就像老牛一样,是吗?
生:是的,姥姥在家里什么活儿都干,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
师:和姥姥在一起,姥姥的剪纸,就是记载生活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个小画面。
(出示:一天,我们出去玩,姥姥背着我……
中午,姥姥忙前忙后,烧了一桌子好菜……
开学那天,我背上书包,姥姥送我到村口……)
师:也许,你还会想起姥姥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的一个个画面。请把你想象到的一个场景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生:中午,姥姥忙前忙后,烧了一桌子好菜。我一看:呵!红烧鱼、炖萝卜、大青菜都是我爱吃的。姥姥给我盛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说:“快!饿坏了吧!快来吃吧!”我连忙坐了下来。姥姥却又忙着准备去喂猪了。我拉着她说:“姥姥,你都忙了一上午了,赶紧先吃吧,吃好了再干活儿。”姥姥笑笑,夸我懂事。我们就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幸福无比。
师:你看到了一个勤劳而慈祥的老牛,更看到了一个懂事而乖巧的小兔子。
生2:开学那天,我背上书包,姥姥送我到村口。姥姥又一遍遍地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我对姥姥说:“我明白了。姥姥你放心吧!”姥姥点点头,看着我一步步走远。我走了很远,又回头看看姥姥。姥姥还是定定地站着,似乎舍不得我离开。
师:小兔子要离开老牛了。老牛有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舍不得啊!同学们,当我们再看到这三幅牛兔图时,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牛和兔的故事了,我们更看到了“我”与姥姥温馨生活的点点滴滴,看到了“我”与姥姥割舍不断的亲情。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这些文字。
(出示描写“牛兔图”的文字,学生自由朗读)
《姥姥的剪纸》一课以“剪纸”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的特点,而“剪纸”更承载着“我”与姥姥浓浓的亲情。但通读全文,我们却发现文章直写“我”与姥姥的笔墨很少,更多的文字却在描绘姥姥剪纸中的“老牛”与“兔子”的形象。如何引导学生将剪纸中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上述教学案例,便将“读”与“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读”自然催生了“写”,而“写”又促进了“读”的深化。教师首先由剪纸中的形象入手,请学生观察“老牛”与“兔子”的特点。读过文章,学生稍一梳理,便发现老牛与兔子分别给人留下了勤劳慈祥与顽皮可爱的印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剪纸中的牛兔,分别与生活中的人一一对上号。这就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原来剪纸是一面面镜子,照出的是生活中“我”与姥姥的亲情。接下来,水到渠成,教师让学生以剪纸为底本,发挥想象,将“我”与姥姥生活中的场景还原出来。
这里的写话是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下进行的,教师精心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学生便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从学生反馈的写话内容来看,学生依据剪纸形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将原本隐含于文本中的“我”与姥姥的生活细节呈现出来,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亲情后,再读文章时,他们便能感悟到“剪纸”不只是“把我拴在屋檐下”的工具,更是“我”与姥姥亲情的载体,剪纸与姥姥早已合为一体,难分难辨。再读课文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已比写话前更深了一层。
在教学中,我们务必要避免为了写而写。只有找准训练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写话训练。而有效的写话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读”与“写”真正相得益彰,同生共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师:在我记忆中,姥姥的剪纸丰富而有趣。一头老牛,一只兔子,一幅幅剪纸,成了我童年有声有色的梦。请你仔细看看在姥姥的剪纸中,都是怎样的老牛和兔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顽皮的兔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活泼的,奔跑的兔子。
师:看着这样一只兔子,你想起了谁?
生:我觉得这只兔子就像作者“我”。(师插话:“我”和这只小兔子一样——)一样顽皮。他是个出名的调皮蛋。
生:作者很顽皮,姥姥明明闭着眼睛剪好了,他还耍赖,说姥姥偷看。
师:你读得真仔细!这是我们在三幅“牛兔图”中看到的小兔子,那老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老牛是温顺的老牛。
生:还有拉车、耕地的老牛。
生:还是敦厚的老牛。
师:同学们一定已经发现了,姥姥其实就像老牛一样,是吗?
生:是的,姥姥在家里什么活儿都干,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
师:和姥姥在一起,姥姥的剪纸,就是记载生活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个小画面。
(出示:一天,我们出去玩,姥姥背着我……
中午,姥姥忙前忙后,烧了一桌子好菜……
开学那天,我背上书包,姥姥送我到村口……)
师:也许,你还会想起姥姥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的一个个画面。请把你想象到的一个场景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生:中午,姥姥忙前忙后,烧了一桌子好菜。我一看:呵!红烧鱼、炖萝卜、大青菜都是我爱吃的。姥姥给我盛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说:“快!饿坏了吧!快来吃吧!”我连忙坐了下来。姥姥却又忙着准备去喂猪了。我拉着她说:“姥姥,你都忙了一上午了,赶紧先吃吧,吃好了再干活儿。”姥姥笑笑,夸我懂事。我们就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幸福无比。
师:你看到了一个勤劳而慈祥的老牛,更看到了一个懂事而乖巧的小兔子。
生2:开学那天,我背上书包,姥姥送我到村口。姥姥又一遍遍地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我对姥姥说:“我明白了。姥姥你放心吧!”姥姥点点头,看着我一步步走远。我走了很远,又回头看看姥姥。姥姥还是定定地站着,似乎舍不得我离开。
师:小兔子要离开老牛了。老牛有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舍不得啊!同学们,当我们再看到这三幅牛兔图时,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牛和兔的故事了,我们更看到了“我”与姥姥温馨生活的点点滴滴,看到了“我”与姥姥割舍不断的亲情。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这些文字。
(出示描写“牛兔图”的文字,学生自由朗读)
《姥姥的剪纸》一课以“剪纸”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的特点,而“剪纸”更承载着“我”与姥姥浓浓的亲情。但通读全文,我们却发现文章直写“我”与姥姥的笔墨很少,更多的文字却在描绘姥姥剪纸中的“老牛”与“兔子”的形象。如何引导学生将剪纸中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上述教学案例,便将“读”与“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读”自然催生了“写”,而“写”又促进了“读”的深化。教师首先由剪纸中的形象入手,请学生观察“老牛”与“兔子”的特点。读过文章,学生稍一梳理,便发现老牛与兔子分别给人留下了勤劳慈祥与顽皮可爱的印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剪纸中的牛兔,分别与生活中的人一一对上号。这就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原来剪纸是一面面镜子,照出的是生活中“我”与姥姥的亲情。接下来,水到渠成,教师让学生以剪纸为底本,发挥想象,将“我”与姥姥生活中的场景还原出来。
这里的写话是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下进行的,教师精心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学生便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从学生反馈的写话内容来看,学生依据剪纸形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将原本隐含于文本中的“我”与姥姥的生活细节呈现出来,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亲情后,再读文章时,他们便能感悟到“剪纸”不只是“把我拴在屋檐下”的工具,更是“我”与姥姥亲情的载体,剪纸与姥姥早已合为一体,难分难辨。再读课文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已比写话前更深了一层。
在教学中,我们务必要避免为了写而写。只有找准训练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写话训练。而有效的写话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读”与“写”真正相得益彰,同生共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