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q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托于学习目标的制订,依托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体验,利于目标的达成,利于思维的发展,利于思维的沉淀,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围绕数学核心素养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丰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围绕数学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
   一、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细化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导向,是教学活动设计最终要达成的落脚点,设计主体应是学生。明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有效设计的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教学目标确定和描述又要指向数学核心素养。
   北师大版《认识周长》的课时目标是: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说一说、围一围、找一找中认识周长。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3.在拼一拼、摆一摆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平移中的转化思想。每一条目标都紧紧围绕着数学核心素养:第一条和第三条都是围绕核心素养“建立空间观念”,建立周长的概念而制订。第二条围绕核心素养“数的运算”来制订。目标的制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路径,指向数学核心素养明确。
   二、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
   (一)活动设计利于深层次的思维体验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要符合儿童的世界,接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体验,从而增强活动中的数学趣味,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比如,《认识周长》第一环节“初步感知、认识周长”:活动1——围一围,感知周长。从学生常见的“树叶”入手,两人为一组用毛线围出自己心目中的“树叶的周长”。活动设计源于学情,学生有生活经验,知道一圈就是一周,同时源于核心素养“空间观念”——建立周长的表象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周长是一条线段,是一维的,它常常伴随着“二维”的面积而存在。通过围一围,让学生直观看到从二维的树叶剥离出一维的封闭图形。学生在静静的“围一围”中,感知从起点到起点的封闭图形,从直观思维碰撞中有深层次的思维体验,见证了从二维到一维的剥离过程。
   (二)活动设计利于目标的达成
   许多教师片面地理解“数学教学=活动教学”,认为活动环节越多越好,殊不知数学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活动环节要少而精,每个活动的设计都要让价值最大化,每个活动的设计都要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比如《认识周长》的核心活动设计有:
   活动1:围一围,认识周长。学生在围一围中,直观看到从二维的树叶剥离出一维封闭图形的过程,对应的教学目标就是“周长概念的建立”,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2:辨一辨,比较周长。在变化中让学生辨认周长,并能借助長方形对边相等,最终无论怎样连接对角线,分成的A和B两个图形周长都相等。活动3:拼一拼,深化周长。在拼一拼、摆一摆中,学生能深切感受藏起的边越多,露出的边就越少,周长就对应最小,摆成正方形时周长最小。接着抛出问题“怎样去掉一个正方形,周长不变”,当学生展示出去掉“左上角”的正方形,学生讲解了“平移”的方法。继续追问:“最多能去掉几个正方形呢?”即将四个角上正方形都去掉,周长不变。层层递进的追问,每个小活动的设计,逐步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活动设计要利于思维的沉淀
   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心去经历,认真去思考,只有历经过程,思维碰撞,才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顿悟,学生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活动中要想到操作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其中要有碰撞交流思考的时间;活动后要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让课堂真正拥有一方思考的“静土”,活动的设计需要留白。比如《认识周长》中围一围树叶的周长,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但真正围的时间根本不需要这么长时间,提问:“你是怎样围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让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在交流、讨论中,不断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时也建构了周长的表象。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曹一鸣,冯启磊,陈鹏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学科能力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是教学的关键,基于以上这两个重点,教师更应该提升读懂教材的基本功以及对教材把控能力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编者意图;创造性;总结教材   一、理解编者意图,探究课程背景   教师要有全局观,在了解整个教材框架和整体设计形式之后,还需要了解编者这样安排内容的意图是什么,并且把握每个部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教师做到理解编者意图实际上就是多问为什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升有很大的决定意义,所以教师应加强对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策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度改革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已进入体制改革、理念转变的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契合路径也是当下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契合策略   我国的教学体制和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更重视提升
摘 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它主要基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一个实践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基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养的一个实践过程,在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中意义重大。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小学生还不完全具备
摘 要: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基于情境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创设故事化情境,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创设游戏类情境,激活思维;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新素养;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设计如做游戏
摘 要: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趣味游戏”“操作活动”以及“合作探究”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趣味游戏;操作活动;合作探究   有效教學是有效率、有质量教学的简称,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消耗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换得最高的教与学回报。自有效教学的概念提出以来,各学科教师都致力于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身为一
摘 要:在聋哑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通过类比、想象,对一些数学题目进行变通和延伸,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聋校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类比   作为一名聋哑学校的数学老师,我非常清楚数学是一门极为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数学教学增添了许多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更易于接受的课堂,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向往之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走神等现象,教师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年龄阶段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方法,设计更高效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数学;应用方法 
摘 要: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带给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很大的影响。为了改变从前不良的教学情况,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用过程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后进生加以科学引导和鼓励,这有助于及时获得学习情况反馈信息,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初中生物学教学工作的质量达到相关要求。以几个不同的方面作为切入点,针对初中生物教学中过程式多元化评价策略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以
部编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甄选的一些名家名篇,语言是这些名篇的载体,生动形象,既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又是学生走近作者的桥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文本的语言想象画面,呈现文章的社会画面,并且能够借助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要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度阅读,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摘 要: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补充,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材上的任务相结合,达到增强学生道德体验的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世界必须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小朋友准确地判断“假丑恶”和“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地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生活;生活化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