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复兴:一种神圣秩序的建构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纵横》2015年4月刊“全球宗教的复兴?”封面专题,引人深思。兹略述以下几点感想:
  现代政治失败了吗?为何当今世界呈现了一种普遍的宗教复兴现象?!举凡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佛教、民间信仰、以及不同国家的传统宗教等等,它们的复兴几乎覆盖了人类文明所有领域。
  依据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世界文明的演进将伴随政教关系在制度层面的彼此分离,宗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已不再涉及整个政治,因为政教分离,宗教已显得私人化与多元化。
  然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所谓政教分离导致的宗教信仰私人化与多元化,那只是欧洲基督宗教世界内所发生的事情,阿拉伯世界、东方世界、非洲地区以及中国社会似乎不在这个领域之中,政教关系似乎没有宪政制度层面的明确分离。如今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宗教复兴,大多是经济发展对宗教刺激的结果,民族主义者或民族国家借助于复兴的宗教来重建自己的神圣性与合法性。
  正是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佛道教、民间信仰、甚至是基督教的发展,而其信仰方式的私人化与多元化,一直就是中国熟人社会所导致的信仰特点。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的复兴,很多情况下就是政教关系的相互推动,同时也是人口急剧增加的结果,非但不是政治的失败,反而是地缘政治与民族宗教彼此借用;至于有些国家与地区的宗教复兴,直接就体现为政治民主化的结果之一,所以亨廷顿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论述中,即有宗教推动民主化进程的相关讨论。
  一个基本问题是,这些已复兴的宗教,在信仰方式层面,它们是作为神化政治的宗教、民族神圣的宗教?是构成社会共识形式的宗教、还是公民个人选择的宗教?其最核心的问题则是:这种复兴的宗教是民主的宗教,还是反民主的宗教?它们所建构的是民主的宗教信仰,或信仰宗教的民主方式?这一问题,无疑会决定全球宗教复兴、乃至地缘政治的根本走向。
  可以认为,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并没有错。在很大程度上,复兴之宗教本身就是对固有政治秩序的一种补充或挑战。有什么样的政治秩序,就会有什么样的宗教复兴形式。宗教历经了现代化或世俗化的洗礼,但不少国家政治尚未完全接受世俗化或现代化的洗礼,它们的运作方式本身就近乎为一种宗教,它們没有世俗化或现代化。因此,这种在不同民族、国家与地区复兴的宗教,似不再以传统方式为国家政治提供合法性证明,而是宗教借助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得以复兴,以至于当代政治威权主义的正当性不少是由宗教民族主义所提供,而民族主义又为不同宗教的复兴提供了独自神圣化的土壤。
  这就告诉人们,复兴之宗教神圣性与固有政治威权之相互关系、彼此独立的程度,最终能说明那作为宗教复兴主体的,是民族、国家,还是宗教自己;能说明这些主体所复兴的宗教,是否具有民主、独立而自由的信仰方式。
  谁最神圣?这才是宗教复兴过程中最关键的变量。
  ——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李向平
  《社会主义3.0》题目很有意思,问题研究也很有意义,角度独特,分析有启发;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现代进程双重角度,并追求某种有所超脱传统意识形态框架客观的叙事方式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未来,还包含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核,这个研究有意思,有价值。
  因力图超越马克思主义,有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因而叙事论述的方法缺陷,以我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讲中国社会主义,特别是1.0,不讲中国与国际大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矛盾发展和阶段的关系,中国革命选择社会主义前途,在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世界潮流中的时空环境和国际视角,是讲不清楚的。此文过于偏重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笫二,与中国传统的结合,讲小康到大同,但中国社会主义3.0版的精神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内核不应淡化,马克思主义虽诞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其一些观点必带历史局限,但它绝不仅仅应被理解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同时它也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今天世界仍未超出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也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还在于要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内容。在这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形式,也是中国社会主义3.0版应整合进其中的核心思想武器,如能在“淡化主义”的叙事方式中渗透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和方法,就更可强化社会主义3.0版的理论合法性基础和对“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人类进步渴望回应的国际影响力。
  —— 辽宁省委党校 宋萌茱
  很佩服和尊重《社会主义3.0》的研究,社会主义从法国的空想到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现实,是思想到实践的伟大历史过程,如今又回到空想,是因为资本主义从来都不是完善的社会制度,战后资本主义形态的深刻变化,能融入那么多社会主义因素,也是被社会主义大潮给逼的。所以空想社会主义永远有崇高的地位。但这个报告作者的构成好像是80后为多,因而对改革前的中国及改革30年的历史,似乎了解不深,例如对前30年与后30年的农村经济问题几乎无涉及,一直是在讨论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矛盾问题,但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主义阶段的,邓小平领导的改革,从发展层面上讲,是在对中国的工业化补课,后面还得对城市化补课,这样的历史过程怎么与社会主义结合,研究才有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空想才会走入现实。
其他文献
商务印书馆,2011年9月  马立诚推荐:1998年3月,我出版了《交锋》一书之后,有一次和近代史学者茅海建吃饭。他对我说:“你应该看看李剑农的《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你的《交锋》和这本书同类。”  后来我买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书。这本书1930年由上海太平洋书店首版,引起轰动,4年内印行四版。这本书以生动简练的笔触和详实的资料描述了1898到1928年30年的中国政治。清末朝廷的挣扎,立
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5月  解玺璋推荐:李向东、王增如夫妇所撰《丁玲传》,是当下丁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丁玲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存在,长期以来,已经根据不同的需要被涂抹成各种颜色,两位作者所做最重要之点,即为之清污,恢复丁玲的本色。  他们应该庆幸,一是作者王增如曾经担任晚年丁玲的秘书,有机会接触大量不为外人所见、所知的私密材料;二是丁玲在现当代文学史,以及中共党史上的特殊地位,特别是
期刊
《文化纵横》2015年6月刊封面专题“再造‘丝绸之路’”,在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讨论中,将该战略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等纳入了视野,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的话题。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中国经济迅猛崛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浮现出来的。无论该战略还是中国的经济崛起都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大的国际秩序下展开。该一秩序由美国主导,以世界市场作为其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以国际安全秩序提
期刊
阿拉伯世界正陷入新一轮的动荡。在国际体系的层面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奠定的旧秩序趋于瓦解。在伊拉克、叙利亚、苏丹、索马里,还有新近成为国际战场的也门,有效的中央权威已经不复存在。根基不牢的国家合法性受到严重侵蚀,非国家行为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政府。  阿拉伯世界会溃烂下去,还是会在废墟上建构出一个新秩序,仍然难以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在出现一个整合性的政治力量之前,这一局面不会有根本改变。2011
期刊
在2012年第1期的《中国社会科学》上,梁晨、李中清等人发表了《无声的革命》一文,他们依据对1952-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量化分析,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49年以来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社会较低阶层子女在其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在该文作者看来,这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在推广基础教育、建立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以及设
期刊
[文章导读]自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以来,司法改革又一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已有的论述多囿于观点的陈述或理论的推导,鲜有人梳理中共早期的法律实践,进而反思中国语境下的司法改革及其前景。本文围绕“司法半权”这一关键词,阐述了陕甘宁边区司法的体制、实践与理念。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在中共“一元化”的政权体制之下,司法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消长关系:纵使“司法权”自根据地时期开始
期刊
修远基金会  [报告导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局势出现复杂变化。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社会舆论出现重大分歧。本报告认为,舆论的分歧,是因为人们仍然按照原来发展的惯性思维来面对现实变化,而没有意识到中国发展可能已经步入新阶段,迎来了“新周期”。因此,我们可能首先需要做的,是去理解“新周期”,探索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哪些要素出现了实质性变化,以及如何理解这些变化。高铁已然成为中国制造商的新名片  本报告尝
期刊
在一个充满敏感词的互联网话语时代,充斥着各种语义混论的现象,但是很少有一个词像“中产阶级”,其词义和社会的自我理解都存在着如此的混乱和不确定。但在过去几年间,从城市马拉松运动到海外购物大军的兴起,从最近的雷洋案到国家主席紧急呼吁善待“中间收入群体”,一个似乎语义模糊实则越来越清晰的中产阶级,前所未有地被快速聚焦在政治舞台当中。中国的中产阶级是如何炼成的?本文旨在厘清有关中产阶级的叙述,以哈特和奈格
期刊
台北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9月  赵刚推荐:台湾的文学主流,不管是现代派还是“内向派”,其实长期以来都已在文学和现实、文学和历史之际筑上了高墙,既保卫了他或她的内在当下,也从而巩固了外在现实。而本书的作者,他的文学、现实与历史之间缠绕万端,这么说是因为《台北恋人》是一个高昂的理想主义在两三个世代之间蒸发且退化的故事,是一个乃孙不肖乃祖的故事。当他暗自目睹了2014年的“三一八”和
期刊
[文章导读]本文的启示意义,不只是它为我们描绘了德国小农对工业化农业的游行抵抗,而是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欧洲“后现代政治”的丰富运动细节。它不同于传统的议会政治,也不同于由《查理周刊》事件揭示的欧洲多元文化政治的困境。它体现了当代欧洲政治的特殊活力,而如果仅仅依照旧式的政体学说或政治想象,都不可能真正理解当代欧洲政治的内在动力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受够了!”:德国的农业生态政治  1月17日中午,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