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运用“情感教育”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首先,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观、人才观,摒弃为分数而工作的观念,增强民主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同事情、朋友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的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自我时,出现境界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
  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结合实际,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得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词,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文本,发展情感。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语言,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调动学生的情绪。饱满的精神,生动的语言,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爱学生,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北京等地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科目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足见各地教育部门对于母语的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一丝忧虑——分数的增加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
期刊
时事评论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那么,中学生面对当今的时事,又该有怎样的感悟与体会,并把它们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首先,是学生的道德取向。据网上调查结果表明,“负责任”在中学生“最看重的品质”中排第四位,和第五位“沟通”都没有超过0.40,也是排在同类积极品质的末尾。在中学生所持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的关系分析中,研究者也发现,“负责任”与生活体验没有显著相关。这些都表明,责任感和责任意
期刊
在语文高考备考中,诗词鉴赏历来是重点和难点。其中,要求抓住诗词中某一字词进行分析、理解、拓展与联想而进行鉴赏的命题形式,在近几年的备考模拟试题与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种命题形式也越来越引起了高三备考师生的重视。至于在鉴赏中怎样去准确、明了、又快又准地做好这类题目,并从中总结出本身的规律,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近年的备考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以下五点是
期刊
教育这座大山,曾经让我“景行”且“仰止”,而今它的巍峨秀丽已经消磨殆尽,没有冈峦竞秀、茂林修竹,乏见鸟鸣溪唱、野芳清幽。原本的优游通衢变为逼仄羊肠,满眼灌木喧嚣着荒凉。我沉默着无奈,我坚忍着麻木,一觞教育的老酒,浇醉几多悲天悯人的情怀。  近几年的教育不仅形神匆忙,且疾言厉色,甚而拳棒相加,全无风流儒雅、温柔敦厚的长者之风。当前现代化的教育犹如一部高速运行的机器,教师是生产线旁或手忙脚乱、或汗流浃
期刊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是学生语文能力获得的又一途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与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去鉴赏母语文化,去发现语文的精髓,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语文创造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就是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学好选修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刊
音调雄壮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人所共知的: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也就是在音调上,无论是大学读本,还是中学课文,都不约而同地对“笼盖四野”的“野”的读音加注:念yǎ;而“野茫茫”的“野”,没有注释,自然仍读yě。这种临时改变读音的现象叫叶韵,目的在于协调声韵,让“下”“野”“羊”几个字押韵。不过,人为强行更动,至少说明汉语
期刊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和“末代”诗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诗歌的精髓和生命。192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诗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归国途中,诗人用《再别康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诗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棵文化之树上丰硕的果实。它们像和煦的春风,沐浴着人们的肌肤;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又像那丝丝缕缕的花香,浸染着人们的灵魂。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入的52篇(其中必修17篇、选修35篇)文言文、74首(其中必修22首、选修52首)古诗
期刊
团体心理学认为,理论基础群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而这种力量来自成员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充实,使学生潜能得到发挥,让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正确
期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欣赏篇目中有韦庄《菩萨蛮(其二)》一诗,在探究·讨论第三题:“参见相关链接试比较脍炙人口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三首的异同。”现将白词其一与韦词其二就意境的异同作如下探究与讨论。  韦庄《菩萨蛮》(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白居易《
期刊