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煤矿的“季度利润”等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毁掉煤矿的“季度利润”
  是谁导致了短期行为?
  哲理的故事:
  对于煤矿而言,“矿井寿命”的计算至关重要,这是对煤炭耗尽日期的估计。在矿井担任职务的地质学家戴维,却碰到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季度利润”。
  1980年代,森特勒利亚煤矿曾经是美国第五大矿井,它拥有10个煤层,但是真正开采的只有3个,另外7个宝贵的煤层却被白白浪费。它们被当做“覆盖层”,矿工们将它们挖出来又扔回矿井,宝贵的煤炭就这样被混合在灰尘、淤泥和岩石之中。
  戴维不明白为什么煤炭工作要这样做,谁知财务总监告诉他:“我们只开采最好的三个煤层,这样就能多赚一个百分点。”戴维十分诧异,他反驳道:“但这样只能盈利40年;相比之下,假如我们开采10个煤层,虽然少赚一点,却能够盈利140年啊!”谁知财务总监高傲地一笑,答道:“我们只想把这个季度的利润做到最大化。”听到这样的解释,戴维只能无奈苦笑一下。
  而正是这样的管理决策,导致了这家矿井最终在2007年由于边坡失稳而提早关闭,所有的矿工都被遣散,公司的利润也大大低于预期值。更讽刺的是,当初为了利用煤矿产能,当地在煤矿半英里处修建了一处140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如今,他们只能千里迢迢从怀俄明州运输煤炭来启动发电厂了。(约翰·格拉夫 戴维·巴特克)
  故事的哲理:
  没有人应该忽视眼前的利益,但一味追求短期利益,一定会透支未来。但问题不在于短视,而在于是谁在“制造”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机制?有什么机制,就有什么行为。
  真的是5个铃铛?
  学会给别人一个下嘴的机会
  哲理的故事:
  有家客栈叫“银星”。店老板竭尽全力把客栈布置得很温馨,价格也很公道,服务也不错,可就是门可罗雀,入不敷出。绝望之下,老板只好去请教一个当地的智者。
  智者说:“太简单了,你可以改改店名。就叫5个铃铛,然后在门口挂上6个铃铛。”“6个铃铛,会有效果吗?”老板感到很狐疑,智者却但笑不语。无奈之下,老板决定还是试试这个看似有点荒谬的做法。
  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每个经过客栈的旅行者都会走进店里,指出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有趣的是,他们都以为别人还没发现。不过一旦他们走进客栈,便会被里面的设施和服务所吸引,就会留下了歇息一晚,这样就给店主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好运。(安东尼·德·梅勒)
  故事的哲理:
  给别人一个帮助自己的机会,能成就自己更大的梦想。合理示弱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因为世上再没有比纠正别人的错误更让人高兴的了。
  种地成佛
  为了事物本身之乐,而不是回报
  哲理的故事:
  有位出家人聪明智慧,在庙里学习多年,却一直没有开悟。终于有一天,他问自己的师父:“我为何不能成佛?”高僧答:“你太聪明了。”他又问:“如何才能变笨些?”师父说:“种地去。”听了师父的教导,这位出家人就真的到庙旁种地去了。
  最初,他不懂干农活,收成很差。但由于人很聪明,也很好学,三年后,终于把农活干得有模有样。到了秋天,庙旁的田地里已经是一派丰收的光景。他很得意地问师父,自己种得如何,谁知高僧皱皱眉头,说种得太好,但好过了,让他再种三年。
  这位出家人听完师父的话,很不解,也有些生气,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种地种得太好也不对。但由于是师父的指令,他也只能继续种下去。不过这之后,他不再过度追求收获,只是随着季节播种,雨后锄草,秋天收获,冬天休养,春夏再耕种。虽然不如往日那般费力劳神,可田地却也一样景光丰饶,天堂色相。就这样又过了三年,到了秋天,高僧再次来到田地,见到该收的庄稼因未收而已经低垂,却看不到徒弟的身影,一路找到庙内,发现小和尚正在斗蛐蛐,看见了师父不惊不喜,只是欠了欠身子,然后继续坐下斗蛐蛐。
  师父问:“你知庄稼该收了吗?”小和尚说:“哦,忘了。”师父问:“学会种地了吧?”和尚不假思索:“又不会了。”师父问:“蛐蛐斗得可好?”小和尚如实说道:“正在学哪。”师父一笑:“你开悟了,可以走了。”小和尚走后,诵经播教,后来成为一代高僧。(阎连科)
  故事的哲理:
  不仅仅是为了炫耀,也绝不会为了获得一时的快乐,不那么刻意,更不要太多的功利心,随缘随心,只问耕种,用最纯粹的心,才能获得最美的收获。
  里根摘下的玫瑰
  只有“爱”,能创造人生奇迹
  哲理的故事:
  自从1994年被诊断患有阿兹海默症,美国前总统里根就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因为患有这种病会使得行动和语言能力都大受影响,犯起糊涂来真的会六亲不认。加之以前里根的身体就不好,外界对其健康状况都不乐观。但其夫人南希却一直没有因此放弃,她总是十分耐心地陪伴在丈夫的身边,细心呵护这个早已不知道她是谁的伴侣。
  随着时间的推移,里根的病情慢慢有所好转。有一天,里根在保镖的陪伴下出去散步。当走到一幢由篱栅围起来的别墅前时,里根突然停住了脚步,试图推开别墅大门。那位保镖以为里根又犯糊涂了,轻轻地将他的手从大门上拿开,并对他说:“总统先生,这不是我们的院子,我们该回家了。”里根知道这不是他的家,他吃力地回答说:“哦,我……我只是想为我的爱人摘一朵玫瑰。”回去后,当保镖告诉南希这件事,她非常激动地说:“此生足矣。”在里根患有重病的10年里,南希一直坚守在他身边。2004年,里根撒手人寰,他以94岁的高龄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前总统。媒体纷纷表示,这与他们伉俪情深以及南希的细心照顾密切相关。
  故事的哲理: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追捧和沉迷于各式奇迹的阶段。但一切基于功利心的奇迹,总是迅速亮丽又迅速幻灭,化作尘埃而徒然。当我们的心沉静下来,终会发现:能够创造人生奇迹的,唯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爱!爱,未必辉煌,但是永恒!
  点评编辑:邓纯雅
其他文献
随着近几个月雅虎停止了在中国的邮箱服务,很多人以为雅虎已经式微,但来自美国的雅虎数据却让人看到了一个新雅虎正在重生之中。  根据美国知名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的数据,截至2013年11月,雅虎旗下网站的独立访问人数,已经连续第5个月超越谷歌旗下网站,成为全美第一大上网目的地!  而不久前,雅虎与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库瑞尔签订了协议,雅虎CEO梅耶尔将其称为“雅虎新闻的门面”。而之前雅虎已
期刊
当赞美的力量被无数管理者深信不疑,将其视为激励法宝时,作为管理者,也一定要小心它的负作用。  适逢年底,正值进行年底总结、开始新年激励之际,但是当管理者面对在赞美声中长大的新生代员工时,显然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在新一代员工中,你会发现他们的沟通更为真实和坦承,甚至以“挤兑你就是帮助你”的方针与人交流,认为“损友”才是最亲密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新生代员工中有相当一批人的特质便是内心强大,有良好的
期刊
先驱有可能会成为先烈,但如果面对梦想一直踯躅不前,不敢放手一搏,害怕付出代价,那就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自我放弃。  韩小红显然认同这样的行事逻辑。创业10年,慈铭体检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市场份额,以及商业模式都称得上佼佼者。但这10年创业路却充满艰辛,既在生活中经历过亲人与自己罹患严重疾病及各种失败和挫折,也在工作中经历过连一台核磁共振仪器也要申请多次才能购买的困难。成为慈铭的当家人,韩小红所
期刊
“后浪”正成为团队主流,既难以控制,又难以取悦。  我有一个朋友,管理一家文化出版公司,该公司由几十位80后和85后知识型员工组成,而仅有的70后就是公司高管。朋友作为公司负责人,业务能力非常强,沟通风格也很强势,为了凝聚团队,她安排HR部门经常组织各种团队建设活动。  但“软硬兼施”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彪悍的工作风格,让公司效率很高,但员工对上级十分依赖和畏惧,甚至有员工说进总经理办公室得在门口绕
期刊
加多宝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尽管加多宝的产品和广告随处可见,近期围绕红罐之争“422呼唤公平”活动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是,如果仔细想一下:你了解加多宝吗?它是如何运作的?无所不在的加多宝渠道在怎样管理?它又在如何决策?估计很少有人能给出答案。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抛给一些营销精英时,发现平时总是拿加多宝说事的人们,竟然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谈一谈,甚至谁是加多宝的渠道商,都没人说得出来。  原来,大量关
期刊
“人单合一”让海尔所向披靡 《封面文章:海尔亚洲造》2013年4期  海尔是国内生命力特别旺盛的优质企业之一,从十多年前以“激活休克鱼”和“赛马不相马”及“日清日结”等理论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开始,海尔似乎从没离开过公众的视线,期间也经受过质疑,人们担心企业文化到底能支撑海尔走多远?而这篇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势的、国际化的海尔,看到了“人单合一”核心经营理念落地创造的又一奇迹。  “人单合一”
期刊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设置,最大气而且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就是经济学家针对当前形势,向企业家提出的“六问”。  这类似于“天问”般的“六问”,从创新到国际化,从经营多元化到企业社会责任,一系列当前环境下对企业最重头的课题,被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这样的经济学家,和盘托到了面前。  但值得玩味的是:随着“经济学家‘六问’论坛”上产学两界的持续讨论,最终所有话题都归结到一个有关创新的问题—
期刊
在美国管理中,“组织情商”其实是个较新的概念。23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个体情商的价值,并为大家展示情商怎样能在个人层面提高绩效。但我发现:即便有大量高情商的人,也不足以带来组织的成功。从组织的层面看,成功还需要其他因素,例如:勇气、对他人的尊重、社会责任感、公平竞争等。这时候,我决定着手研究“组织情商”。  “组织情商”正在北美播种  组织情商的概念在北美还处于前沿位置,但是它的部分元素已越来
期刊
最好的企业家是“更好的自己”  提到“企业家”,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会想到一系列成功故事: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的传奇。而有些人可能会想到通宵达旦地工作和匆匆果腹的生活。还有些人会想到那些没有人相信自己,只有自己苦苦挣扎的创业岁月。  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是:即使成功的企业家也常觉得自己并不成功。无论他们创业的灯塔多么耀眼,在他们的内心里,都觉得自己的成就与那些作出更大牺
期刊
很多HR都坚信“细节决定成败”,在面试中,应聘者表现出的每个细节都被作为反映自身素质的依据。比如,一场精彩的面试,有可能毁于一双鞋子,因为它泄露的生活态度不被面试官认同。但还有一种可能,应聘者因为太重视这个工作机会,用太多的精力来准备简历和面试,忽视了挑选合适鞋子这一细节。  由此可见,面试中细节本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灵敏地捕捉细节,有助于见微知著,也可能与初衷背离。  细节,硬币的两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