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稍用”“少用”人才辨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230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汉《儒林传》在言及汉文帝的人才政策时出现四处异文。《史记》正文作“征用”,注文作“稍用”;《汉书》正文作“登用”,注文作“少用”。结合史料辨析,知汉文帝是位知人善任的有为之君,颇能“征用”“登用”文学之士,“稍用”体现其通盘的考量,更贴合实情,“少用”则偏离事实较远。
  关键词:汉文帝 “稍用” “少用” 辨析
  史、汉《儒林传》在勾勒汉初儒学发展整体状况时,大体不差。但行文至汉文帝处,正文与注文均出现异文,互不统一,颇耐人寻味。
  如《史记》言“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张守节《正义》:“言孝文稍用文学之士居位。”a按张意思,孝文帝虽好刑名法术,但他对文学之士持启用态度,稍稍用之,并使之居于上位。《汉书·儒林传》则言:“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此处,颜师古注:“言少用文学之士。”b按颜意思,孝文帝本人因好刑名法术之言,故他少用文学之士,态度似是否定的。
  这里,同一个意思便出现了四处异文:正文,《史记》作“征用”,《汉书》作“登用”;注文,《史记》作“稍用”,而《汉书》作“少用”。尤其是颜师古《汉书注》之“少用”,与史、汉正文之“征用”“登用”,以及张守节《正义》之“稍用”,在文意上出现明显偏差。到底孰是孰非,须仔细分辨。下面先从训诂角度分析这四个字。
  1. 征,《说文》训“正行也。从辵,正声”c。据此,“征用”,意思正向,表示人才得以选用、启用。代入《史记·儒林列传》上下文,则表示汉文帝对文学之士的态度正面,他愿意启用这些文学之士作为辅弼。同样的意思又见班彪《汉书·元帝纪》赞:“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99页)。据班称,外祖父金敞兄弟皆为元帝侍中,对元帝颇为熟悉。而他们又曾“语臣曰元帝”如何如何,则班彪这段赞语,很可能就来自元帝的近臣金敞兄弟,可信度颇高。其中谈及元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有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云云,均是元帝任用儒生的意思,此可为文帝之“颇征用”作注脚。另外,《汉书·王尊传》亦载王尊的上书“选贤征用,起家为卿”(《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3235页),可见“征用”即选用、起用的意思。
  2. 登,《说文》训“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说文解字》,第38页)。按此,“登用”意思也正面,或许还更适合中国古代士人释褐、登第,从此由社会下层步入上层的情形。将“登用”代入《汉书·儒林传》,上下文意也表示汉文帝颇能提拔、任用人才,与“征用”相接近。另“登用”表示对人才的任用,史籍中不乏其例,如《汉书·王莽传》“临朝统政,发号施令,动以宗室为始,登用九族为先”(《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4083页),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杜诗详注》,第227页),这些“登用”俱与“征用”意思接近。
  3. 稍,《说文》训“出物有渐也”(《说文解字》,第146页)。“稍”是副词,与“用”结合,起到对人才使用程度的限定作用。代入《史记正义》表示文帝对人才的启用持慎重态度,是有选择地任用相关人员使之居位。
  4. 少,《说文》训“不多也”(《说文解字》,第28页)。“少”是形容词,表示数量,在此则活用为副词。相较其他三字,此处意思限定得比较狭窄。代入颜师古《汉书注》则表示文帝因个人喜好(本好刑名),少用文学之士(儒生)。
  事实是否如此?笔者认为须跳出这两处文本,结合相关史实来看。
  首先,据史载,汉文帝是颇重视人才的一位帝王,他开启了汉朝以国家诏令的形式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史记·孝文本纪》载,前元二年(公元前178)日食,文帝因此深感惶惧,遂下诏全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22页)。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急切得广纳人才,广开言路,以使这些能直言极谏之士来匡正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到的地方。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文帝又“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2290页)。如果说,第一次诏举的重点是贤良、方正以及能直言极谏者,那么这一次诏举则首次明确了朝廷对文学之士(即儒生)的积极延揽态度与需求。据《汉书·晁错传》载,参加这次应诏的贤良文学之士多达“百余人”d,不是小数。
  除了正常的诏举渠道,文帝也不忘使用一些特别手段,对能力超拔者委以重任。如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经吴公举荐后,不仅被文帝立为博士,而且提拔速度非常之快,“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文帝甚至还想让他位至公卿,但在周勃、灌婴等老臣的阻挠下,才未成功。e另外,如袁盎、张释之、冯唐、魏尚等,也多留下了与文帝君臣相遇的佳话,如苏轼即感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因此说,终文帝一朝,是颇“征用”“登用”并重视各方面人才的,若以“少用”来形容文帝的人才政策,恐与事实不符。
  其次,汉文帝颇能接纳文士建言,在治国理政方面收到良好效果。如他接受张苍、冯敬等人的奏议而废除了肉刑(《奏议除肉刑》,载《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1099页),这一举措对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于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都起了良好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是值得一书的大事”f。另外,他接受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等建议,“悉更秦之法”,令诸侯之国,除关不用传,行郊祀礼、籍田礼,合理处理与匈奴的关系等,引领了“文景之治”的正确方向。还有他接受晁错《上书言兵事》《言守边备塞务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复言募民徒塞下》等议,劝农重本,纳粟授爵,在稳定汉初的政治、军事、经济、农业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文帝接纳文士建议,可谓从善如流,如袁盎言,“每朝……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受采之,未尝不称善”(《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2742页)。由此可知,文帝对“征用”“登用”上来的这些文士之言,态度诚恳,并能付之于实践,言其“少用”非是。   再次,就文帝对文士建言的接受程度而言,“稍用”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稍用”,就是稍稍用之,有的用,有的不用,在这用与不用的尺度拿捏中,体现有汉文帝本人的思考与智慧。如前所述,文帝本是非常赞赏贾谊的,但他对于贾谊的进谏,并非全盘接受。如当年轻气盛的贾谊建言“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时,文帝便以“初即位,谦让未遑”,拒绝了他。文帝拒绝贾谊的理由不为无据,因为“他(按:指贾谊)还在许多篇章中论述了官吏的设置,非周、非汉,完全是标新立异”g,的确不符合当时实际。
  被文帝拒绝的不止贾谊一人,如对于为人陗直刻深的晁错,文帝也非言听计从。晁错曾“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2746页)。可以看到,在文帝对贾、晁之言的听与不听、用与不用之间,有他从大局出发,从当时现状出发,进行的通盘考虑。合时务者,他便接纳;对于言说急切、不合时务者,他便“傅纳以言”,即部分地、有选择地予以接受。事实上,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汉文帝刚被众人拥立为帝,根基不稳,最稳妥的办法便是温和改良,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否则稍有不慎,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与损失。深谋远虑的汉文帝,根据情势“稍用”文士之言,显然有他的考虑。恰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贾)谊与(晁)错之忧,文帝已忧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谊与错所能测也。”h可能更理解汉文帝的苦心经营。
  综上所述,史、汉《儒林传》在言及汉文帝的人才观时,“征用”“登用”较符史实,“稍用”或更贴近当时实情,“少用”则偏离事实较远。如果说稍后于文帝的汉景帝“不任儒者”,或窦太后性好黄老,使“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是为“少用”或更合适。但汉文帝注意起用新人,不拘儒法黄老,锐意改革i,引领了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形态下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到来,堪称有为之君。说他“少用”人才,恐难服人。赵翼《陔余丛考》卷五曾言“颜师古注《汉书》,考核固详,然亦有纰缪者”j,本文所举,或可为赵氏所指颜注“有纰缪者”新添又一例证。
  a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册,第3117页。本文所引《史记》皆据此版本,不再一一出注。
  b 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册,第3592—3593页。本文所引《汉书》皆据此版本,不再一一出注。
  c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第39页。本文所引《说文解字》皆据此版本,不再一一出注。
  d 《汉书·晁错传》:“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唯錯为高第,繇是迁中大夫。”第2299页。
  e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第2491—2492页。
  f 刘海年:《我国法律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现代法学》1983年第4期。
  g 刘跃进:《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见《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h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文帝”条第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页。
  i 张大可:《论汉文帝对时局的把握与政治改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月第29卷第22期)、刘光胜《试论汉文帝的改革》(《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8月第19卷第4期)等文从多方面论证了汉文帝的改革与成就。
  j 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第105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汉之际社会转型与文学演进研究”(19AZW007)阶段性成果
  作 者: 齐清仙,文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编 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菲利普·罗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犹太裔作家,《鬼作家》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作品描写的多为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挣扎困惑,极具张力。在《鬼作家》中,罗斯通过设置相似又存在对立性质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面临的伦理价值的冲突困境,对他们的崇高身份进行消解,使得文本更富张力,表现出更深的内涵和魅力,也突显出自己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 《鬼作家》 张力 人物形象 伦理道德 身份消解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里,中国新诗真正冲破了两千多年的古典模式,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诗学几乎是与新诗共生的。本文通过论述中国现代诗学发展的简况,旨在理清其演变和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对中国现代诗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轮廓。  关键词:中国新诗 现代诗学 发展  一  中国诗学不仅是诗歌及诗歌现象的阐释者,而且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向导”。“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几乎是与新诗同步的。”“新诗的开山人胡
期刊
摘 要:“积淀说”是李泽厚提出的重要实践美学理论,在其早期著作——《美的历程》中已多有展现。作者以社会历史积淀因素对具体艺术门类和作品进行考量,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宏观地阐释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多处体现其实践美学思想。“积淀说”的出现,拓宽了美学所涉领域,其虽然有众多局限之处,但仍对我国新时期的美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积淀说 美的历程 实践美学  作为李泽厚的重要美学著作,《美的历程》
期刊
摘 要:自从工业社会以来,机器就开始进入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近些年,机器已经进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我国以微软小冰发行诗集为代表性事件,学界就此现象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全盘否定人工智能写作现象并不是明智之举,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若是一直停留在写作这一层面,被机器人替代只是时间问题;而若我们注重文学性,创作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那么其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和情感性就是我们筑起的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优势。  
期刊
摘 要:“林译小说”已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然而,林纾和“林译小说”,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疑问。本文拟从这些疑问入手,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分析这些疑问被长期忽略或是故意忽略的原因,揭示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并反观“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林纾 林译小说 译者主体性 中华文化外译  林纾不识外文,却被奉为“译界大师”;“林译小说”由口述者和他共同完成,口述者
期刊
摘 要:明清越南使臣北使中国朝贡往返一般需要两年左右,在漫长的旅途中,越南使臣留下了许多汉文诗,其中途经南宁所著诗篇有两百余首。南宁诗内容多样,既有与中国官员的唱和诗,描写南宁都市繁华的写景诗,也有思乡怀亲诗。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窥见明清越南使臣来华时的心态,即努力与中方人员建立友好关系,羡慕赞美中国都市的繁华,因远游无法尽孝而产生的思乡怀亲之感。  关键词:南宁 越南使臣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
期刊
摘 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象形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源头,它以象形的特点描写着世界万变的形态,以象形达意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笔者将具有象形、会意的文字应用于篆刻创作,并将其象形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在方寸之间凸显其象形意味,表现出象外之意,形成强烈的图像意识,以达到升华创作意境的效果。  关键词:篆刻 创作 图像意识  象形文字将自然万物提炼于有趣的字形之中,诠释着万千世界。在篆刻创作中,笔者
期刊
摘 要:张斌川诗歌的故乡书写源自他建构自己的故乡世界的野心。他讓故乡在古典诗意和历史中呈现,让乡愁绵延,走向未来的是中华文化传统。而异乡、返乡与原乡的意义共建到超越故乡里乡愁内涵的时代升华,都是诗人故乡书写的成功之处。他写乡愁也仅是手段,他最终要在他的乡村世界里建立一种乡村精神。  关键词:乡愁 异乡 原乡 返乡 超越  一、乡愁“这一个”  苏州诗人张斌川的诗集《河流向西》(作家出版社2017年
期刊
摘 要:《裂缝》于2007年出版,为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在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年又一佳作。通过分析作品序言之中的家庭关系、历史学家的家庭关系以及故事中霍沙与马罗娜的家庭关系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莱辛在《裂缝》中所追寻的家庭关系和谐观,以期为读者解读《裂缝》提供一种新视角,作品反映了当时年近九十高龄的莱辛对家庭关系的严肃思考和美好憧憬。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裂缝》 和谐主题 家庭关系  《裂缝》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语言、修辞和文化等角度赏析了风靡日本的诗体散文Youth,同时指出了流行的夏海涛译本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Youth 语言 修辞 文化  一、Youth的作者及其影响  风靡日本的诗体散文Youth(《青春》)的作者是犹太人塞缪尔·厄尔曼(Samuel Ullman,1840—1924)。厄尔曼于1840年生于德国,儿时随家人移居美国以逃避德国的种族歧视,1851年定居密西西比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